2023虹关村旅游,虹关村旅游攻略游记,虹关村跟团游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通津桥——通津桥,石筑单孔拱桥,长16米,宽4米,象一道彩虹横跨两岸。桥两侧及桥头台阶上均有石护栏,结构十分完美。“通津桥”始建于南宋中叶,后历朝历代曾加以修缮。现在的模样,据《虹关詹氏宗谱》记载,是由村人詹元吉捐资,复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桥两面的龙门石上各有一方篆刻,朝村外的是“通津”,朝向村子的是“挹秀”。“津”,古义为“渡口”,意思是说经过这座桥可通往远方;“挹”,古义是“舀、捧”,站在桥上已经进入秀美的图画之中。古人在这里观景时曾写下“四面烟云绝顶下,一湾溪水斜阳中”的诗句。徽饶古道——虹关有一条著名的徽饶古驿道,全由青石板铺成,蜿蜒于青山旁,绿水边,村落间,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沿途有“鲤鱼跳龙门”景。清乾隆年间,虹关村的墨业大师詹方寰以此景为题,创制“龙门墨”,正面刻“龙门”金字,背面是鲤鱼跳龙门图案。由于墨好又蕴含吉兆之意,龙门墨曾经畅销天下。在徽饶古驿道的许多石阶上,有被车轮磨成的的凹槽,它是古道当年车水马龙的历史佐证。永济茶亭——古代婺源各地为方便过路行人歇脚,多在路边建路亭、茶亭、置炉烧茶,且分文不取,足见婺源民风之淳朴。虹关村的这座永济茶亭,骑路而造,看其风格是明代建筑。后来,每有损坏,村人必自觉捐资修缮。永济茶亭门额上砖刻“白波浸天”4个字,笔力刚劲严谨,府仰之间,生动流畅,当是出自大家。永济茶亭另一边门额有石刻“青蔼丛木”四字,门两边有楹联:“若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顾多少事分吴分楚浙水长流”。这副对联是指茶亭对面的古樟。虹关古樟——著名的虹关古樟屹然独立于虹关村口河畔,树龄已1000余年,树高26米,胸径3.4米,冠幅达3亩,有古诗赞其“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树摇荡凌云烟”的气势,被誉为“江南第一樟”。民国间,村人詹佩弦收集古人吟诵此树的诗词、文章50余(篇)首,编印《古樟吟集》刊行,一书专赞一树,十分少见。连着古樟的还有“风华樟”、“启秀樟”,可以看出树名饱含了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虑得堂——虑得堂是清朝初年建造的。《中国文房四宝》杂志上说虑得堂:“堂名蕴含着深刻的关于得失的辩证法思想。”虑得堂建筑风格相同于婺源其他古民居,但它的独到之处是全为石库门楼四合院结构。四面回廊,中间大天井,全堂青石板铺地,天井安放大水缸,养鱼观赏,上面陈列怪山奇石盆景,形成一个自然景观的小天地。屋内梁枋门窗雕刻山水人物,堂前悬挂镏金堂名匾额,厅堂文雅大方。其砖、木雕饰采用镂雕、圆雕、透雕技术,从层次上看都在四层以上,最多的达七层,立体感很强。留耕堂——留耕堂是明代建筑,它除在门楼、梁枋、花窗等雕刻显得古朴简单外,不同的是还有天井边的一个曲尺形的石槽坑。当地叫“明塘坑”,起着下水道的作用,这是明代古建筑的一大特点。到了清代,天井一般都用青石板铺平,而在青石板凿通几个形状如钱眼似的小洞行水。给房子取名“留耕”,缘于一幅祖训名联:“书为恒产,百世留之有余;心作良田,一生耕之不尽。”两屋之间楼上有“过街楼”,不用出门楼上可互通,使全村房屋形成整体。这是古代防御型村落的遗存,一项求生避难的设计。长人故居——长人故居是明代建筑,名为“玉映堂”。是世界长人詹世钗(小名詹五九)的诞生地,故称为“长人故居”。据《婺源县志》载:清道光年间(1821—1850),婺源虹关有一“长人之家”。父詹真重,身高八尺(约2.48米);二子世钟,身躯也达八尺。老四世钗,身高竞有十尺三寸(约3.19米)。他比认为世界最高的人——美国的桑迪·艾伦还要高0.88米。詹世钗在上海玉映堂墨厂做工时,被美国人重金聘请,后入英国藉,娶英国人为妻,《夜雨秋灯录》卷四“长人篇”、《拍案惊奇》、《今古奇观》等,对詹世钗均有详细记载。婺源博物馆还保存长人的云鞋一双。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沢山(日语中「可能形式」的表达)
下一篇:韩国海(韩国为何执意改名,非说日本海是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