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建筑结构《南京金鹰天地广场超高层三塔连体结构分析与设计》作者:刘明国, 姜文伟, 于琦
[摘要] 南京金鹰天地广场由三栋高度均超过300m 的超高层塔楼在200m 左右的高空经6 层结构连接形成,是目前全世界在建的高度最高、连接体跨度最大的非对称刚性连体结构。介绍了该项目的主要结构体系,研究空中连接体与主塔楼的耦合效应影响,对超高层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提出关于结构扭转与刚度突变问题的相关设计建议。结合风洞试验,研究了该结构体系的风荷载特性。对空中连接体及特殊构件及节点的性能化设计与构造进行阐述。研究表明,超高层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与普通超高层结构有较大的区别,现行规范的部分相关规定与计算方法对于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并不适用。提出了一些针对超高层连体结构的分析方法和设计建议,解决了工程中的技术难题。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连体结构; 动力特性; 抗震性能; 风荷载; 钢结构节点
0 前言
超高层连体结构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这种结构形式给予了建筑师在立面和平面上充分的创造空间,独特的造型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在使用功能上,通过在不同塔楼间设置连接体将各塔楼连在一起,一方面为解决超高层建筑的疏散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连接体部分有良好的采光和广阔的视野,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目前已建成的超高层连体建筑,大多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如吉隆坡彼得罗纳斯大厦、CCTV 主楼[1]、东方之门[2],新加坡金沙酒店,重庆来福士广场等。
超高层连体结构形式极其复杂,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众多,且很多因素的作用机理尚不为人们所掌握,这给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相关研究工作变得十分迫切。目前已经建成和在建的超高层连体结构多为双塔连体结构,相关的研究工作也主要集中在双塔连体结构。虽然连体结构已有向多塔连体方向发展的趋势,但这类建筑往往是采用滑动或隔震支座的方式进行连接( 杭州市民广场[3],北京当代MOMA[4]) ,连廊仅为建筑功能上的连接,而非结构层面的连接,因此各塔楼之间的相互影响
较小,各塔楼的动力特性与独立塔楼基本相当。
金鹰天地广场项目由三栋高度均超过300m 的超高层建筑在高空连体而形成,是目前世界在建的高度最高、连接体跨度最大的非对称三塔刚性连体结构。本文以金鹰天地广场为依托,对该项目在力学特性、分析与设计上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
1 设计概况
该项目位于南京市河西新商业中心南端,是集高端百货、酒店、办公等为一体的城市大型综合体。占地面积约5 万m2,总建筑面积约90 万m2。地上部分由9~ 11 层裙房及三栋超高层塔楼组成,其中塔楼A 地上76 层,建筑高度368m; 塔楼B 地上67层,建筑高度328m; 塔楼C 地上60 层,建筑高度300m。塔楼B 在平面上与塔楼A,C 呈19° 夹角。三栋塔楼在192~232m 的高度范围内通过6 层高的平台连为整体,空中连接体最大跨度超过70m。三栋塔楼与裙房间设置防震缝,使三栋塔楼分为独立的结构单元。建筑效果图、剖面图和连体楼层结构平面图见图1,2。该项目的建筑方案由上海新何斐德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法国) 完成,结构方案到施工图均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完成。
本工程结构体型复杂,连接体的存在使得各塔楼相互约束,相互影响。结构在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的影响因素众多,力学特性也更加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 个方面: 1) 动力特性复杂; 2 ) 扭转效应显著; 3) 风荷载的研究资料极少,相关计算方面尚“无章可循”; 4) 竖向刚度突变严重,连接体受力状态复杂; 5) 施工方案对结构设计影响较大[5]。
本项目抗震设防烈度7 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峰值0 25;Amax为安评报告提供的地震最大加速度峰值。反应谱曲线的相关形状参数按抗震规范规定取值,见图3。计算中震与大震作用时,均参照抗震规范相关要求执行。
2 结构体系
三栋塔楼均采用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为了减小墙体厚度和结构自重,并提高核心筒的延性,三栋塔楼在底部部分楼层采用内夹钢板的混凝土剪力墙,见图4,主要竖向构件截面与材料见表1。
空中平台周边通过5 层高的钢桁架( 简称连接体主桁架) 与主塔楼相连( 图5) ,连接体主桁架环绕贯通三栋塔楼,确保有效协调三栋塔楼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发挥连体结构的整体抗侧作用。空中连接体最下层设置双向交叉转换桁架( 简称连接体转换桁架) ,以承担空中平台的竖向荷载。连接体主要受力构件均采用Q390GJC,截面形式为箱形截面,最大截面尺寸为800 × 600,最大板厚为100mm。
在建筑设备层与避难层处,各塔楼沿高度方向均匀布置环带桁架加强。伸臂桁架在提高外框与核心筒协同工作方面可以显著发挥作用,但同时也增大了构件加工与施工难度,对工期有较大的影响。本项目采用了刚性强连接的连体方案,连接体主桁架有效实现了三栋塔楼的共同作用,极大提高了整体结构的抗侧刚度。通过效率分析,也结合空中连接体底层转换桁架的布置需要,仅在各塔楼的转换桁架层设置了一道伸臂桁架,如图6 所示,极大降低了施工难度。
3 地基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根据勘察报告,该工程场地地貌单元为长江漫滩。抗浮设计水位取设计室外地面高程以下0 650m,在纯地下室部位需布置抗拔桩。地下室连为整体,不设永久伸缩缝。以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为使得地下室刚度满足嵌固要求,地下室在主楼相关范围内适当增设剪力墙。基坑周边采用“两墙合一”,即地下连续墙既作为基坑围护体,同时兼作地下室结构外墙。
4 塔楼与连接体耦合效应
与普通单体结构相比,刚性连体结构分析与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塔楼与连接体的耦合效应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本项目中,连接体的位置分别接近塔楼B,C 高度的2 /3 和3 /4,对于塔楼A则在高度的1 /2 ~ 2 /3 之间,总体上均位于各塔楼的中上部位。通过对刚性连体结构中连接体位置的参数化分析[6]可知,随着连接体位置的降低,连体结构整体抗侧刚度降低,塔楼的扭转效应增加,且连接体以上部分的鞭梢效应增强,因此当连接体处于各塔楼的中上部位时,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较好。
表2 为单塔与连体结构刚重比的对比,合理的连接体位置显著提高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各塔楼最终仅在连接体最下层设置了一道伸臂桁架,即可满足结构的刚度需求。
通过对单塔以及连体结构基底倾覆力矩的对比分析( 表3 和图7) 发现,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各塔楼作为连体结构的“柱”所承担的局部倾覆力矩减小,三栋塔楼承担的整体倾覆力矩在X,Y 向分别达到总倾覆力矩的24 5%,表明连体后的结构整体效应明显,整体倾覆力矩与总倾覆力矩比是判断连体结构连接强弱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分析还表明,由于在承担水平荷载时,轴向受力构件的工作效率大于受弯构件,因此连体后各塔楼竖向构件的内力也较独立塔楼有所减小。
5 连体结构动力特性
5 32,0 17; 图9 为连体结构中塔楼A 的扭转位移比,除底部几层外,绝大部分楼层的扭转位移比均小于1 4 的楼层层间位移角均小于1 /1 400。
综上分析,建议: 1) 适当放松整体结构的扭转周期比限制条件,尽量减小平动模态的扭转质量参与比; 2 ) 降低整体结构的扭转位移比要求,重点控制连体结构各塔楼自身的扭转位移比; 3) 合理调整各塔楼间的刚度关系,尽量减小水平荷载作用下连接体楼层的变形差是连体结构设计的关键。
5 40kN/m2( 对应50 年重现期) ,0 1 连接体
连接体不仅承担重力荷载,还起到协调塔楼变形差异以及不同步振动,提高结构整体刚度及整体稳定性的作用。由于三栋塔楼体型与主方向角各有差异,使得连接体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状态较为复杂。此外,塔楼间的不均匀沉降亦会在刚性连接体内产生附加内力。基于这些因素,连接体遵循了以下的设计思路并采取了相应的加强措施。
( 1) 塔楼的刚度差异越大,连接体的内力也越大,通过调整三栋塔楼的刚度比,优化各单塔在连接体高度处的变形差,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连体结构的平扭耦合效应,也会显著改善连接体在协调塔楼不均匀变形时的受力状况。
( 2) 对连接体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提高重要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见表5。对连接体主桁架上下弦杆所在的楼层板进行加强,厚度取200mm( 图
15) ; 根据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的楼板应力分析结果( 图16) 进行配筋,并在应力最大的连接体与塔楼相邻跨设置楼板面内水平支撑,见图17。
( 3) 根据施工模拟分析结果确定合理的施工顺序,对竖向变形差敏感性较高的连接体杆件采用延迟安装方案,从而有效减小或消除附加内力的影响。
7 3 钢结构节点
由于构件类型( 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剪力墙、钢桁架等) 和钢结构截面形式( 箱形、H 型等)的多样性,加之结构体型尤其是连接体的结构布置不规则,使得本项目存在大量复杂的钢结构连接节点。在构件截面设计和构件布置时,结合节点构造,遵循以下原则: 1) 不同截面形式构件节点,采取措施确保节点连接的可靠性; 如各塔楼与连接体相邻位置处的柱内型钢截面,在连接体范围内由十字形或工字形过渡为箱形,确保与周边箱形和H 型钢构件的连接,见图19。2) 型钢混凝土构件内,首先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 如伸臂桁架中外伸臂构件与剪力墙内型钢连接时,外伸臂的箱形截面翼缘在混凝土内开洞,剪力墙内部的构件均采用H 型钢且腹板沿水平方向放置,见图20( a) 。又如型钢混凝土柱与周边钢桁架连接时,采用蝶形节点连接方式[11],H 型钢构件仅翼缘与钢柱连接,箱形构件仅腹板与钢柱连接,见图20( b)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确定构件的翼缘与腹板厚度时,应预先充分考虑这种节点的构造特点。
8 结论
通过对项目在结构布置、动力特性、抗震性能、风荷载特点、重要构件设计等分析和探讨,可得:
( 1) 对于刚性连体结构,当连接体处于塔楼的中上部位时,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较好,合理的连接体位置能够显著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提高抗侧力构件的效率。
( 2) 刚性连体结构的整体扭转效应显著,但这种整体扭转实质是由各塔楼的平动相位差所引起的,塔楼的抗扭刚度实际是增大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12) 对于扭转周期比和扭转位移比的限值对连体结构并不适用。合理调整各塔楼间的刚度关系,尽量减小水平荷载作用下连接体楼层的变形差是连体结构设计的关键。
3) 刚性连体结构由于存在较大的刚度突变,鞭梢效应显著,反应谱计算结果对于部分楼层会偏于不安全,需要补充动力时程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设计加强。
( 4) 由于连体结构各塔楼的相互影响,风载效应在塔楼间存在重分布现象,《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12) 中的计算方法没有考虑这种影响,因此对于连体结构是不适用的。
( 5) 刚性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实现了各塔楼的共同工作,受力状态较为复杂,是结构设计的关键点。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减小连接体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另一方面对连接体结构进行针对性的加强,保证水平力的有效传递,并提高重要构件的安全度。
( 6) 本项目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12],振动台试验结果显示: 主要抗侧力构件的实际抗震性能与设计目标相吻合,相关的设计方法与加强措施是合理、准确的,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满足设计要求,且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参考文献
[1] 汪大绥,姜文伟,包联进,等. CCTV 新台址主楼结构设计与思考[J]. 建筑结构学报, 2008,29( 3) : 1-9.
[2] 严敏,李立树,芮明倬,等. 苏州东方之门刚性连体超高层结构设计[J]. 建筑结构, 2012,42( 5) : 34-37, 18.
[3] 郑毅敏,刘永璨,盛荣辉,等. 杭州市民中心多塔连体结构设计研究[J]. 建筑结构, 2009,39( 1) : 54-58.
[4] 徐自国,肖从真,廖宇飚,等. 北京当代MOMA 隔震连体结构的整体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08,41( 3) : 53-57.
[5] 刘明国,姜文伟,于琦. 南京金鹰天地广场空中连接体施工方案影响分析[J].建筑结构, 2019, 49( 7) : 22-27.
[6]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超高层连体结构关键技术研究[R]. 上海,2013.
[7] 李春锋. 高层连体结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分析[D].兰州: 兰州理工大学, 2008.
[8] 吴晓涵,韦晓栋,钱江,等. 双塔连体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31( 3) : 51-58.
[9]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高层连接体结构关键技术研究[R]. 北京,2013.
[10]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金鹰天地广场项目风荷载研究[R]. 上海, 2012.
[11] 包联进,姜文伟,孙战金,等. CCTV 主楼外筒关键节点设计与构造[J].建筑结构学报,2008,29( 3) : 82-87.
[1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南京金鹰天地广场塔楼模拟地震振动台模型试验报告[R]. 北京, 2014.21
注:本文转载自建筑结构《南京金鹰天地广场超高层三塔连体结构分析与设计》作者:刘明国, 姜文伟, 于琦,仅用于学习分享,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