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县--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地名由来:以境内有大渡河支流美姑河得名。“美姑”,彝语意为“地中心”。

2022年4月,2021年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县(市、区、旗)名单公布,美姑县上榜。

2021年8月,美姑县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美姑县人口数量为238公里,东西宽466平方公里,常耕地面积2469亩。全县辖8个区,1个镇,44个乡,291个村,1475个村民小组;有34276户,151024人,其中彝族146649人,占总人口的9788%;回、蒙、苗、畲、藏等民族(均为城镇人口)29人,占029人。县人民政府驻地巴普镇,位于东经103°07′,北纬28°19′,海拔2082米,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西昌市170公里。

美姑春秋至秦、汉时期隶属邛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美姑河畔置卑水县,辖美姑地区,隶属越巂郡。齐梁时期废卑水县,美姑隶属巂州。隋、唐时期隶属越巂县。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至宋代末,美姑属彝族阿都部和沙马部管辖。元、明至清初,美姑分别由利利、沙马、阿卓土司管辖。清乾隆、嘉庆时期,土司先后被各黑彝家支驱走,美姑地区为各大小黑彝家支分割统治。清宣统二年(1910),析西昌县置昭觉县,美姑中部、南部和西部划属昭觉县,东部和东北部分别划属雷波县和马边县。但各领县均未在境内设置政权机构,实为黑彝家支统治。民国时期仍由各黑彝家支分割统治。

1952年4月30日,建置美姑县,辖美姑东部和南部地区,县治所甲谷。1956年5月24日,建置洪溪县,辖美姑北部地区,县治所依果觉。两县均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1959年6月20日,洪溪县并入美姑县,县治所巴普,隶属关系不变。

美姑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交汇处,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大风顶、黄茅埂、连渣果峨、阿米特洛、瓦侯能和等大山分别位于县境的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东北部最高海拔4042米,东南部最低海拔640米。境内属低纬度高原性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17小时。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81401万千瓦,可开发量575‰,水能资源集中程度为全河之冠,发展水电前景广阔。

林木资源十分丰富。仅天然乔木树种就有150余种,50个科65属。用材树种主要有杉、松、杨、桦、桤木等。1990年林地面积10996%;森林面积341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44公里,南北长946平方公里(含邻县提出有争议的面积22749‰上升到1958年的2653‰上升到1958年的1137%。

1959年,全县人口96154人。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1961年下降为5999‰。最高年的1960年达986‰。1961年全县总人口下降为83775人,比1958年减少14049人,下降率为1467%,年均增长256‰,死亡率1776‰。1981年全县年末人口133040人。是年起,县内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出生率逐年下降,从1981年的4101‰下降到1990年的1087‰下降到1990年的133%下降到1990年的1245%上升到1990年的8518%上升到1990年的8042人,1982年为28156人;沿公路干线的区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0人以上的有牛牛坝、洛俄依甘、农作等12个乡;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人以下的有合姑洛等13个乡,距县城最远的树窝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01人。其余19个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100人。1990年底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515%。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民族人口结构有所变化。1982年,有彝、蒙、回、藏、苗、满、畲、汉等民族,彝族占总人口的961%。

行政区划

1954年10月,美姑工作-遣工作队分赴甲谷、巴普、牛牛坝、哈古以达、井叶特西、侯播乃拖地区开展工作,为设置政区作准备。翌年3月,首建甲谷区,并成立区生产治安调解委员会为过渡政权。是年4月15日,凉山工委直属工作队进驻柳洪地区。5月7日,正式划设巴普、牛牛坝、井叶特西、侯播乃拖、哈古以达、柳洪6个区,并相继成立区生产治安调解委员会。9月,设甲谷区公所。

1956年1月21日,美姑县开展民改工作。在民改中分批划区设乡,进行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劳动人民协会(简称“劳协会”),代行区、乡政权。至1957年10月,全县共有7个区、38个乡。

1958年3月25日,瓦岗县古里拉达区所辖莫尼、拉木阿觉2个乡划入美姑县,隶甲谷区。同时将甲谷区所辖瓦古、尔其、尼立觉3个乡改隶柳洪区;牛牛坝的佐戈依达乡划归甲谷区。是年10月,全县调整行政区划,撤销井叶特西区和三河、侯足、西甘萨、干哈、小哈姑、毛各、尔哈、哈洛、卡来依甘、尔合、列侯、子威、佐戈依达、尼立觉、尼珠、依所解16个乡,增设龙门乡,试办巴普、牛牛坝2个乡级公社。乡村隶属关系相应变动。至是全县为6区、23乡、2公社。1959年6月洪溪县并入美姑县,美姑县原有政区未调整。原洪溪县的一、二、三、四区分别更名为洪溪、峨曲古、瓦侯、勒乌区。全县有10个区、35个乡、3个乡级人民公社(详见本志前面《美姑县行政区划图》1958年10月和1959年12月两图)。

1960年,巴普、峨曲古区各建为区人民公社,下属7乡(公社)改为大队;觉洛、农作、合姑洛、井叶特西、典补、柳洪、依果觉、九口、侯播乃拖9个乡建为乡级人民公社;勒乌区更名为西河区;巴普区的布兹列拖乡更名为山岗乡。1961年,全县各公社停办,恢复区乡建制。仅将巴普区公社的巴普大队改建为巴普公社(乡级公社)。全县仍为10个区37个乡、1个乡级公社。1962年8月,恢复子威乡建制,。隶甲谷区。恢复哈洛乡建制,属牛牛坝区。全县有10个区、39个乡、1个公社。1963年4月1日,撤销哈古以达区,所辖觉洛、井叶特西乡划入巴普区;拖木、龙门2个乡改隶峨曲古区,全县为9个区,乡、公社未变。1964年2月1日,西河区划归峨边县,减少4个乡,全县有8个区、35个乡、1个公社。

1967年1月,区、乡政权普遍瘫痪。1968年4—9月,各区、乡(公社)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革委会)。

建县前境内无城镇,均系农村人口。1952年建县后,始有政府机关干部、商贸职工、医务人员等城镇人口,随着地方工业、文化、教育、交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城镇人口逐渐增加。

1970年12月,牛牛坝区恢复尔合乡建制,更乡名为永新乡;恢复佐戈依达乡建制,更名为新桥乡。全县共有37个乡、1个公社。1972年春,觉洛、山岗、典补、牛牛坝、佐戈依达、九口、尔库、拉木阿觉、柳洪、乐约、甘古、苏洛、峨曲古、龙门、瓦西、依果觉、树窝共17个乡改建为公社。是年5月,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恢复卡来依甘乡,更名为前进乡,隶牛牛坝区;恢复西甘萨乡,属巴普区;新建大桥(洛俄依甘)公社,隶甲谷区;新建团结(哈姑)乡,隶峨曲古区;重建普及(塔古)乡,属洪溪区。是年,全县有8个区、24个乡、19个公社。1973年4月,侯古莫、前进2个乡改建为人民公社。8月,复置阿尼木乡,建为公社,隶洪溪区。9月,新置联合(洛莫依达)乡,隶甲谷区,全县共23个乡、22个公社。1974年,全县“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公社均设革委会。至年底,全县共有8个区、45个公社。1981年7月12日,全县公社革委会统一改称为公社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

1984年7月,全县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建制,建立乡人民政府。是年8月1日,巴普乡改建为巴普镇,设镇人民政府,直隶县人民政府领导。至1990年底,全县共有8个区、1个镇、44个乡。

经济建设

解放前,境内经济属奴隶社会私有制经济,以农业为主,零星家庭手工制作,仅限于自用,未形成社会产业。农业生产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全境无城镇集市,无商业、交通、邮电设施,社会经济十分落后。解放初期,党和人民政府为支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通过调解冤家纠纷,劝导不种罂粟,发放社会救济,投放无息贷款;修筑驿道、公路,集运紧缺粮食、食盐等物资;开展民族贸易;兴办为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等一系列措施,使境内农牧业生产起步发展。民改结束后,人民政府逐步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邮电等逐步发展。至1978年,全县社会总产值为2710万元(80年价,下同),其中工业产值681万元,农业产值1522万元,其它产值507万元。1979年后,随着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县内经济进入历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至1990年末,社会总产值达6776万元(为1978年的4倍,年递增1296%,年递增546倍;农业产值1240万元,比1958年上升4689%,年递增463%;农业产值1799万元,年递增313%,年递增424倍;农业产值2023万元,增长1275%,其中,工业产值1090万元,农业产值3405万元。“七五”计划期间(1986~1990),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5722万元,为

1958年的56倍,其中工业产值1368万元,为1958年的5613倍,为1978年的243万元,集体846万元,轻工业45:18:4:08:76:04:83:1849倍,年均递增752倍,年均递增809元,1990年为25605倍。

教育卫生

1958年10月,美姑县城关民族小学(校址甲谷)始办附设幼儿班,教师1名,招收幼儿18名。1961年9月,巴普区中心校(不久更名为县城关小学)附设幼儿班,入学幼儿18名,教师1名。1966年9月,洪溪区中心校附设幼儿班,幼儿20名,教师1名。197.4年8月,县城关小学附设幼儿班与县托儿所合并为机关幼儿园,由县委组织部和县文教局共同管理。1978年化工厂开办幼儿班,入学幼儿24名。翌年,巴普区中心校开办附设幼儿班,招收幼儿15名,有教师1名。

1981年6月,县机关幼儿园分设为县托儿所和县幼儿园,托儿所由县委组织部管,幼儿园由县文教局管。幼儿园有教学班4个,入园幼儿141名,按年龄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专任教师7名。幼儿教育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幼儿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开设体育、语言、计算、音乐、美术、游戏等课程。中、小班采用直观、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大班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学习基础,减少游戏时间。上课时数:小班每周6至8节,每节20分钟;中班每周10至11节,每节25分钟;大班每周12节,每节30分钟。幼儿每天在校学习5~6小时,学制3年。

第二节小学

1990年,县文教局着重恢复和加强乡中心校建设,力保高年级的学生数和教学质量。全县办有高年级的乡中心校29所,共34个班,学生1003名,全部实行半寄宿制。12月,经州政府检查验收,峨曲古乡普及小学教育达到基本要求,发给“基本普及初等教育证书”,成为县第一个普及初等教育的乡。年底,全县有小学校187所,其中城镇8所,农村179所;有教学班448个(其中城镇39个);在校学生9748人,其中城镇1143名,农村8605名;在校学生中有女学生2949名;少数民族学生9490名。全县一年级99个班,2555名;二年级85个班,1961名;三年级77个班,1595名;四年级85个班,1740名;五年级55个班,1223名;六年级25个班,674名。学龄儿童入学率4906万亩。民改后,常耕地逐年扩大,最高年(1965)达2963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173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912万亩。占林业用地的3604万亩;疏林地96万亩;迹地581万亩。森林集中分布在县境东北部和北部地区的瓦侯、洪溪、侯播乃拖一带,其余地区为人工造林(含飞播林)或次生林。全县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64184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235万亩。草地共有8类:亚高山草甸草地面积4403%;高寒灌丛草地面积1058%;高寒沼泽草地014%;山地疏林草地面积2507%;山地灌丛草地面积2507%;山地草丛草地1875%;山地草甸草地面积2534%;农隙地草地4296%。

矿藏

县内初步勘探查明的主要矿藏有玄武岩、铜、铁、煤、硫、石灰石、石膏、铅、水晶等。

一、玄武岩

储量约3828206米。

中部铜矿区有合姑洛、农作铜矿区、井叶特西铜矿区、里沟铜矿区、巴古乡维勒觉后山铜矿区、牛牛坝铜矿区等。

南部铜矿区主要有莫尼乡境内的罗布采嘎铜矿区等。

全县铜矿蕴藏量尚未查清,50年代和80年代未有零星开采。

三、铁矿

北部有树窝乡的大湾点波洛铁矿区,储量4526%。东部有瓦西乡里沟铁矿区,储量926万吨。30多年来都在进行小规模开采。境内烟煤储量很少,主要分布在依洛拉达乡和子威乡地区。

六、石膏

县境内石膏储量3千万吨左右,晶位高、质量好。主要分布在巴古乡和井叶特西乡境内,多年来已进行部分开采,远销外地,因运输费用较高,销路不畅,时采时停。

此外,铝矾土、硫矿、水晶石等也有一定储量。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下一篇:贵阳花溪:新春景区人气旺|天河潭|度假区|花溪区|青岩古镇_贵阳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