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中国西部的黄金旅游区
猫猫洞遗址位于贵州省兴义县城以北的猫猫山,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内居住着布依、苗、彝、回、汉等33个民族,2004年末全州总人口31147%。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节日主要有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毛杉树歌节”;苗族“二月二”走亲节、“八月八”风情节、“采花节”(又叫“跳花坡”);彝族“火把节”等。民族歌舞,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被誉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白歌节”是贵州省西南兴义一带布依族一个纪念性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兴义市顶效镇的查白场举行。该节是为纪念古时当地一对为民除害与抗暴殉情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而得名。
“绣花”原为当地苗族妇女在农历正月期间一项自娱自乐的手工活动,但是不能在家中绣,只能在房前屋后、山上树下绣花。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便把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为今天的苗族“绣花节”。
苗族绣花节,每年的正月初八,晴隆县碧痕镇新坪村民族组的文化广场上,鼓笙齐鸣,苗族男女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祈福欢庆一年一度的苗族“绣花节”。“绣花节”是当地苗族同胞创新的一个节庆,十里八乡的数千各族群众都会赶来参与,共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布依族查白歌节源于布依族群众中流传的一个凄美传说,是布依族群众纪念布依族青年查郎、白妹为了忠贞的爱情,不畏强暴双双殉情的日子。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相邻县(市)的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身着节日盛装的布依族青年男女汇聚到这里载歌载舞,表达他们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和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查白歌节被称为中国布依族的“情人节”,并在2006年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
“六月六”又称“敬秧苗”、“敬青苗”、“敬谷神”。相传谷神是由自己的老祖先演变而来。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布依人都要在本村集会,举行对歌比赛,同时还举行其他一些样式的民俗活动,也是人们交朋结友,青年男女浪哨的机会。“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族“毛杉树歌节”是义龙新区德卧镇毛杉树村布依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逢农历三月初三后的第一个“蛇场天”,该活动都会在毛杉树村举行,主要是后人为了纪念传说中为民除害而牺牲的两位民族英雄。活动一般包括山歌对唱、“浪哨”找情侣、祭奠神寨等,在南盘江流域一带有着深远的影响,2005年被收录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阿妹戚托源于生活的一种舞蹈,十二个基本动作,大多源于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比如栽秧、薅秧、放鸭子、喂狗饭等,而舞蹈的中心意思是姐妹们向即将出嫁当新娘的姑娘表达深深的祝福之情,并用12种代表不同意思的舞步告诉新娘,到了婆家后要勤劳节俭,敬老爱幼,家道才能兴旺,日子也才能红红火火。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布依八音,是指流传于安顺关岭、镇宁至黔西南贞丰一带的传统说唱曲艺。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布依戏”原称“土戏”, 发源于册亨县的乃言乡(今八渡镇)。有剧目《罗细杏》、《一女嫁多夫》、《三月三》等。
最年轻的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全国30个自治 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1982年5月1日建州,处在贵阳、昆明、桂林等城市风景区三条主要旅游线结合部。东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接壤,南与广西隆林、田林、乐业3个县隔江相望,西与云南省富源、罗平县和六盘水市的盘县特区毗邻。
全州辖兴义、普安、晴隆、兴仁、贞丰、安龙、册亨、望谟八个县市和顶效经济开发区、129个乡镇(75个镇、54个乡)、2072个村。居住着布依、苗、彝、回、汉等33个民族,1999年末全州总人口2912%,野生动植物资源很丰富,特别是中草药种类繁多,是贵州的中草药药源宝库之一。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貌类型奇特,岩溶面积分布广,自然风光旖旎多彩,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全省20多个省级风景区中,这里就占5个,群峰叠翠、逶连绵的万峰林;鬼斧神工、巧夺天工的泥凼石林;芙蓉多研、香飘四野的招堤荷花;彩练当空、银河落九天的马岭河谷瀑布群;清幽秀净、碧水醉心扉的三岔湖风光,以及东湖围山湖、西湖鲁布革、南湖万峰湖、北湖木榔河、中湖兴西湖等,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加之具有民族特色的贵州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布依、苗族等人文景观更加令人神往。
以奇山异水著称的兴义市,是一方开发潜力巨大的热土。全市65万人口,面积2915平方公里,区位适中,东靠黄果树,西连云南路南石林、贵州黄果树瀑布、广西桂林黄金旅游热线上的重要城市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历来为官人雅士贾之地。如今是黔西南州州府,是南昆铁路的编组站。新华社曾报道是我国的“第二金三角”。
被誉为“龙古、山奇、水灵、谷美、缝绝、石秀、山如海洋、谷如凤凰、石如宝藏、路如画廊、情如故乡、气候如天堂、饮食文化的康庄”的兴义市,喀斯特地形奇特,是贵州龙的故乡,“贵州龙”被科学界称为“举世罕见的科学发现”、“稀世至宝”。距今12000年的猫猫洞古人类化石,展示着兴义古老的文明。拥有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旅游、劳力资料。市区四季如春,鲜菜水果四季飘香,风味小吃誉满四方,兴义市交通方便,电丰质高,通信优越,生活物质丰富,投资环境正在不断完善。
“科技+智力”、“输血”变“造血”
2014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州生产总值67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6%;第二产业增加值2400%;第三产业增加值3161%。全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82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831美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9%和471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02个百分点。
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成立于1990年,是由中央统战部牵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科技部、国家民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参与帮扶建立的“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图为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原部长赵会、全国工商联信息中心原主任秦焕庭、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原副巡视员郑心楠、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原副部长盛奕庆、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原副司长、星火计划办公室原副主任王恒璧等老领导深入义龙试验区回访调研,感受试验区的发展变化。
【安龙县】2015年,自治州安龙县创新扶贫资金管理、运行方式,对种养农户、农场实行“科技+智力”扶持,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着力推进财政扶贫资金与现代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做强特色农业,助力精准扶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机制创新促进精准扶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安龙县引导组建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65家,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运作模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养业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示范带动、政策扶持等措施,把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农村家庭整合组成“联合舰队”。遵循“品种调优、产业调特、规模调大”的原则,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建科技下乡服务团,帮助种养农户解决在“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困难,打造具有安龙地方特色产业的“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促进特色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以结构调整打造特色品牌。该县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一个重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力打造“短、平、快”经济,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改变以往各自为阵的局面,因地制宜推进规模化农产品种养殖,一区一策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在栖凤街道办种植精品蔬菜,在招堤街道办推进食用菌、花卉种植和绿壳蛋鸡养,并为种养殖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组织收购、推广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免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目前,金银花、特色蔬菜、食用菌种植已经初具规模。
以监管强化释放资金效应。该县将争取到的2015年度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67万元和有关配套资金逐步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并严格县乡财政部门工作纪律,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加强扶贫资金监管,规范报账程序,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释放扶贫项目效应,拓宽农民脱贫致富渠道。建立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确保资金运行安全、规范、高效。对违反规定挤占、截留、骗取、挪用扶贫资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严肃问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张政第二次来到兴义市敬南镇毕亮村蒙朝虎家,与当地的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座谈,共谋产业发展之策,共议脱贫致富、同步小康之计。
【贞丰县】2015年,自治州贞丰县扶贫开发工作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建设的良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两大目标,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产业化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在扶贫开发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距离“十二五”结束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将加大推进扶贫的力度,强化扶贫工作的管理,探索“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努力打造“农户+企业+基地+电商”的电 商扶贫模式,搞好电商扶贫凝聚同步小康正能量的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抓好产业帮扶,促进农民增收。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采取政策推动、示范带动、龙头牵动等措施,推进扶贫项目产业建设,完善产业布局、合理安排产业建设进度、引进产业技术和力量、培训产业人员、建立和帮助完善产业链的形成,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争取项目扶持,促进农民增收。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按照资金使用“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利用好项目资金办好“示范点”,以点带面,不断扩大项目扶持面,从而使贫困农户增收。
加强培训,做好教育帮扶。发挥部门优势,引入社会资源帮助贫困户开展各类培训、提高素质、拓展技能。大力实施“雨露计划.1户1人”扶贫培训计划。
落实干部结对帮扶,带动扶贫对象增收。为使贫困农户得到切实可行的帮扶,大力开展全县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子帮扶工作,帮助贫困人口制订脱贫计划,为贫困农户想办法、出主意、筹资金、理思路、谋发展,通过技能培训、雨露计划、助学工程、劳务输出、产业扶持等方式,以财政专项资金、小额信贷资金、部门整合资金及其它项目资金为依托,开展有针对性的结对帮扶工作,真正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抓好乡村旅游帮扶。结合贫困村的区位特点和自然资源,帮助探索旅游发展路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改善区域环境,扶持农家特色餐饮业发展,开展妇女从业培训,挖掘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或生态体验游。
搞好基础设施帮扶。大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帮助、引导村民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建后管理制度。
推进移民搬迁帮扶。坚持整体推进和精准到户相结合,针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扎实推进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推进鲁贡镇、沙坪镇、鲁容乡贫困地区几大区块搬迁工作,推进小屯镇生态移民和我县沿江农户搬迁工作。
做好金融帮扶。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为核心,支持相关联的农户。搭建金融合作平台,探索“支农再贷款”模式,帮助企业和农户增强金融资源承载能力,刺激和培育有效信贷等多种金融服务需求。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发展产业,积极协助贷款,加大政府贴息贷款、小额创业基金的支持和投放力度。
探索“农户+企业+基地+电商”的电商扶贫模式,搞好电商扶贫。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当地群众销售农产品。引导村民通过远程教育平台、手机网络等进行资料查询和学习,进一步提升村民素质。
进一步深化对口帮扶。加强同对口帮扶单位的交流合作,切实制定工作措施,形成了上下贯通、指挥有力、组织有序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根据对口帮扶项目建设需要,尽可能协调整合相关部门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点,以完善对口帮扶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对口帮扶项目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