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正(新乡市牧野区栗屯村的来历——历史)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有个六百多余年古老的村落——栗屯村。位于卫河北岸约15公里处,村北头是新乡市北环路西段,南头是新乡市健康路西段,新乡市卫源路(当地称冀马路)南北贯穿整个村庄,也是村里中心街道。

村委会就在中心街道北端路东大院内,二层办公楼,院内也是村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现村委会所在地,1978年前还是一座古庙宇,三官庙。大庙被当时大队拆除后,便建了两层的办公楼。现在楼梯下还保留古碑,碑上刻有“大清河南省卫辉府新乡县北路二十六都隅城七里 南栗庄 旧有旨上明一座年久深远风雨损坏公业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新立修”。碑上记载了方圆数十里各个自然村庙会会首、善家捐款捐银,东到现在的卫辉、西到获嘉、南到朗公庙、北到辉县,可以想象到当年南栗庄三官庙香火鼎盛的状况。

从小村里就流传着一个故事,明朝初年栗老太太带着两个儿子逃荒至此……

2017年农历正月,栗屯栗氏家人适逢盛世,带着故事,带着対先祖的敬畏,追根溯源,到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临淇镇周边多个有栗氏家人的村落进行走访,多本老、新家谱几经考证:栗老太太就是栗屯村栗氏的始祖奶,是河南省彰德府林县(现安阳市林州)临淇镇临淇村栗老(公)的夫人,原来栗屯栗氏始祖爷的名字就叫“老”(讳),一个字。怪不得,传说故事里主人公叫栗老太太,本来也就是栗“老”(公)的太太。明朝洪武二十一年 ,栗屯栗氏始祖栗老(公)与兄长栗林(公)、栗鹏(公)、弟栗英(公),弟兄四人随父栗子原(公),奉诏从山西省潞州府(现长治市)壶关县石坡村,迁民至河南省彰德府(安阳市)林县临淇镇临淇村。临淇栗氏二世祖栗老(公),排行老三,由于当时新迁地临淇,山区土地稀薄,农耕落后,迁民集聚,艰辛劳累,英年早逝,葬于临淇祖茔。生活所迫,栗老夫人携两个儿子(栗正、栗贤)一路逃荒,迁至河南卫辉府新乡县(现新乡市)永济渠(今卫河)北岸二点五里、五灌河(今共产主义渠)南岸一里处,建屯开基,垦荒通渠,逐渐人丁兴旺形成村落。大明时称栗家庄、栗庄,清朝又称南栗庄,民国又改称栗家屯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栗屯村,现在的新乡市牧野区王村镇栗屯村。600多余年的古村落,风雨沧桑,栗屯栗氏后裔也坚强不息,已繁衍二十一世代,六百余口,时称“临淇三门”。

说到南栗庄,村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清朝,当时的栗庄的北边不到百米处,慢慢出现一个叫刘庄小村落,相距甚近。因为这里三官庙香火鼎盛,来这里烧香还愿的外村、外乡人,特别的多。人们习惯了叫栗庄为南栗庄,叫刘庄为北刘庄,甚至直呼南栗庄为“南庄”,北刘庄为“北庄”。现在共产主义渠以北的村庄,还有老人叫栗屯村叫“南庄”。又相传后来到了清朝末期,有个县官下来巡查,得知“南庄”这里经常遭受水灾,生活特别困难,南庄的南与难又是同音,嫌不吉利,再说当时北刘庄也不存在了,县官就做主让“南庄”改回了栗庄,寓意就是今后不让栗庄再作难了。

如今的新乡市牧野区王村镇栗屯村,已经有二三十个姓氏。主要姓氏:王、栗、袁、景、赵,和谐共处。全村人口2000多人,栗氏家人500余口(不含外迁人口)。村庄面积约3000亩,其中耕地约700亩。在栗屯村北共产主义渠,于2017年新建的栗屯桥是主要地标性建筑。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凯帕(第94分钟被绝平!凯帕连续5场零封遭终结)
下一篇:桂平西山(广西桂平西山里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