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是收获的季节,是播种的时机,也是践行“活教育”的好契机。
近期,我区各幼儿园精心引领孩子们到各具特色的农场,开展“活课堂”教育:鹤琴幼儿园近日引导幼儿们来到农场,动手种植蔬菜,分插青菜苗和菠菜、移种小萝卜秧、播撒包心菜种子,培育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爱弥儿幼儿园组织首届“秋收节”,校园变成了农场,幼儿们把秋天的各种瓜果蔬菜搬进了课堂,亲身体验打稻谷、剥玉米、豆豆迷宫、打年糕、烤红薯等游戏活动等。
“在‘活教育’理念引领下,全区学前教育积极探索,农场日渐形成气候,并成为了幼儿们动手动脑、增长素养的‘活课堂’。”昨日,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如此欣喜地表示。
校外开辟一块“实践园”
山区孩子爱劳动。近日,丁宅乡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又来到学校实践园的种植体验区,学习种青菜、萝卜等;在山里人家区找来材料,玩起了“扮家家”游戏……园长王桂克看着孩子们忙碌又快乐的身影,不由感慨:实践园成了孩子们学习农事、增长技能的乐园!
这也是我区幼儿园创新开辟农场,精心践行活教育课程的一个缩影。
山里孩子,理应培养爱劳动、爱动脑、爱动手的好习惯。多年前,丁宅乡中心幼儿园顺应孩子们能力培养、课程改革等需要,因地制宜拓展“校外课堂”,征得距校700米左右下宅村村集体土地及村民承包土地近3亩,并精心建起一个“实践农场”。
记者实地参观时发现,实践园建设和布展可谓匠心独运:整个园区设置“一水四区”:
“一水”,是指以丁宅母亲河“夏溪”为原形打造而成的一条水带,贯穿整个园地。
“四区”分别为:一是以社会体验为主旨的“山里人家区”,设置有特色墙、揿井3口、原木桌凳3套、土灶2口,以及种植休息两用的凉亭一个,幼儿们可在农作物成熟时即时采摘、蒸煮、分享等;二是鲜果迷宫区,孩子们种有冬桃、水蜜桃、黄桃、石榴、金桔、红李、杨梅等,孩子们在此进行观察、探索、记录、绘画、品尝等;三是种植体验区,孩子们会在春季、秋季分别进行春作、冬作,有孩子们和家长开垦种植的蚕豆、豌豆、青菜、油菜、大蒜、洋葱、胡萝卜、白萝卜、紫萝卜、香菜、小麦等;四是野战拓展区,设置有攀爬架、壕沟、隧道、水渠等,孩子们在这里主要进行攀爬、野战、钻爬、打水仗等自主游戏。
业内人士曾评价,丁宅乡中心幼儿园较早探索建设实践园,是各幼儿园“农场”建设的雏形,也是“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理念的生动实践。
农场建设风生水起
“如何挖掘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将鹤琴幼儿园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儿童的农场?农场里该有些什么?我们在和孩子对话时听到:要有动物,有果树,有鲜花,有小溪,有菜地,可以玩,可以吃……在师生共同商议下,初步形成了‘两馆三区四节五园’设计与规划:两馆:儿童生活馆、植物博物馆;三区:观赏区、种植区、饲养区;四节:春天开垦节、夏天耕耘节、秋天丰收节、冬天养护节;五园: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百科园、百乐园。”日前,在大连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幼儿园园长大会上,鹤琴幼儿园执行园长许雯分享了建设农场的感悟,引发与会者极大兴趣。
据悉,鹤琴幼儿园面对孩子们不识植物特性的现状,组织孩子们在种植区尝试对比式、阶梯式、平行式、实验式等多种种植方式,引导孩子们在种植实践中感悟知识;每到收获季节,孩子们在儿童厨房真刀真锅真铲动手实践,在“洗、切、搓、揉、卷、刨”中感知冷热、滑涩、软硬,品尝酸、甜、咸、鲜等各种味道,反思总结经验,亲历食材变成食物的奇妙过程;在植物博物馆,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各季农作物,开展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研究,动手制作标本、树叶书签、干花、根雕,制作植物二维码,孩子们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表征手段记录植物生长变化过程,属于儿童自己的一本“农场百科全书”由此诞生。
学校场地有效,如何建农场?爱弥儿幼儿园总园有办法:盘活整改资源,向户外有限的空间要场地,把东楼围墙边死角开辟成花草园,西楼屋顶改造成“空中小农场”,引导孩子们开展种植体验探索。种植时各班级追随幼儿需求,结合课程开展需要进行。如大班确立“秋天的粮食”主题,9月各班种植前让孩子们调查“粮食有哪些”,投票挑选最想种植的粮食,然后进行种植养护观察记录;中班围绕蔬菜主题进行种植,根据中班孩子为“比较”学习的关键期特点,选择相似可比较品种进行种植,如中三班种植各种品种的萝卜,中二班种植卷心菜、包心菜、生菜等都有卷芯现象的菜进行观察研究,中五班则种植有香味的芹菜、好菜、香菜等……利用顶楼平台开辟的“空中小农场”,成为了孩子们种植乐园,也成了孩子们认识自然、探究自然的窗口。孩子们在设计规划、种植管理一系列过程中,体验种植的乐趣,了解植物的特点、习性,学会观察、比较、探究、记录,促进了坚持、耐心等良好品行养成。
东关街道中心幼儿园的“开心农场”,由发动家长和孩子票选后命名,现已成为孩子们探究、游戏的乐园:二亩农场的主人是孩子,每个班级一亩三分地种什么?孩子们通过调查、投票法等形式自主选择;激发孩子们动手动脑能力,设置操作区,引导幼儿用各种种子进行着剥、捣、夹等工作;数学区中,指导幼儿用种子进行数数、比较、分类、排序等,用茎比较长短、粗细等;在科学区,引领幼儿及时记录种子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食育坊中,幼儿们学习蒸、包等知识;在美工区,幼儿用自然物进行创作等,引领孩子们参与丰富多样的创造性活动,实现主动发展,体验到收获的快乐。幼儿园别出心裁,根据健康食育要求,还让孩子们种植自己“不喜欢”的菜,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从而达成“不能一味拒绝,而要愿意尝试”的教育目的。此外,幼儿园探索“种植顾问”聘请制等,吸纳家长、专家等各方人士参与农场技术指导,有效助推农场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区幼儿园农场建设风生水起的态势,教体局因势利导,加强鼓励和引导,引扶这一新生事物成为“活教育”中的助推力量。“全系统将择机制定和出台相关引领政策,注重对农场建设的扶持和规范工作,努力使之纳入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昨日,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