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日报讯(王姝月报道)今年以来,通化县全面推行“三级书记”抓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围绕优化市场、政务、要素、人才、法治和开放“六个环境”,积极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助推新时代通化县绿色转型、全面振兴。
县委书记带总头。通化县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贯通于营商环境建设全过程。县委书记主持召开常委会议,对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进行专题研究,聚焦企业所急所需所盼,抓作风转变、抓政策执行、抓创新服务、抓问题整治。同时,县委书记进大厅、进部门、进企业深入走访调研,成立通化县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专项工作组,下设21个指标提升小组,形成工作闭环、上下贯通、一抓到底。为了推进通化县人参产业园做大做强,县委书记带头研究,组建通化县人参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政企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协调解决土地、税费、资金、审批、人才等实际问题。全面实行降本减负,为企业节省用地成本5556万元,为企业减免税费1358万元,为产业园争取资金扶持项目28个,争取扶持资金2600万元。在人参价格下跌、产业园几近停摆时,政府担保帮企业低息贷款5000万元。健全配套服务,供电、供热、供水、排水网等免费供至分界点,并享受农业用电政策,累计节省3000万元。领跑创新驱动,通化县安排人参科研专项支出2000万元,产业园先后投入2500万元进行科技研发,帮助企业引入45名高端技术人才组成研发团队,取得人参加工工艺改进、人参新产品研制等6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人参加工良品率由90%提高到98%。自主开发出4个系列56种人参产品,仅人参纯粉片、人参咖啡、化妆品等产值达18亿元。
乡镇书记抓贯彻。乡镇党委书记带头推动落实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任务,对镇域企业对症下药,实行“一企一策”帮扶,组织涉企事项的领办、代办、帮办服务,配优配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机构,保障机构人员、场所、设备、经费“四固定”。整合站所资源,中心建设标准化。全县15个乡镇和经开区全部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152个行政村成立了便民服务点,覆盖率达100%,群众办事可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260余万元用于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营,配备便民服务箱、制度板、办事索引、办事指南和一次性告知单等便民服务设施,实现群众办事创业“只进一扇门”,享受“最多跑一次”的“一站式服务”。统一服务模式,运作方式标准化。积极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规范事项标准化,累计受理办件5700余件,办结率100%。聚焦“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细化落实“一次一评”线下好差评制度,定期对办事群众电话回访,实现差评全流程的处置和反馈,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企业和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村级书记重落实。全县152个行政村全部实行村书记为便民服务点主任,村支部书记、报账员、妇女主任、包村干部或大学生村官为便民服务点代办员,各村小组组长为联络员的代办制度。便民服务点代办员保持24小时开机为民服务,代办事项一次性告知,减少村民无效往返,针对有办理困难的村民,代办员主动上门服务。目前,全县便民服务点累计为村民上门服务1万余次、代办事项6万余次。聚焦村资源要素,搭建“一组一办一专班”组织架构,实施“两正一负”激励政策,推行村干部报酬达标浮动机制、“标兵村”党组织书记激励机制和“三评两运用”责任落实机制,通过营造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乡村干部抓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得到充分释放。另外,根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1个规划、7个办法”政策体系,深化农村改革,完成152个村56167户股份合作制改革,量化资产金额 53689万元,经营收入实现1435.3万元,收入1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达到6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