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格林童话《糖果屋》(Hansel and Gretel),觉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汉赛尔与葛丽特虽然被遗弃在森林,并差点被邪恶的糖果屋女巫吃掉,但两姐弟却突破重重难关,携手对付女巫,最终找到回家的路,与思念他们的父亲重新团聚。
但长大后再看《糖果屋》,才发现这个故事根本没这么温馨。
《糖果屋》是一个结局温馨的童话故事?
我们熟悉的《糖果屋》版本是这样的:汉赛尔与葛丽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时值乱世,后母于是说服丈夫,将两个孩子遗弃在森林里。第一次,汉赛尔用小石子沿路做记号,成功找到回家的路,第二次,汉赛尔用面包屑做纪录,没想到记号被小动物吃掉,两人于是在黑暗森林中迷路。
他们在密林中,发现了一栋用糖果做的小屋,没想到这是女巫的陷阱,专门用来诱捕饿昏的孩子,把他们养胖后吃掉。汉赛尔被关了起来,葛丽特则得为女巫做家事,有一天,女巫准备好要吃掉汉赛尔了,于是叫葛丽特去准备烤炉。葛丽特假装不懂的怎么做,暴躁的女巫边咒骂着边上前示范,就在这个空隙,葛丽特用力一推,将老女巫推入烤炉中,关上铁门,听着女巫的尖叫声慢慢淡去…… 随后,两姐弟逃离了糖果屋,找到了回家的路,与思念他们的父亲重逢。
然而,《糖果屋》最初的版本其实不是这样的。
最早版本的故事,与中世纪大饥荒、遗弃及食人有关
1806 年,法皇拿破仑进犯德意志小王国,威廉?格林和雅各布?格林两兄弟(Wilhelm and Jacob Grimm)开始行走乡间城镇,搜集民间童话故事,企图与进犯的法国文化相抗衡。他们从一个 12 岁女孩朵儿(Dortchen)口中,听到了《糖果屋》的故事。
《糖果屋》最早的版本于 1812 年面世,历史学家认为,故事背景起源于 1315 年的大饥荒,那时,许多人不仅遗弃自己的孩子以求自保,甚至有吃人肉的情况发生。在原本故事里,汉赛尔与葛丽特的父母两人,都同意将孩子遗弃,在后来的版本中,变成是母亲说服父亲遗弃两姐弟,再后来,变成是继母教唆。
在时代的压迫下,民不聊生,许多人为了存活,必须做出世间最狠心的决定,那就是遗弃自己的孩子。汉赛尔与葛丽特不仅被遗弃了一次,甚至被遗弃了两次,世间最残酷的背叛,莫过于被生养自己的父母丢弃。或许正因为如此,《糖果屋》的版本演变,才会一版一版淡化了父母遗弃的力道,从父母双方同意,演进到继母单方面威逼。
然而,无论是哪个版本,长大后读《糖果屋》,都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巨大阴影:暗夜里父母的窃窃私语、被遗弃在森林深处的孩子、危机四伏的黑暗森林、甜蜜而邪恶的糖果屋、孤独而狂躁的女巫…… 《糖果屋》描写的,是考验人性的难关、危险的诱惑陷阱、家庭成员间的背叛、成人世界的黑暗。
描写黑暗的事物之所以如此重要,因为这就像是在接种疫苗
如果总是阻止孩子和成人看见故事中的黑暗和危险,那么,当黑暗的事物出现,或是在现实中遇到危险,孩子和成人就没有任何保护,也没有任何知识,可以理解黑暗和危险。
因此,向孩子展示黑暗的事物,真的很重要,在展示的过程中,也展现出孩子们有能力击败黑暗的事物,证明人是有力量的。告诉人们可以反击,告诉人们可以获胜。因为你可以做得到,但首先你必须认清这一点。
而描写黑暗的事物之所以如此重要,因为这就像是在接种疫苗。人们可以包围黑暗,融入其中,妥善应付黑暗。而且,没有任何妨碍,虽然我告诉你这个故事,但你仍然会感觉到安全,只要告诉你,你可以很聪明,你可以很勇敢,你可以有点狡猾,你可以胆量过人,并且,你还可以继续往前迈进。
而这,或许是为什么童话故事如《糖果屋》历久不衰的原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