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六十三:让文物说话,让秦砖汉瓦活起来,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探秘六十三:让文物说话,让秦砖汉瓦活起来,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文/靳正勤
秦砖汉瓦是华夏民族雄伟建筑遗物,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城墙宫殿建造使用,带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从初始使用到残蚀失修,地震以及变迁,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各奔东西散落东西,但历史赋予的强大的文化基因和血液从此凝固,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精粹。是在历史关键时期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代表,充满自立自强繁荣昌盛的家国情怀。我们要系统梳理,传统古代文化资源,让收藏的文物、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一一活起来。
秦砖汉瓦是十三朝古都,汉丝绸之路起点上形成的一种有鲜明标识性和传承久远的优秀文化,是汉民族文化灵魂的活化石,具有图案文字之美,把时代人文诠释的完美至极,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是稀有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
秦砖汉瓦是民族文化之根,智慧之源,建筑、美术史上的里程碑。
以物证史、寻找民族标识符号、打造金色名片。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杰岀代表。从建汉立国开始,已走过二千二百多年,从伏羲时代到夏、商、周、秦,包容兼蓄,与时俱进。
秦砖汉瓦文化遗产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民族团结、凝心聚力的一件大事。秦砖汉瓦在中国历史兴盛时间最长、建都更叠最多的时代,曾长期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物残器,积淀了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互相包容生存与发展。生活在三秦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千百年交往过程中,孕育了独特的民族遗产文化。
在民族大融合时期,对文物的科学研究,做出多项具有重要社会文化价值的学术成果,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大格局。对这些文物古迹遗存的深入考古勘探与发掘,突出文物与文化遗产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见证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悠久历史和强大凝聚力。
秦砖汉瓦的发掘伴随新中国的成立而应运而生,在城市扩容城镇化建设中,由其是在改革开放新建的铁路公路和整村拆迁,大量的残砖碎瓦被老百姓发现与保护,才有当今天的研究与突破。
秦砖汉瓦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
秦砖汉瓦,见证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千百年来,中华文明在同人类创造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使文物和文化遗产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秦砖汉瓦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商贸中见证了中外文明千百年来交流互鉴的历史。秦砖汉瓦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让这部无声的史书活了起来、为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用文物和文化遗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回顾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从古长安出发,成功开辟连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完成“凿空之旅”的历史。文物与文化遗产成为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外交使者”。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金色名片”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对秦砖汉瓦的宣传具有天时地利、大有可为“千年一座城,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守得住文化根脉”。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我们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文物与文化遗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的挖掘和诠释。
秦砖汉瓦的文化与历史文明,力求在彰显文物与文化遗产中,隐藏者“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的发展密码,使文物与文化遗产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我要以理念创新的时代之笔奋力,谱写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