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穿岩
苏浩
在平江木金乡,有一处经过千年洗礼,沉寂多年的神秘去所,曾经不仅是平江的风水宝地,更是平江文化的一块高地,也是平江道教的发祥地,这个神秘的处所,就是道岩。
道岩位于木金乡后岩村,壁立千仞,刀劈剑削般的山岩中间有一个自然洞穿的宽敞的岩洞,道岩它分为前岩和后岩。前岩壁立陡峭,最高处离地面有五丈多,岩檐终日泉水滴灌,形成壮观的水帘,滴水以内面积约二千多平方米。能容上万人,可车轿往来,骑马驰骋。
史实告诉我们,此岩洞形成,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沧桑,山川奠定,才有此仙乡漂渺,天塑神造之福地洞天。史料记载,在九百年前就有外地道人胡元周发现这一洞天福地,在此建筑道观,早期建有三清殿、祖师宫、关帝殿、玉皇殿、天师宫等建筑,大多以悬岩为天盖,构建有房屋百多间。道士成群,香烟绕缭,仙乐飘飘,信众来自三省六县,极具规模。
后岩,建有九老祠,药师殿,九老祠即是宋代元至十五年(1278)重阳佳节,鲁宝潭、吴釿、邓希恕等九位前朝遗老相聚道岩。眼见宋亡元兴,鲁宝潭说,我们何不来个“九老题名”,大家无不拍手称快。九位老翁共六百三十二岁,轮番挑选历次主会所赋诗句,共六百三十二字以纪年岁、直抒胸臆。结尾九老齐声共唱:“九人六百三十二,雪鬓霜髯寿且康。更向丹崖题姓字,永同地久与天长。”道岩九老题名诗刻的风雅韵事,后人多有效仿。清同治十年(1871)九月,平江名人李元度特邀余士镜、李汉章、张岳龄等本县九位致仕老友游道岩。十人总共也是六百三十二岁,撰《续九老题名记》,继六百年前宋代“九老题名”后又成就一段道岩佳话。
穿岩北面有山,当地人称“后脑上”,上有一寺一井。寺名艾仙坛,相传葛艾二士在此煮药炼丹,羽化升天,是时祥光飘荡,漫山遍野桐树花开,随风借雨飘飘絮絮,白茸茸金灿灿洒落满地。井叫“七星井”,其油盐二口,甘露四口,还有一口供养化龙之鱼。俯首掬水,天光云影搅散,波光粼粼,仙气飘飘,传说此井直达龙宫,无论干旱多久,取水的人有多少,井水不会干涸。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是,久旱不下雨时,只要到这里来祭祀一下,就会大雨倾盆。此井水还能祛病消灾,感情不顺的饮食男女饮用此井水能破镜重圆婚姻复合。一时远近闻名,善男信女趋之若鹜、热闹非凡。
平江道岩山主峰叫香炉峰,其南有一峰仰视霄汉,叫席帽峰,北面一峰深入烟霞与星斗为邻,叫云盖峰,这便是平江著名的八景中的“三峰叠嶂”。
远树高低相掩映,
三峰崒葎共根蟠。
几回搔首烟云际,
海上蓬莱好比看。
把三峰比作蓬莱仙山、海市蜃楼,可见道岩形态的变幻莫测,嵯峨缥缈和神奇无比。
宋徽宗六年(公元1107年)秋九月,天子祀神宗于明堂,泽及四海,乃降敕书, 敕平江县道岩为葆真观。观,本是古代帝王侯的宫阙名。汉武帝时,仙人好楼居,此后,观不再属于帝王侯,而专属于道家了。“观”与“仙”在道岩这里得到有机的统一,极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葆真观至今九百多年,其他地方道教逐渐衰微,唯有平江香火旺盛,延续千年不绝,道岩古观曾一直是平江宗教圣殿,平江是楚国古语和道教的活化石,平江方言有很多道教的大梵隐语无量音的影子,即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平江红白喜事都有道士活跃的身影,人死后的亡灵超度和祈福消灾都离不开道士,所以说中国道教在平江,一点不为过,上世纪60年代千年道观被毁,但道教在平江民间一直长盛不衰。
山岩下,当年香火盛行的葆真观大门古拙的门座在杂草中依稀可见,零星的残垣断壁给今人留下不尽的感叹。两旁一侧是残破的玉皇殿,另一侧是深不可测的老龙潭,据说道观的镇坛之宝——由纯金打造,用和田白玉镶嵌的黄金玉碟就沉入此潭,黄金玉碟属于皇宫之物,明末农民起义流落义军之手,起义失败后又落入李自成余部刘世明之手,据说刘世明就遁入此观之中,后来观中出了败类,勾结外强多次欲劫掠此碟,住持为了观中免遭灭顶之灾,便决定舍物不舍命,最终只好将黄金玉牒丢入老龙潭中,让他永不见天日,息事宁人。据清代平江名人李元度记载此潭与娄底湄江的荘水岩深潭是相通的,有泉神往来,极具灵气。
近段时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穿岩这一历经千年的道教名圣,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许多游人的探访,也有专家、学者前来考证,穿岩后山有一些悬洞前,或者是埋葬道士的坟墓和悬棺前,惊现一些似人形、鹿形、骆驼形的象形石刻,经过不断寻找发掘,又有十余个被先人镌刻在岩石上的象形文字陆续被发现,古代象形文字比殷商甲骨文还要早。这组象形文字的发现意义重大,经考证后,或可将湖湘文化,特别是平江的文明上溯几千年。经多个专家、学者考证这些石刻都是古人类活动的文化记载,是湖湘文化瑰宝,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在我看来,穿岩其自然与文人景观居平江之首!国内外亦极为罕见,特别是象形文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经保护性开发,一经发掘定会轰动华夏,将平江文明史改写。如重建玉皇殿、三清宫,修复九老寺、内塑九老蜡像,外塑九老雕塑群、建两代九老诗碑、修复古墓,发掘老龙潭,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平江旅游文化产业园,定会促进经济结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平江旅游文化品位。
(作者系平江人,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岳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一审:苏浩
二审:徐典波
三审:刘永涛
[责编: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