弇山园前身是梁“妙莲庵”,旧址是南宋“海宁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弇山园为明代南京刑部尚书、文学家王世贞家园。王世贞以为“第居足以适吾体,而不能适吾耳目,计必先园”,因而与当时造园高手张南阳合作,在太仓城里建成了号称“东南第一名园”的“弇山园”。初称“小祇园”。后因《庄子》、《山海经》、《穆天子传》有“弇州”、“弇山”,皆仙境,他自号“弇州山人”,改园名为“弇山园”、“弇州园”。园中原有三山(西弇、东弇、中弇),一岭、三佛阁、五楼、三堂、四书室、一轩、十亭、一修廊、二石桥、六木桥、五石梁、四洞、四滩、二流杯。园广七十余亩,土石占十分之四,水占十分之三,室庐占十分之二,竹树占十分之一,可惜在清初被毁。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他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同为“后七子”,倡导文学复古运动,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独领文坛二十年,声华意气笼盖海内。王世贞学问渊博,文章不拘一格,虽摹秦仿汉,依旧自有特色。王世贞酷爱古诗词,于唐好白居易,于宋好苏轼。写诗则以恬淡为宗,尤以七绝有特色。诗歌创作较少模拟痕迹,能够意到调成,自然宛转。王世贞自称平生所藏《周易》、《礼经》、《毛诗》、《左传》、《史记》、《三国志》、《唐书》均为宋椠精版。弇山园后建有一座“小酉馆”,藏书3万余卷。王世贞一生著述颇丰,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弇州山人续稿》二百零七卷和《艺苑卮言》十二卷;史学方面有《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松江人陈复表将其所著的各种朝野载记、秘录等汇为《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内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传记、边疆史地、奇事佚闻等,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明代史料汇编。也有传闻,王世贞是《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
王世贞石刻像
太仓公园2003年太仓政府根据明代张南阳原图纸,在南宋“海宁寺”旧址重建“弇山园”,广植大树、叠山理水、修复古建筑,恢复了 “点头石”、“分胜亭”、“小飞虹”、“弇山堂”、“嘉树亭”、“九曲桥”等20多处景点。 公园面积由原66亩增加到现有的110亩,旧貌换新颜,重现了江南园林小桥流水、碧波环绕,亭台楼阁,绿树成荫的旖旎风光。
南大门是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大红匾额上刻着“弇山园”三个隶书金色。门内有两件古物,一为“铁釜”,是古苏州造船厂遗物,相传为元代建造海船时煮篾缆所用;另有一口“通海井”,传说与东海相通,遇涝不淹,遇旱不涸。
弇山园南大门
铁釜
分胜亭
点头石的命名来自佛教故事“生公说法”。?“生公”是晋朝和尚,自小出家,苦读经书,研究佛学,精通佛典,才华出众。但 因遭朝廷大臣的妒忌,诬告生公是邪教,皇帝信了谗言,将生公赶出京城。传说生公云游到苏州城,看到虎丘山风景不错,就留居下来传经布道。但是苏州知府怕冒犯朝廷,便下令把听经者全部赶走。于是生公就把石头、池水、群花当听众,继续讲经。生公讲得精彩,据说听得顽石点头,池水充盈,花儿绽放。后人以“生公说法”来比喻道理讲得透彻,使人心服口服。
点头石
南门右侧有一片寺庙遗址,即海宁寺遗址。2003年公园改造时发现大量石础、石柱、条石,另有墙基遗址、石亭遗址等。石块上有比较精美的雕刻。海宁寺始建于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元时重修,清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在太仓王锡爵故居碑刻展廊中还有海宁寺修造记碑。空旷的草地上陈列着几件青石柱础、门墩、石梁。有介绍说,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一块“重修海宁寺古碑”,方知海宁寺建于宋建炎四年(1130年)。元代时“西寺晚钟”为沧江八景之一。另据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所撰碑文记载,该地原为梁代天监年间的“妙莲庵”。据此推算,古遗址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了。太仓旅游部门把发掘出土的古寺石础、石梁陈列在公园草坪上,让现代人看到一千多年前的遗物,意义无疑是深远的。
海宁寺遗址
“墨妙亭”不是一座独立小亭,而是一组亭轩式建筑。绿树掩映下,一座单檐歇山式主体建筑立于池岸,后面回廊曲折,延展数十米。回廊墙上镶满碑刻。整幢建筑红柱黛瓦,外观庄重典雅。“墨妙亭”始建于元朝延祐五年(1318年),原址在城北的淮云寺中,为浙江军器提举顾信所建。顾信与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私交甚厚,曾拜赵为师,潜心书法。其辞官归故里太仓时,赵孟頫为其临别赠书,写下了《归去来辞》与《送李愿归盘谷序》两幅墨宝相赠,顾信如获至宝,回太仓后即勒石供之,筑亭翼之,起名为墨妙亭。重建的墨妙亭后壁嵌有按明代拓本重刻的赵孟頫《归去来辞》碑,与唐褚遂良《枯树赋》,以及赵书《重建海宁禅寺》碑等石碑九块,颇得原碑神韵。亭内“墨妙亭”三字为本邑丹青大师朱屺瞻手笔。当地耆宿王君麓撰写的楹联“墨妙建新亭,点缀园林景色;文明耀古园,发扬艺术光辉”,为已故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左笔。亭内抱柱楹联为潘景郑撰文,沈抱一所书,上联为“墨痕垂娄水,长护新亭同仰之”;下联为“妙迹传鸥波,远珍遗范式高风”。
墨妙亭
陶渊明《归去来辞》石刻
墨妙亭后面的碑廊
石狮
“弇山堂”是王世贞故居,单檐歇山顶,四周回廊,红漆抱柱。堂上明式家俱,壁上字画对联,满屋儒雅之气。门前立有一块造型优美的太湖石,名为望海峰,又称观音峰,是明代文学家王世懋(王世贞胞弟)澹园遗物,后归陆氏所有。瞻园废后,唯一座观音峰玲珑剔透,屹立不倒。
弇山堂
望海峰
憩思轩
湖心亭
长廊
淖玉桥
清凉桥
省获亭
弇山园以南一个街区为张溥故居,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现存三进组合式的通转走马楼房屋,深宅大院,崇脊飞檐,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张溥(1602-1641)号天如,是明崇祯年间进士、明末文学家、“复社”领袖。所撰《五人墓碑记》收入《古文观止》。
张溥铜像
故居现存的是一路三进建筑,第一进为大厅、第二、第三进均为二层楼房,展示了张溥的书房“七录斋”起居室及复社大事记等,前后房屋楼下有回廊相通,楼上为独具特色的“通转走马楼”,堂堂相应,楼楼相通。三进后面还有一个景色别致、小巧玲珑的小花苑。整套建筑斗拱齐全,工艺精湛,布局精巧,配以围廊厢房,是一座典型完整的明代建筑。规格较高,建筑工艺精良,布局合理,古朴简洁,其建筑主要构件均为明代建筑遗物。
从大门背面可望见马路对面的张溥像
二进院落
边廊小角门
明式家具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