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嘉信老人讲述往事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正式通水五周年的日子。半个多世纪的梦想,数十年鏖战,让一条纵贯千里的蓝色飘带终于系于共和国的版图上。五年来,当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从渠首南阳出发,奔腾千里一路为京津冀豫解渴,谁能忘记,碧波之下,曾是移民世代栖息的家园,也曾有成千上万建设者奋战的汗水。
12月10日下午,城区孙家楼2号院内,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的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座谈会上,现年91岁、上世纪70年代担任引丹陶岔工程第二任指挥长的曹嘉信,向大家讲述了当年艰苦奋战于渠首陶岔的一幕幕场景,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一代人的青春与热血……
工地现场
民工住草棚喝黄水吃窝头
引丹工程在1969年1月26日开工,曹嘉信则在1971年10月6日被任命为工程第二任指挥长,“我们在陶岔工地整整奋战了4年,高标准修建了引渠、渠首闸、总干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奠定了基础。”说起那时的情景,曹嘉信记忆犹新,“那时候条件相当艰苦,人们住的是草棚、喝的是黄水、吃的是窝头、付出的是血汗甚至生命。”
“当时的引丹工程就着眼于南水北调,工程量特别大。”曹嘉信说,工程开工后,邓县(今邓州)参战民工两万人,为加快工程进度,1970年3月增加到43万人参加“引丹会战”,共85公里长的引渠两岸,一字排开32台东方红拖拉机牵引着满载的架子车,阵势十分壮观,一辆接一辆装满土石的架子车,靠拖拉机的牵引,轻轻松松地被拉上岸来。“靠民工的智慧和胆识,很快又解决了空车下坡的问题。”曹嘉信说,空车下坡速度过快,民工跟在后面飞跑,比上坡还累人。桑庄营民工刘长中、王书录等人发明了“踏板飞车”,解决了这一难题。
架子车运土
大年初一还在工地劳动
2014年12月12日,获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曹嘉信赶忙回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真是看着看着老泪就落下来了,‘渠开江河笑,闸耸明湖间。清流朝北阙,老兵喜开颜’。回想起来,我这一辈子精神最愉快、干劲最充足、作风最深入、贡献最突出的时期就是在陶岔工地那4年。”
1971年初到工地时,曹嘉信觉得自己有幸参加这一功在当今、泽被后世的工程建设非常难得,遂给自己约法三章:刻苦钻研业务,做称职的指挥员;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廉洁奉公的战斗员;关心体贴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做合格的服务员。于是,他通宵达旦地翻阅资料,每天都到工地上去,及时采取措施促进施工安全、保护好民工的劳动热情。春节时,他主动留下坚守,大年初一还和其他几名同志一起到工地上劳动。“我是1975年7月调回南阳的,在陶岔建设4年,没请过一次假,小女儿出生都没有回家看一眼。”1974年8月16日,陶岔渠首举行通水典礼,曹嘉信作为通水总指挥,成功组织了这次盛典。省内外领导、来宾和全体民工、当地群众共10万人参加了盛典,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清凌凌的丹江水奔涌而出,沿着宽敞的总干渠浩浩荡荡地向下流去,人们的欢呼声在渠首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