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10月13日,“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平顶山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顶山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平顶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高建立介绍, 2021年平顶山地区生产总值26948倍,年均增长63亿元,是2012年的27%。这十年,平顶山加快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社会“五大转型”,创建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农业“两区”,被授予全国首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5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可以说,平顶山已经化茧成蝶,正在绽放华彩,集中体现在‘五个转变’。”高建立表示。
平顶山市委宣传部提供
转变一:老工业基地向新材料产业高地转变
尼龙新材料等多个特色产业创造多项“第一”
进入新时代,平顶山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全力调结构、转方式、促振兴,构建了大尼龙、碳基新材料等十大产业链条。尤其是从煤这个“化工原料之母”破题发力,由燃料到原料再到新材料高端演进,以尼龙新材料为核心主导产业建成的尼龙城从无到有、快速崛起,落地企业(项目)200多个,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产能世界第一,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获批国家尼龙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平顶山市被命名为“中国尼龙城”。“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尼龙城入驻企业(项目)200余个,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成为引领全市快速发展的增长极。”平顶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刘文海在答记者问中介绍,平顶山整合设立了尼龙新材料开发区,2019年尼龙新材料产业集群进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
另外,平顶山太阳能光伏硅刃料产能世界第一,工程塑料产能亚洲第一,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能全国第一,平顶山已在我国新材料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
平顶山市委宣传部提供
转变二:资源路径依赖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各类创新平台数量是2012年的11倍
平顶山依靠创新壮大动能、蓄势赋能。目前,国家高压电器产品质检中心、尼龙新材料检验中心、炼焦煤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达到732家,其中省级以上278家,是2012年的11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506家、218家,翻了两番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11个百分点。尼龙新材料、现代医药两个产业研究院入选全省首批产业研究院,创新药物阿兹夫定成为首个国产新冠口服药,己二腈、对位芳纶等一批“卡脖子”技术获得突破,高压输变电、8N超高纯铜提纯等关键技术世界领先,“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模式全国推广,平顶山市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
平顶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颖在答记者问中介绍,目前,平顶山市院士领衔的各类领军人才22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165亿元。对内织密交通网、畅通微循环,平宝、平郏、平叶等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形成“两环九放射”快捷路网;对外打通大“动脉”、提升通达力,郑万高铁开通让平顶山迈入“高铁时代”,还有平漯周、呼南两条高铁正在推进,孟平铁路复线、周南高速、尧栾高速、汝登高速通车,加之沙河即将复航通江达海,鲁山机场和焦唐、焦平、叶鲁3条高速陆续实施,平顶山将很快成为全省为数不多拥有“公铁水空”综合交通网的城市。
平顶山市委宣传部提供
转变四: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
十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2287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7亿元实施“全面改薄”“两类学校”等建设项目,新建改建学校2831所,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5%,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在劳有所得上,新增城镇就业898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69元,是2012年的28%。在病有所医上,医疗机构达3706所,较2012年增加2647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成为全国典型。在老有所养上,建成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651个,覆盖93万老人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投用。在住有所居上,改造老旧小区554个,覆盖86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46%。在弱有所扶上,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从2012年的每月300元、140元提升至630元、420元,分别增长110%和200%,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或超过低保标准的15大幅降低,优良天数直线上升,其中2020年改善幅度、净增天数均居全国第一。老城区实现旧貌换新颜,现代湖滨新城秀美灵动;一泓清水畅流湛河,蜿蜒40公里滨河绿地生机盎然;完成矿区生态治理143万亩,林木覆盖率由311%,城市绿化覆盖率由396%,全市省级森林城市数量全省第一,并摘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桂冠,“半城山水满城绿”的品质之城正在展露新姿。(申华 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