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花传承的“颜值担当”,拯救湘西这一濒临消失的手工艺
“古老的枫树上,住着蝴蝶妈妈,我的蝴蝶妈妈,世代保佑苗家……”蝴蝶妈妈出自黔东南苗族神话传说《苗族古歌》,是黔东南苗族的祖先。苗族称为:“妹榜妹留”(苗语,即蝴蝶妈妈)。
蝴蝶妈妈,是苗族挑花这一非遗项目的州级传承人滕静蓉众多挑花刺绣作品中,最常用的图案之一。“苗族姑娘的挑花衣襟上常有蝴蝶图案,也体现着她们‘祈求蝴蝶妈妈庇佑’的愿望。”滕静蓉说。
苗族挑花(国家级非遗项目),又叫挑纱、数纱、十字绣,是湘西苗族妇女利用棉、麻、针线等材料,采用回复往返的平面针法,在布面上用黑白或五彩线编织成美丽图案的手工技艺,它起源于明代,流布于湘西州泸溪、凤凰、花垣与吉首市等苗族聚居区。
“苗族是有语言没文字的,老祖宗想告诉后人什么,也都是通过针线来表达,本民族才看得懂。”作为苗族挑花的州级传承人,滕静蓉点着棉布上精妙奇特的图案,解释道。苗族挑花典型纹样符号是苗族人民对天地宇宙的朴素认知,隐藏着远古的图腾文明和民族迁徙史。同时,也体现着苗族妇女对真善美的真挚追求。
将挑花作为事业,源于感恩,忠于热爱
滕静蓉之所以学挑花,最初完全是奶奶“强制要求”的。生于湘西凤凰县的一处苗族村落,她从小就被要求学习针织技术,掌握挑花这门传统手艺。
“小时候基本上是奶奶逼着自己学,每天必须学会绣一个图案,没绣好就不准吃饭。”滕静蓉笑着回忆道。从她六七岁开始,奶奶就给她巴掌大的一块布,让她用针线来完成一朵花,做不完的话就不让吃饭。“在苗寨里,土布是自己纺线和编织的,所以很珍惜。一块布就像是练习本一样,在上面绣好了,就拿剪刀来把线剪断抽掉,像用橡皮檫把练习本擦干净,就能再拿来绣。”
“我母亲生了我之后,又生了两个弟弟,但都不幸地夭折了。因为这个原因,和其她堂姐妹相比,奶奶就更偏爱我,对我的要求也很严格。”奶奶总说,“女孩子怎么可以不学这个呢,以后怎么能嫁得出去。但那时候,能沉下心来学数纱的女孩已经非常少了。
奶奶的“偏爱”,也让滕静蓉成了为数不多的苗族数纱 “80后”。
2006年出嫁后,滕静蓉跟随婆婆学习正规数纱工艺,她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泸溪与凤凰挑花的不同。
“凤凰的挑花是与苗绣相结合的,泸溪挑花的形式以及图案上就相对单一,但是结构却严谨得多。”花了二十多天,滕静蓉完成了其挑花处女作:一副栩栩如生的四角对称的阳球花数纱作品。作品获得来到当地民间工艺专家章长干老师的称赞,说没想到凤凰嫁过来的媳妇能继承泸溪的挑花,认为她具备传承发展苗族挑花的实力。
有了大师的鼓励,滕静蓉传承挑花的意志也就愈发坚定。奶奶去世后,滕静蓉更是励志要将挑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好地保护起来。
从静心“修炼”自己的挑花技艺,到2015年开始创新设计,慢慢尝试,终于,在2018年,滕静蓉创办了自己的湘西静静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与挑花等非遗项目相关的文化活动服务工作,如挑花的首饰、工艺品及收藏品批发、其他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服装设计等。
“我在外出培训学习的时候一直很苦恼,为什么这么好的文化瑰宝都没人知道。”现在的滕静蓉,也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承创新挑花,为其开拓一片新天地。
为挑花增添生机,追溯传统,“减法”创新
不同于老一辈的传统挑花手艺人,滕静蓉的作品注重在传统图案中引进新的苗族文化元素,对传统挑花符号、图案进行自由组合。经她针挑细数的数纱艺术品,古朴中见创新,严谨中求变化,在当地有“针走龙蛇,藏拙纳古”之誉。
“我从15年才慢慢尝试去设计。在此之前都是依靠童子功挑老图案。”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滕静蓉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设计,对美学以及色彩搭配完全无法把握。“每次举办交流或者学习活动,我都会参加,主动去宣传我们的挑花让更多人去了解和知道我们苗族文化。”去年在武汉参加过一次一个月的培训,一个月的时间要放下手边上的事情去参加,家里有两个小孩子没有人照顾,但是滕静蓉知道想要创新必须学习再加入新的元素。
挑花在过去的应用大致相当,但是少有直接在衣服上挑大朵花样的情况,只是在衣服、裤子的边角挑一些装饰花纹。滕静蓉对挑花应用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如在龙纹挑花男服中,衣服前胸两条蜿蜒盘旋的吉祥龙纹图案,就显得非常夸张和醒目。妇女胸前的夸张如意花,是原来挑花服饰装饰所没有的。又如,在黑白型图腾围裙中,过去的挑花一般是吊带5只或者7只穗带,而滕静蓉的作品中,穗带则变化成11只,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注重小小的创新和变化。
“左手传承,右手创新,一定要平衡好。”在图案的选择上滕静蓉没有脱离传统的图案,而是在传统图案上做“减”法。“做减法其实很难的,做加法什么都加进去,觉得越多越好,以前的形式、环境都是这样;但是做减法的时候是特别痛苦的,我要剔除哪一部分,都不好做决定,所以需要不停地做实验。”
让挑花融入扶贫,领头培训,大力宣传
滕静蓉联合非遗中心开设挑花培训班,每年培训三到四次并进行后期追踪。“这些绣娘本身是有挑花的技能的,但是思想被禁锢住了只能绣传统的头巾、衣服。通过我们的培训让她们的思想慢慢进步,告诉她们也可以绣耳环、戒指。”
参加培训的多为在家置业的中老年农村妇女,一个班大概二三十人。大家都非常乐意在闲暇时间学习这门刺绣技能。一次培训后,一位老人家拉着滕静蓉的手,说:“妹子啊,你帮我们来培训,教会了我们这么多,告诉我们怎么绣,我们确实是很开心的。今天晚上你必须去我家吃饭,我家里有米有肉。”
这些话虽然稀松平常,但滕静蓉听后,眼泪忍不住哗啦哗啦地流了下来。
去年8月滕静蓉成立了文化公司,将公司接收到的订单分发给绣娘,收回绣娘的成品后再发往各个公司,制作成手镯、手提包、簪子、耳环等新型挑花文创产品。
“每次我们就给绣娘一公分两公分的一块布,绣一个图案,绣两到三米,工人把每个图案拆解下来,放到新的物质载体上,做成一个新的饰品,投入到旅游市场上,将赚的钱返还给绣娘们。”公司接收订单之后每个月能帮助上百个绣娘挣3000元左右,在家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能挣钱养家。
公司的第一笔订单就有2万块钱,与佛山的一家公司合作。滕静蓉充分利用手上的绣娘资源,准备了20份材料包发给绣娘们。
“她们在做工前说自己可能做不完,我告诉她们只管看着自己的时间做,绣不完我来绣,工钱之前说好多少就给多少。”滕静蓉说。第一单就这么开始了,大概十天完成了工作量,绣娘们拿到钱也很开心。
腾静蓉的挑花公司主要是为了湘西的妇女群体,引导大家一起传承这种文化,每当滕静蓉外出宣传推广时,她总是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代表整个苗族妇女群体。她表示,公司一年想要拿到几百万很难,只能保证每个绣娘有事做,让她们有基本收入,日夜挑花的辛苦就没有白费。
结语:滕静蓉作为湘西苗族挑花的新生代的传承人,很好地将挑花这一传统手艺与当代消费者的需求相结合:在取出传统之精华的基础上,将现代流行元素融入其中,极大地改革创新了挑花产品的图案、色彩、布料等。
同时扩大挑花可应用范围,将其绣于手提包、服饰、手镯、耳环等人们的日常用品中,让挑花这一传统技艺在传承和发展中得以创新,融入新时代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