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旅游随笔
浙江富春山,犹如一本厚重的自然教科书,只要你用心翻阅,每一页就是一道风景,每一段就是一句自然哲理。2021年我一家三代人与朋友家人一起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
五一的上午,阳光灿烂,我们从浙江建德市亁潭镇码头乘游船,沿着富春江支流胥江逆江而上,水路行程大约半个多小时,直奔富春山脚码头。
游船笛鸣,两岸青山的春色立刻流动了起来,平静的江水被游船划开一道碧波,飞溅起朵朵欢快的银色浪花。遥望江两岸 星星点点的钓鱼人,不由我想起清代诗人刘嗣绾写的诗句:“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当我们还流连在山水之间时,游船一声长鸣,把人叫醒。接我们的农民青年小赵已上船帮大家提行李了。小伙子挺精神,三十出头,高高的个儿,一身工兵装束也难掩盖江浙人的清秀与热情。跟着小赵,我们上了旅游电动小汽车,沿着上山公路直奔富春山里。一路上,小赵热情地向大家介绍富春山民宿旅游事项,两家的四个小孙子边听边问,一个个小鬼象一只只放飞的小鸟,叽叽喳喳问个不停。而此刻,我的心早已融入这名画中的富春山,人在画中,画在心里,一路看,一路品,一路细悟这名山不同景色与味道。
上山旅游公路,是浙江地方政府花上百万资金修建的。它如同一条银色的玉带逶迤而上,然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条几十公里的上山公路现在只有四户人家居住。同行的曲师傅感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做这样的民生大事。”
富春山海拔八百多米,我们的民宿点正好在五百米左右的山路上,车行四十多分钟,到达了目的地。眼前建筑旧得让人失望,一字横摆的青瓦土坯房,四连间。这种用泥石干打擂的土房子,在中国现代农村应该是古董了,我还是儿时见到过这种农舍,它基本是六十年前偏远农村的建筑产物。被风吹日晒的墙体上,我们还影影绰绰地看到当年“农业学大寨”的红色宣传标语。
破旧的民房,让人心头一沉,这怎么住人?!但让人眼睛稍稍一亮的是,土房两侧却镶建着两层木板住宿房,后背山脚下还撒落着三间云南式茅草屋顶的吊脚楼,与土房新旧相映成辉,还别有一番风情。看起来不太起眼的住宿,走进去感觉却大不一样,房间两大玻璃窗,不但敞亮,房里被主人还收拾得干干净净。坐在床上,富春山的美景尽收眼底。
这里让人最不能接受的是,富春山上了400米的高度,就没有任何互联网的信号,在这里所有的手机电脑只能休息。
没有互联网?谁能接受?!我心里嘀咕着。可小赵风趣地笑道:“到这里玩,我们的思维方式只能退回到过去,让烦燥的心情放飞进宁静的大自然也是一种境界!”
既来之,则安之;客随主便吧!
一座山,两种信息时代,两种生活方式。山下是现代,山上是过去,两种世界,两重天地,两种精神的体验。
两天的富春山民宿旅游项目,被小赵安排得有声有色,两家人玩的是一个“野”字,这里的玩法不同别的名胜古迹,不是玩古代,也不是玩现代,它的一切玩法都是向大自然索取,玩山,玩水,玩自然。
第一天上午,孩子们带着孙子们随着小赵去山沟小溪捕鱼捉虾,体验劳动。而我们两家四个老人,在土房前悠闲地饮茶、聊天、观山景。小赵的妈妈跟我们沏了一壶富春山野茶,那女人佝偻着腰身,忙上忙下。我们围坐在茶桌四方,边饮边聊,品着自带的水果,尽情地享受着富春山里的阳光与春色,别有滋味。
远离凡尘,深居山野,丢掉烦恼,聊天聊地,这种旅游在当下喧闹的世界里可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
五月的富春山里阳光,格外温柔,夹着清香的阵阵山风,轻拂面容,让人旅途的劳顿瞬间消失。放眼环顾,富春山如同一幅长长的画卷,细细品味:一处青山一处峰,东西南北各不同;半边笑脸半边阴,深浅远近春色浓。
在和煦的阳光里,我们喝着清茶,尝着春山,一种莫名的清新钻进我的心灵深处,它所到之处,让人少了一份世间的烦杂,多了一份大自然的芬芳。我平素难得入定的心门纱帘,此时被这里的自然美色一层一层地剥去,赤裸的身心好似一步一步地走近深山老林,走进清静。难道这就是“放下”境界不成?!我扪心自问。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素来不懂茶道的我,轻轻地端起水杯,闻了闻野山茶的清香,隐隐感觉到平且淡的茶味中由然升起了一种境界:
两岸青山入魂灵,
一沟清泉身边鸣;
半壶野茶含天道,
人生何处惹凡尘?!
午饭休息后,忙了一上午的赵妈妈也加入到我们老人聊天群里来,兴起时,这位慈祥的大妈讲起她的故事,让我等同辈人又深深地感动了一回。
50后的赵妈妈真可自成一章,她的故事虽然普通却不平凡。眼前的赵妈妈,六十有七,别看到腰身佝偻,身板却硬朗,干起农来一点都不输于男劳力。沿山公路两边几公里平地的茂密茱萸林,山上山下岩石上的星星点点野蜜蜂桶箱,都是她一个人这些年的杰作;据她说,富春山满山都是宝,山上仅药材就有200多种,平时家人有病都无须上医院,自采中草药自治病痛;闲空时,她还采摘一些变卖给当地中药材公司,赚点钱以充家用。
近距离端详这位农村妇人,满面红光,脸透慈祥,说话中气十足。虽大字不识,语言却条理分明,调侃有度,且中气十足。
“世间本无我,但人生还有命。”
“我娘家十姊妹,男少女多,我排行老九。生我那天,娘见又是一个女儿,生气道:‘你来的不是时候,没有饭吃,你来做什么?!’说着一巴掌把我打昏,还放在水里呛了几下,以为死了,丢在地上。”
“呵?!”我们几个老听众全都瞪大了双眼。
“我也是命该不绝,正好放工回的父亲看见地上的我,一边骂母亲,一边倒提起婴儿,用力地拍打,把我从死神那里活生生地拖了回来。”
“后来妈妈跟我说,十个子女,唯独你一个人是父亲亲手洗净的孩子。”。
提起父亲,赵妈妈眼中流露出无比的敬爱与幸福。
当她说起丈夫时,赵妈妈言语却显得十分的沉重。
“四十四岁那年,是我人生中最痛苦的日子。三个孩子相继长大,为了他们读书,他爸不得不远离门家,去江西煤矿挖煤,可去了下井的第四天再也没有人上来,那是我一生中最难熬岁月。“说着说着赵妈妈有些哽咽。
“我是千岛湖人,十几岁因为这山里有国家求济粮吃,为了一口饭,我才嫁到这个穷山沟。听说我后来的不幸,娘家那边的亲朋好友个个请我回去散散心,有的还汇钱来接济我,但被我一一回绝。不是我不领人情,而是觉得父母给我一双手,再难再苦,我相信自己能撑起这个家,把三个孩子培养成人。”
言到情深处,我们四个老年听客,也为之动容了起来,眼前的这个农村女人突然地高大了起来,让我心中产生一种敬意:中华文明不就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母亲撑起来的?!我内心深深地感叹。
“你佝偻着腰身,怎么不去大医院看看?”我问道。
“我这是前不久在山上悬崖取蜂蜜,不小心跌下崖脚,伤了腰和蹆,小伤!我自己扯了些草药敷了十多天,现在好多了。”
“再说这些天旅游的客人多,家里怎么能离得开我?老大老二都在山外成家立业了,这里只有我和小儿子办店,我不帮他不行。”在疼痛与儿子之间,赵妈妈很自然地选择了后者。
人生是什么?眼前的这位仁慈母亲的话触动了我心灵多年思考的难题,善良农妇的行为,正面地解开了我心中疙瘩。我们人生不就是为了繁衍家族而活?!每一个人哇哇落地,就注定成为家族生命基因链条上的一环?为了上一代,为了下一代,如同赵妈妈一样苦苦地相传?!这就是大地给我们人生的安排。
五一的晚上,利索的赵妈妈跟我们几家人做了两大桌丰盛的晚餐。一大桌菜,全都是山里的土产,土鸡土鸭土鸡蛋,野花、野菜、野竹笋,还有小孙子们溪里捕回的小鱼小虾,小赵自酿的美酒,外加土灶烧的柴火饭,两个字:”鲜”、”香”。
山里的夜来得早,且长。下午七点群山就早早地静谧入睡,四周已伸手不见五指,唯有土房墙上挂的两盏电灯显得格外耀眼。寂静的山林,此时被我们这帮上海游客打破,小孙子们围着烧烤火炉的曲妈妈放飞,叽叽喳喳,活象一群小山雀;我们几个老的和年轻人一起围着茶桌聊天。这种乡土气的古老夜聊,消失多年,如今的回归,让我等老一代人感到十分地亲切,没有干扰,没有距离,没有顾及,畅所欲言,心灵碰撞着心灵,令人十分的惬意。
年轻的上海白领们和农民小赵一起聊得火热,他们一边品着富春山茶,一边聊天,聊地,聊中国,聊世界。尤其是当下世界疫情是年轻人最关心的主题,美国的、印度的疫情形势恶化最让他们关切与质疑,真是小病毒牵扯着大世界,牵涉着各国的政治经济方方面面,也牵动了这群中国年轻人的心。
听着,思着,作为一个老年听众,我为眼前这群中国年轻人的思想成熟而骄傲,小病毒也算是一场大教育,它无形中提高了当代中国青年人的家国情怀与思想高度。
今年我们的五一节旅游,较之于世界各国现状,身为中国人真是由衷地自豪与骄傲。
如果说五一我们老年人是坐地论道;那么五月二号是老少一起进山悟道了。
清晨,雄鸡报晓,我和老婆便起了床,径直走向公路旁边的小溪洗漱。山沟里的山泉溪水清澈如镜,涓涓细流纵横在乱石丛中,如歌如诉。虽说它没有大江大海的波涛壮阔,但潺潺流水,长年不断,给富春山平添几分的灵气和活力,这自然的神奇造化,令人感叹。
捧一把清泉水,轻拂面容,顿感水香扑鼻,让人头轻目明。我以为是自己的错觉,问了问身边老婆,她居然与我一样同感,还不时感叹:“好水!好水!”
趁着孩子们还未醒来,我们夫妻俩沿着公路直奔山上,边走边欣赏这自然美丽。抬头远眺,那重重叠叠的山峦,在朝霞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动人,如同蒙面的维吾尔族少女,轻纱掩面,不失芳华。
远看那面向东的群山,阳光下如同张张笑脸,翠绿中吐着红晕,与天一色;而面西的山峰则碧绿碧绿,好似还未睡醒的美人儿,高低远近山色层次分明,各有风采,让人痴迷,引人陶醉。小溪对岸的大片大片山岩,削壁悬空,斑驳的青苔,如同毕加索手下的油彩,野蛮地刷在岩石上,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立体油画,悬挂在这青山绿水之间,自然天成,令人遐想。
这里令人称奇的是,清晨若大的群山中,只有一种鸟早起,时不时地叫上两三声,鸟声和着山脚楠竹轻扬的涛声,山林显得十分地寂静。人在山里,山在画中,反观自在,仿佛一种自然的虚空笼照在这天地之间,让人的魂灵隐入道中。
早饭后,我们几家老少,被小赵的户外活动安排得满满,上山采摘野草莓、野樱桃,扳野竹笋,小溪中抓鱼抓虾,活动安排得十分的紧凑,老少集体劳动的热情也十分高涨。尤其是这些小孙子个个生龙活虎,小赵俨然是一个师傅,指向那里,孩子们就涌向哪里,抢着干活,一改家中的娇生惯养习气,过了一个真正的劳动节日。
吃罢午饭,为了返程上海不受堵车之困,我们提前结束了两天的旅游活动。
临别之时,赵妈妈娘儿俩与大家还有些依依不舍,千叮咛万嘱咐,叫我们改日再来,挥手间,赵家母子的身影已消失在群山峻岭之中。望着那云雾里的山峰,我在心里轻轻地掩上富春山这本还未读完的书,只觉得眼前的山峰上,横空挂出一道离别诗来:
青山不语是华章,
字里行间吐芬芳;
流水无言藏弦律,
所到之处皆善上。
(凤梄随笔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上海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