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青逐绿 向美而行!南明区坚持“生态立市”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从水清岸绿的“母亲河”,到草木葱茏的城市“绿肺”;从出门见景的城市公园,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盛夏时节,行走在南明区,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即是“生态绿”,所到之处皆是美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近年来,南明区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市”,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不断为南明区实施“强省会”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动能”。
南明河美景。通讯员 赵松 摄
打好污染防治“组合拳”
绿水青山入画来
“夕阳无限好,最是南明河。”近日,家住甲秀楼附近的市民陈薇拍下了夕阳西下南明河水波光粼粼的照片并朋友圈,引来不少朋友点赞。陈薇常常在饭后沿着南明河散步,她觉得近年来南明河的水更干净了,岸边的绿化更美了,随时随地都能拍出“大片”。
南明河是贵阳人的“母亲河”,但曾经因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入河,导致水质不断恶化。多年来,贵阳市各级各部门铁腕治污、接力守护,方换来如今这一河碧水。
如何保障南明河长治久清,是南明区着力答好的新时代命题。
作为南明河重点流经区域,南明区始终把南明河综合治理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通过持续完善再生水处理设施、推进排水大沟综合治理等举措,不断筑牢水污染防治防线,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提升。
在河滨公园靠近南明河处,2020年投用的河滨再生水厂有序运行,经过一道道工艺流程后,生活污水变得无色无味、清澈透明,作为生态补水源源不断流入南明河,不仅有效解决了服务区域的污水处理问题,更为南明河长治久清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南明区持之以恒抓好污染防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明区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一块土地开始,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五大攻坚战”,全力让南明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打好蓝天保卫战。南明区通过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检查、强化扬尘污染治理、狠抓低空面源散烧行为、挥发性有机物管控、加强重点时段管控等方式,持续巩固辖区空气质量。
打好碧水保卫战。南明区坚持“建线”“守线”并行,在原有市级6个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持续新建、改扩建6座再生水厂,强化再生水厂日常监管;坚持制度优先、问题导向、宣传引导,纵深推进“河长制”,强化涉水污染问题排查整改,全力守护辖区“六河碧水”。
打好净土保卫战。南明区严格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强化污染地块执法监管,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打好固废治理战。南明区以确保危险废物安全为重心,狠抓信息化管理和隐患排查整治;严格按照《贵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有序有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各项工作。
打好乡村环境整治战。南明区以农村“五治”为抓手,坚持农村饮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将“治房”“治水”“治厕”在技术标准、资金整合、长效管护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持续改善乡村风貌和生态环境。
如今,南明区的生态持续向好、环境愈加优美,不仅是万千市民的切身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
2022年,南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无疑似污染地块;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农村污水收集率提升到60%,完成3处农村黑臭水体点位整治。
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小朋友在玩垃圾分类“投壶”游戏。 通讯员 杨柱 摄
深耕精细管理“责任田”
生态城区展新颜
南明区的“绿”是建出来的。年复一年坚持植树造林,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1.68%,公园数量增加到154个,“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更多市民的生活标配。
南明区的“绿”更是管出来的。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区,南明区狠抓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抓在平时、管在日常,压实责任“守”住生态底线,精雕细琢“绣”出城市颜值,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
抓好环保督察整改。南明区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及转办信访件整改,通过明确牵头单位、行业指导部门和督导单位的任务和职责,建立“复查——督查——暗查”工作机制,对各轮次中央交办的信访件进行包保,由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南明分局会同区督办督查局持续对各类问题进行抽查、暗查,发现问题后及时推送各单位,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整改,确保整改取得实效。
抓好日常执法监管。南明区持续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保持执法高压,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结合“双随机”执法要求,2022年共出动人员1898余人次,对全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企业执法监管检查985次,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抓好环境卫生管理。南明区大力实施城市环境卫生提升行动,压实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楼群院落等公共区域清扫保洁责任,让城市环境更整洁、美丽、宜居。2022年,南明区共开展主次干道环境卫生整治30余次,出动人数5000余人次,1200余车次,清运垃圾6500余吨;对主次干道、环线道路等路段开展机扫作业4300余车次,洒水降尘2500余车次;清理工地外建筑垃圾50余吨,大件垃圾转运800余吨。
抓好城市绿化提升。南明区大力实施城市绿化提升行动,分步对现有绿地进行提质增效,实施“一街一景”特色道路景观打造,开展重要节点、主要进出城通道绿化提升工作,统筹城市花卉运用,不断为城市增绿添彩。2022年,南明区完成元旦、春节等氛围营造工作,共计使用花卉14万余株,补植补种7.4万余株;完成遵义路、中华南路、瑞金南路等路段及节点市政道路绿化带更换花卉3次,使用超级海棠、欧石竹、报春等花卉共计21万余株。
抓好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南明区于2021年启动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施工,建设内容包括新建3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配套160辆(台)环卫车辆和设施设备。目前,红岩站、摆郎站已建成投入使用。
……
南明区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发力,用日日年年的坚守积蓄着城区生态优势,不断刷新城市“颜值”,让百姓共享绿色福祉。
南明区红岩垃圾转运站(分类分拣中心)。 通讯员 赵松 摄
奏响绿色发展“大合唱”
文明新风润满城
6月16日,由南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挥部、区委宣传部、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主办的“秀甲南明树新风 践行分类新时尚”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中,志愿者分享自身践行垃圾分类的小故事,倡导大家争当垃圾分类的宣传者、参与者;7月6日,兴关路街道开展“党建引领筑文明 垃圾分类我先行”主题活动,党员代表宣读《南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承诺书》,发起生活垃圾分类承诺倡议;6月2日,湘雅街道开展“垃圾分类 绿色‘童’行”宣传活动,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中……近年来,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南明区常态化开展。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做好垃圾分类人人有责,把厨房的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装、分别投放,养成习惯就好了。”南明区林城花都小区居民胡珺说。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南明区充分激发群众主人翁精神,调动群众积极性,持续传播文明风尚,倡导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引导群众争当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
在垃圾分类方面,南明区坚持管行业必须管生活垃圾分类、管业务必须管生活垃圾分类、管辖区必须管生活垃圾分类,各部门、乡(街道)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商场(超市)”“进餐饮企业”等宣传活动,着力营造垃圾分类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在建设节水型社会方面,南明区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时间节点,紧扣节水主题开展集中宣传、有奖竞答、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增强全民节约用水意识;深入推进节水型企业、节水机关事业单位、节水型学校、节水型居民小区等创建工作,推动全社会形成节水惜水爱水护水的浓厚氛围。
同时,南明区在“光盘行动”、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绿色文明祭扫等方面持续强化宣传引导,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充分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和自觉行动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新征程上,南明区将坚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文明“四个绿色行动”,不断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让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奋力谱写“强省会”南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