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凤阳为朱元璋看护皇陵是哪?
- 2、去凤阳的明皇陵、韭,山,洞、狼巷迷谷门票总共多少钱?
- 3、去凤阳的明皇陵、韭山洞、狼巷迷谷门票总共多少钱?
- 4、明朝皇陵跟清朝皇陵的位置?
- 5、潮汕民间凤阳方的由来?
凤阳为朱元璋看护皇陵是哪?
中国人特别重视乡谊,也特别注重名人效应,如果一个地方出了一个名人,那么这些老乡通常都以其为荣。凤阳,原本只是安徽一个贫瘠的小县城,却因为出了朱元璋这个洪武大帝而出了名,并且在明朝被提高到了很高的地位,是明朝的中都,政治地位颇高。
?
凤阳中都皇城?
按照常理推断,凤阳的百姓们应该觉得十分荣耀,一来大家都是皇帝的老乡,二来凤阳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城市,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凤阳的老百姓不仅不觉得荣耀,反而觉得十分痛苦,对明朝一点好感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朱元璋对凤阳的照顾有限,首先体现在税负之上,凤阳的百姓们并没有因为朱元璋当上皇帝而受到恩惠。凤阳的居民分为两种,一种是原本世居在凤阳的土著居民,被称作土民,大概在十万人左右,朱元璋在登基后将江南和其他地区的富民迁到凤阳,这一类人则是凤阳县的主体居民,超过数十万,被称作编民。
?
朱元璋像?
土民受皇陵祠祭署管理,可以部分免除田赋,而占人口多数的编民则没有这方面的政策优待,需要正常缴纳田赋,而且还要应付名目繁多的徭役。凤阳百姓并没有因为出了一个皇帝而被免除徭役,然而更加悲惨的还在后面,他们过得比一般的县还要差。
第二,因为凤阳是朱元璋的故乡,又是朝廷的中都,所以朝廷在这里设置了很多的官府和衙门。凤阳有朱元璋父母的皇陵,自然需要守陵的官员和太监,而且每个衙门还有很多的差役,而这些人都需要凤阳百姓们供养。凤阳原本就不是富庶地区,原本土地的产出就难以供养百姓,而现在又要供养如此之多的官员衙役,自然难以为继。时人记载凤阳百姓的困苦,凤阳百姓们“以一日一家而当七役,仍不免于鞭朴”,可见衙役负担之中。
?
明祖陵?
第三,后世皇帝对凤阳并无特殊感情,甚至担心免除凤阳的赋税会让其他地区效仿,减少国家收入。朱元璋从凤阳走出来,内心或多或少地对故乡会有感情,但是随着皇位的世代相承,后世之君对凤阳的感情逐渐减淡,几代之后,凤阳对于皇帝来说并无特殊,都是自己天下的一部分而已。崇祯年间,南京礼部右侍郎看到凤阳百姓的惨状,上疏恳求崇祯免除凤阳的税赋,但是崇祯却没有答应,因为他担心一旦凤阳如此,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州县也会照此办理,那么国家的收入就会减少,这对崇祯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凤阳的百姓对于朱元璋和明朝皇室并没有特殊的感情,反而甚至有点反感,一方面他们很多人的祖上是被迫迁入凤阳的,而且世代并没有收到优待,反而要承担更多的衙役负担。艰难的生活让他们不仅毫无荣誉感,反而在农民军到来时,纷纷给农民军带路。当农民军还在离凤阳数百里之外的颍州时,就有“凤之穷民,远几百里相邀,具以册授贼:某家富厚,某处无兵。于是,贼遂拥众焚劫,震动祖陵。”
崇祯八年正月十五日,农民军逼近凤阳,守卫凤阳的数千明朝官军被击败,朱元璋的祖陵也被农民军焚烧了,而凤阳的农民则欢欣鼓舞,欢迎农民军的到来。
农民军?
由此可见,凤阳虽然贵为朱元璋的故乡,但是凤阳百姓对朱元璋并无认同感,反而深受其害。著名的凤阳花鼓唱到:“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其实,这是对朱元璋的一种感情控诉,凤阳出了朱元璋,不但没有给百姓带来好处,反而让更多的百姓受苦受穷,所以百姓们对朱元璋和明朝并无好感,也就不难理解了。
去凤阳的明皇陵、韭,山,洞、狼巷迷谷门票总共多少钱?
凤阳的明皇陵门票需50元,开放时间为09:00-18: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韭山洞50元,开放时间为08:00-17: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狼巷迷谷80元,总计180元。
去凤阳的明皇陵、韭山洞、狼巷迷谷门票总共多少钱?
凤阳的明皇陵门票需50元,开放时间为09:00-18: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韭山洞50元,开放时间为08:00-17: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狼巷迷谷80元,总计180元。
明朝皇陵跟清朝皇陵的位置?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
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
明皇陵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群等。明末以来,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现仅存陵丘及石刻群。
明皇陵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制度,明皇陵虽非帝王之陵,但“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皇陵神道总长257米,石像生32对,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其艺术风格绝妙,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
清朝的皇陵在河北遵化市和易县。
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市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但清朝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而且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清朝皇陵都由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等大小建筑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
除了关内的清朝皇陵,关外还有数座清入关前的皇帝陵墓:关外陵寝埋葬的都是清入关以前的皇帝及其后妃,其中有的是被追尊的帝、后。
1、清永陵
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永陵。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
1648年,清世祖福临追封猛哥贴木尔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来永陵谒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大典。
2、清褔陵
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
此陵面傍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虽与昭陵如出一辙,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
3、清昭陵
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
4、清东京陵
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将其祖父、弟、子等十余人的陵墓由赫图阿拉迁至东京城东北4华里的阳鲁山上,成为后金祖陵,故称"东京陵"。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复将努尔哈赤祖父辈的陵墓迁回故土赫图阿拉永陵。
东京陵现存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庶母弟穆尔哈齐及其子达尔差等人的四座陵园。96-97年重修陵道。此陵有缭墙、山门、碑亭等建筑。碑亭保存完好,建于舒尔哈齐墓前,是四券单檐歇山式建筑,内有彩绘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庄达尔汉巴图鲁亲王碑》,用汉、满两种文字刊刻,字迹清晰,雕刻精美。
潮汕民间凤阳方的由来?
凤阳是安徽省东北部的凤阳县,是全国较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举世闻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原来凤阳县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的成仙之地,有中国花鼓之乡、中国帝王之乡、中国改革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石英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树莓之都等美誉。
在以前大家都很穷,凤阳人秉承凤阳府几百年医学精萃,凭着民间“裤头方”到处行医济世这些凤阳人,主要有两个身份,一种是卖艺为生,潮州人称为“走江湖做把戏”;一种是乞讨为生,多为年纪较大的凤阳人过去这些凤阳人卖药,不是一般的狗皮膏药,都是有奇效的药。那时候人与人之间是充满信任的,走江湖人更是把信义二字时时挂在嘴边。潮州民间老百姓称其为“凤阳婆裤头方”,至今仍有乡间老人怀念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