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红雲为你讲一段历史,是关于一座古庙与一个古镇地名沿革的事,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历史变迁。
话说四川宜宾屏山县有一个镇,叫中都镇。中,是中国的中,都,是都城的都。自古就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在中都场镇约100米的地方,有座古庙名叫楞严寺 ,俗称雷音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古寺占地约1000平方米,有三重殿,其中有个殿额题“大雄宝殿”四个字。
史料记载说,楞严寺是明代(1436年)世沐川长官司承务郎夷瓒修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贡生方荇募修了大王殿。民国24年(1935)修韦陀殿。现保存完整,每月还在举办庙会。
中都镇位于屏山县西北,面积1424公里,距屏山县人民政府驻在地屏山镇104.4公里。
或许你会问,这中都与夷都有什么关联呢?
这事情得从这古镇的历史说起。
史料记载说,中都镇地域春秋时是古蜀王子孙封地,但那个时候,不叫中都,也不叫夷都,叫啥呢?叫沐道。
到了唐宋的时候,又不叫沐道了,叫夷都。
元及明初在这个地方设置了沐川长官司,领有中都区、沐川、马边等地;明洪武后,长官司迁沐川,夷都为副长官驻地。
那么中都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是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
到清代的时候,这里成了中都乡,辖中都区所属中都、白塔、凉水、安全、太平(包括平和乡)等乡;清末,分出安全、凉水设富庶乡。民国22年(1933)富庶乡并入中都,又分出平和、太平设太平乡;民国24年又合并为中都乡;民国32年又分出原太平乡设平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划分为中都、五村、四合、安全4个乡;1954年建中都镇;1956年与四合乡合并,改为中都乡;1958年将白塔、龙潭并入建中都人民公社;1961年原第六区划为中都区,将原中都区属的中都乡分设为中都、凉水、龙潭、白塔4个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1992年与白塔乡合并置为中都镇。
时代更替,这个地方也分分合合几经变迁,
2006年6月安全乡并入中都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