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摩崖石刻“雾灵山清凉界”碑
14米,宽30
崇祯八年(1635年),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绝对是伤筋动骨的一年。
这一年的正月,明政府令总督洪承畴出潼关,与山东巡抚朱大典一起镇压河南起义军。起义军大会于荥阳,老回回、曹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及高迎祥、张献忠,共十三家七十二营。
会上,李自成提出“分兵定所向”的作战方针,为大家所接受。不久,起义军克霍邱,取颍州,李自成、张献忠率领起义军攻克凤阳,火烧皇陵,留守署正朱相国战死。
崇祯皇帝闻听后,素服哭,遣官告庙。逮漕运都御史杨一鹏弃市,以朱大典代之,大征兵讨贼。
贼乃大书帜曰古元真龙皇帝,合乐大饮。
十月,明思宗下罪已诏。
这一年,整个国家打成了一锅粥,多路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开大合,攻城略地。崇祯皇帝也调动了所有的军事力量,全力围剿。
双方一直打到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上吊。
3
明朝灭亡,有人说崇祯皇帝是背黑锅的,即所谓“明朝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
其实,任何一个朝代的兴替,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按照老羊铲史的感悟,每一次朝代的更替,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大自然的作用下,朝廷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从一开始建国,到中兴之治,再开始物极必反,最后多是以战争的形势完成了改朝换代。
黄仁宇把明朝的转折点选在了《万历十五年》,这一年,戚继光在被罢官两年后去世,而在他罢官之前,他最大的靠山张居正、谭纶都已经去世。
这一年,北方边境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辽东巡抚注意到一个建州酋长正在逐渐开拓疆土,吞并附近的部落。他觉察到养虎将要贻患,就派兵征讨,但是师出不利。他认为失败的原因,在其部下开原道参政不照命令行事,而坚持其个人改剿为抚的主张。巡抚参劾这参政的奏折一到北京,被参者反而取得到了京中监察官的同情,他们又出来参劾这位主剿的巡抚。申时行认为这完全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引起内外文官的不睦;所以他又以和事佬的身份出面调停,建议皇帝视双方的互相参劾业已彼此对消,也不再作是非可否的追究。于是这位酋长今后得以为所欲为,而且还能够继续利用本朝内外官员的不和来发展他自己的千秋大业,这位酋长并非别人,据当日记录称,他名叫努尔哈赤。若干年之后,他的庙号则为清太祖。
戚继光死了,努尔哈赤放了,万历皇帝开始罢工了。
此时,万历皇帝正在因为立太子的事和文官们较劲,较劲的结果是皇帝怠工,而且一怠就是二十年。
之后,大臣们也已经看透了中枢不再有领导全局的能力,消极敷衍像疫情一样,很快在全国蔓延了开来。
而国内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没有人去重视,从而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5
该结束了。
比李自成来得更早的是天灾。
《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崇祯二年五月正式议裁陕北驿站,驿站兵士李自成失业。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大饥,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六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
崇祯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朝廷:“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燐,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旱灾又引起蝗灾,使得灾情更加扩大。
河南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其饥民多从“闯王”李自成。
崇祯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崇祯的心,得稀碎稀碎的。
雾灵山日出
7.
崇祯八年,就在杨嘉谟、高斗光等人在雾灵山清凉界的大石头刻字的时候,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族,统一了各部。同年,多尔衮在进攻蒙古察哈尔部时,得传国玉玺,“天赐之宝,此一统万年之瑞也”(多尔衮语)
于是,第二年四月二十一,皇太极称帝,建国号“大清”。
开始了新一轮的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