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历史的荣光
六街灯火连文井
洄澜塔下柳色新
东方隐隐露出一线鱼肚白,一艘前狭后窄的乌篷船稳稳地泊在临街的码头前,船头绣有“大清邮政”四个字的杏黄旗被河风吹得上下翻卷,猎猎作响。码头上,几个身着“邮”字衣衫的人从临河的一间吊脚楼里搬出几捆麻袋,埋头清理,分类垒好,准备装船。
这是大清光绪二十九年十月(1903年)的一天,在怀远古镇码头出现的一幕。
那泊在文井江中的乌篷船是崇庆州邮局专门往返于怀远与崇庆州县城之间的邮船,人们称它为怀远的流动邮局。片刻之后,满载信函、药材、银票等物事的船就会顺流而下,一路江水浩荡,乘风破浪,如离弦之箭,十余分钟后即抵达十余公里外的元通古镇;在那里稍事耽搁后,半小时左右就抵达了离怀远二十余公里的崇州县城,然后再次分类,迅速发往成都,通达全国。
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崇庆州县城成立了正式的邮局后,由于来自民间麻乡约(又称“民信局”)的有力竞争,以及广大百姓对其不了解、不信任,业务一时无法开展。为了迅速打开局面,时任崇州邮局的主办者认为邮局最大的客源是在商家,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人群也是商家。在仔细分析了崇州境内各大集镇的情况后,“大清崇庆州邮政”选择了素有“分州”之称、四方商家云集的怀远古镇作为突破口,试图利用别开生面的船邮形式,将同处于一条江边的怀远、元通、崇阳、三江四大集镇有机地联接在一起,每天定时往返,果然一举击败了麻乡约。
怀远,古称汉原,又叫“分州”(地位仅次于崇州县城)。其建置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其文物记录的历史却可追溯到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其最早建置为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年)。关于怀远的得名,清康熙州志《关梁》这样记载:“崇地接壤吐番、唐时出没不常,高一关以御之,则怀远镇所由名也。”其取义于《中庸》“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柔远人也则四方归之;怀诸侯也则天下畏之。”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设崇庆州分州,怀远遂成为川西平原有名的巨镇。
背靠莽莽苍苍伸入阿坝腹地的苟、万大山,木材、药材、皮革资源丰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怀远作为山区与平原间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而长久兴盛,纵横交错的二十多条大街小巷布满了绸缎铺、茶行、竹编行、油行、药铺……民间俗语称“搬不完的大邑,挤不爆的分州”。
怀远的繁华是因了文井江的滋养。
拐出鹞子岩,巨蛇般蜿蜒的文井江顿时神情从容起来。鹞子岩壁立千仞,形如一面巨大的屏风,矗在平原与山地之间,迎头拦住怒气冲冲的文井江。日夜不息的江水从山峡间涌出,击打在石壁上,雪浪翻卷,翠色沁人。据当地老人说,当年文井江奔流到此,浩荡江水携万山之力,怒气冲冲地撞击在鹞子岩上,水声巨吼如雷,令外地客商到此,每每惊恐不已。
是的,天底下所有的河流一旦冲决开大山的阻拦时,其心情之畅快,其场景之激荡,都如文井江这般,可以用杨万里那首著名的《桂源铺》来形容: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待到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其实,鹞子岩不仅仅是文井江出山的拐点,也是其改道的重要隘口,更是其命运的重要节点。《崇庆西河志》上说:“(文井江)至西山乡鹞子岩出山口,经青峰岭大桥进入平原。旋即在右岸有人工排洪沟(排泄水洞沟、祖灵寺山沟、天星沟之水)于龙宝石处注入。至此,河道摆脱两岸高山约束,河水荡漾无羁,河床变迁无常……”
冲出又高又陡的鹞子岩后,面对着眼前一马平川的百里平原,文井江顿然变成了一条宽厚从容的大河。她波澜平稳,缓缓而行;她清风徐来,日月不惊;水样年华滋养出两岸人间烟火,碧波青漪流淌出百里繁华。她与生活在两岸的男人女人们一起,写就了千年崇州绵延至今的古镇传奇。
这传奇,就从怀远开始。
如果说上游苟、万大山赋予了文井江神秘神奇的自然秘境的话,那么,自怀远而始,文井江就谱写出了自己那闪耀至今的人文遗珠、历史荣光……
与下游的元通一样,怀远镇上的建筑至今仍然风貌犹存,古色古香,古风古韵,当年的经济繁荣和文化鼎盛可见一斑:镇上老房子多为清代和民国年间建造,同时保持了四门四大街的格局,现存街道30余条,其中小北街、南街、下新街、正西街、临江街等10余条保存较为完好。建筑绝大部分都按《清代工部》法则修造,多为穿木结构。临街摆柱,前殿后院,廊楼结合和四合院引巷子住家,保存了统一、完整的古朴历史风貌。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林氏宗祠,即今怀远文化中心站所在地,2003年被崇州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又称其为“天后宫”。
“天后宫”坐南向北,前后两个四合院均为砖木结构,正门左侧是万年台,供集会祭祀演戏用;台顶梁柱的彩绘,承建师及修建年代依稀可辨;台两侧各有一耳房,可供化妆、乐师或会客用;台前为院坝,面积约有一亩地左右;两厢为对称转角楼、飞来椅,供看戏用;底楼均为仓库。万年台对面,穿过院坝是一通五间五柱二堂厅,雕梁画栋,灰泥粉壁、气势雄伟。宫内现仍完整地保留着天后圣母林默的神橱,纯楠木制,高宽约3公尺见方,厚4公分,林默的事迹和清代列位皇帝对其敕封均记录于上,字迹约2公分大小,俊秀而刚劲,雕刻精美。
环绕怀远的,不仅仅有色泽斑驳氤氲着旧年气息的老街巷、老院子,还有文井江上劈风斩浪的点点白帆和大山里顺流而下的硕大木排,更有太平山里神秘的马岱墓,以及当年为了镇住汹涌而来的文井江水,如今却不经意成了川西地标的灰白色的洄澜塔
……
无数人文遗迹如珍珠般簇拥着古色古香的怀远镇,随滔滔江水缓缓流入了新世纪。
六街灯火连文井,洄澜塔下柳色新。遥想当年,因了文井江那一河浩大的碧波,本为航海之神的“天后”妈祖竟跋山涉水,深入到了位于川西腹地的怀远古镇,见证了崇州与五湖四海的物资交流、文化交融,谱写了历史深处的怀远繁华。今天,怀远的发展正历久弥新,当你登上江边那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距今近150年的洄澜塔,沿正反呈螺旋型阶梯拾级登至塔顶,怀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就在那远山近水里一一映现出来。
千年以来,依山傍水、景色秀丽、雨水充沛、气候宜人的怀远镇不仅以藤、棕、竹等编制品蜚声海内外,还以沿山一带贮藏的大量的白陶土和黑泥炭资源和境内8公里长的文井江河滩上丰富的灰石、砂石等丰富的自然资源雄踞川西,更以从清乾隆以来的街巷、庙宇、宗祠、会馆、教堂、民居等历史遗迹谱写着自己的时代风采
……
抬望眼,怀远上空蔚蓝如许;回首处,鹞子岩下,定江桥边,文井江默默流淌。而她在崇州大地上滋养出来的人文蕴藉、历史荣光正向下游奔涌而去,还将更加精彩…… (文/杨虎 图/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