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宏
多年前,因为到阿坝州理县米亚罗、毕棚沟游玩,我是路过薛城古镇的,但却没有驻足过,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造访,实在是有些向往。
这是一个初夏的周末早晨,天气晴好,我同五六个好友驱车两辆前往薛城古镇。
薛城古镇属四川省阿坝州理县辖,距省会成都市约180公里。在都江堰至汶州的都汶高速公路贯通前,去往薛城古镇的老317国道路况较差,当年从成都开车大约得走上大半天才能到达。2012年都汶高速全线通车后,从成都到薛城古镇约2小时就到了,实在是方便。
薛城古镇是阿坝州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镇之一。古时为氐羌之地,是茶马古道隘口的大唐边陲重镇,历代兵家必争的边防要地。据可以稽考的史料查证,薛城古镇最早在隋文帝杨坚开皇四年(584年)建薛城戍,唐贞观二年(628年)设置薛城县,五代孟昶后蜀时期置保宁县,明洪武六年(373年)改置保县。清乾隆十七年后置理番直隶厅,撤保县。民国2年(1913年)改厅为理番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撤县设乡镇治所,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古镇名不虚传。
车停在杂谷脑河边的停车场,我们拾阶而上,沿斜坡古道进入古镇景区,老街风景尽入眼帘。
薛城古镇的格局,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城墙,城楼和城门洞。站在厚重的城门洞下,让我们油然而生怀远思古之情。
古镇的天空蔚蓝清澈,空气格外清爽宜人,溪水潺潺流过青石板街……虽然街道并不宽阔,但特别干净整洁。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漫步在洒满阳光的古镇小道上,脚下一片轻盈,让人惬意到悠然自得。
由于2008年“5·12”汶州特大地震的破坏,作为重灾区的薛城古镇受损严重,因此青石板的路面,仿唐风格的店铺,以及西门展示古镇发展历程的茶马古道浮雕墙等,均为重建和后建,显得新颖而别致。
虽说是周末,但古镇街上几乎看不见游客,街道上的商铺也都大门紧闭,显得十分冷清 。这倒让我们颇感意外,古镇似乎有些高冷。逛了好几条街,我们才发现一位头戴礼帽,身着黑色长外罩衣,腰缠粉红色布带,脚蹬便鞋,慈眉善目的老大爷兀自坐在街沿长凳上休憩。经我同他搭讪得知,老大爷今年已75岁了,羌族,是薛城的原住民。他得知我们是外地来的,一个劲儿说:“欢迎欢迎!”
薛城古镇四面群山环抱,境内地形奇异,重峦叠峰,山势险峻,易守难攻。险要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薛城古镇独特的景色奇观。著名的薛城十景“笔架奇观”“熊耳秋风”“狮头望月”“陇山古雪”“沦水东流”“石门遗响”“箭山晚照”“夷关暮茄”“古灯夜明”“封侯挂印”引人入胜,流连忘返。为此,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有诗赞曰:“梓潼塔下南沟水,笔架奇峰穿入云。高登熊耳望美景,赛过江南是薛城”。
薛城古镇是以羌为主的羌、藏、汉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其成为藏羌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孟屯河谷风景区的入口,是蒲溪、木卡、上孟、下孟等地商贸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这里沉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地理文化,是名副其实的“藏羌文化走廊”上璀璨夺目、魅力独具的川西明珠。古迹有筹边楼、保安桥、宁江门、古人类新石器文化遗址、薛城崖墓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薛城古镇具有代表性的古迹筹边楼。据史料记载,筹边楼为唐代后期著名政治家,时任校检兵部尚书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新繁(今成都市新都区新繁街道)县令的李德裕,为了加强边境战备,激励士气,筹措边事,于唐太和五年(830年)所建,是川西难得保留的一处古代防务遗址。筹边楼的基础全部由就地取材的石块垒砌而成,正方形二层重檐歇山顶式木结构建筑,通高18米。周围山峦起伏,突显筹边楼巍峨壮观。当年被发配到边关的著名女诗人薛涛来到薛城,因仰慕李德裕的德政和人品,在筹边楼留下“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诗一首,是为筹边楼的真实写照。只是由于历经千年风雨,原来的筹边楼早已被毁,如今的筹边楼为1871年同治年间重建。
薛城古镇既是一座千年古镇,又是一处有着强大红色基因的英雄之地。据宁江门广场简介牌介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杂谷脑河流域建立苏区,并在薛城古镇成立了苏维埃政府,设立了医院,儿童院和各行政部门,遗址至今犹存。当年仅有几百户人家的薛城,却有110位子弟参加了红军,为革命理想和新中国的建立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现在仍能清晰看到当年红军镌刻在宁江门条石上和城墙上的红色标语“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奋斗到底!”“蒋军士兵们,你们拖枪过来参加红军!”“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当年红四方面军临时指挥部就设在筹边楼内。
成都有条顺城街,薛城古镇也有一条顺城街,这是巧合吗?我觉得更是两地的缘份吧。薛城古城的顺城街属于老街,街道狭长,仅容三四人并排行走。我们刚来到街口,迎面碰到一位外出办事的女士。她得知我们是成都来客,十分高兴。女士自我介绍姓林,藏族,就住在顺城街,她家是爷爷留下来的近200年历史的老宅子。林女士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家去看看。
盛情难却,我们跟着林女士来到顺城街26号她的家参观。这是一座上下两层共八个标准房间的纯木质结构民宿。占地大约六七百平方米。房屋充满着浓浓的原木香味,看得出,刚翻修不久。林女士的这座民宿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八窗秋苑”。据称,正是来源于薛涛诗“平临云鸟八窗秋”,好一个“八窗秋苑”!
也许主人是藏族的缘故,堂屋正中刻意制作了佛龛。上面供奉着三尊佛雕像和一幅佛挂像。两侧书法对联“文章真性柴桑酒,山水清音康乐辞”,告诉我们主人是喜文好墨之士。房间里清一色旧式家具,连蚊帐也是少见的桑麻料制作,古韵古风古味扑面而来。二楼有一个正对大山的观景平台,精致的小方桌四周摆放着几把木椅,若有三五好友在此品茗怀古,谈诗论道,恰到好处。推窗凭栏远眺,蓝天白云映衬下的笔架山雄奇秀丽,峡谷、飞瀑、河流尽收眼底,着实让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
林女士告诉我们,现在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薛城古镇的软、硬件建设和旅游开发。结合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红色资源,从实际出发,正着力打造古镇的民族特色,展现古朴厚重的大唐遗韵,推广红色旅游。随着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古镇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为了带动古镇旅游,服务游客,我现在把老屋打造成民宿,欢迎你们和朋友们来玩!在我们薛城笔会、写生、度假都很合适哟!”好客的林女士热情地向我们发出邀请。“住在我这里,还可以自己买菜,自己动手煮饭,想吃啥就做啥,方便得很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地方政府对薛城古镇的着力打造和八方游客的口口相传,古老的薛城必将声名远播,迎来旅游的春天。
·本版图片由理县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