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两张照片,相隔超过100年的时空距离,充分体现了西湖风光的变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摄影爱好者陈金波站在杭州西湖白堤锦带桥上,看着两张照片,感慨万千。
陈金波口中的“两张照片”,一张拍摄于清末民初,是月溪照相馆摄影师站在西湖白堤锦带桥向东北方向拍摄的作品,另一张是他本人站在与月溪摄影师相同的地点、面向相同的方向拍摄的。
站在白堤锦带桥向东北方向拍摄。
两张照片拼接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锦带桥的石阶被平缓的柏油路替代;白堤更加宽阔,柳树更加丰茂;原本光秃秃的宝石山覆盖上了郁郁葱葱的林木,景色更加秀美;保俶塔岿然不动,见证了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
它们是陈金波拟定的“西湖百年影像计划”的一部分。
“现在的西湖之美前所未有”
“一百多年来,西湖的基本格局、基础风貌大致没变。”陈金波说,“变的是人文和生态,现在的西湖之美前所未有,历史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前所未有。”
站在宝石山上看断桥。
根据清末老照片,宝石山上山石裸露,放眼望去光秃秃的,山坡上的植物多是杂草灌木;白堤两边的桃树、柳树低矮稀疏,与白居易描绘的“绿杨阴里白沙堤”美景有不小的差距;断桥的桥身上杂草丛生,雷峰塔残缺不全摇摇欲坠,都疏于维护……
断桥景观百年对比。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财政捉襟见肘,再加上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杭州遭受重创、人口锐减,官府根本无暇顾及西湖的治理。1887年12月27日,《申报》有一则报道说,“(花港观鱼)昔时歌台舞榭久擅佳名,今则蔓草荒烟尽成废圃,居民常占余地杂蒔蔬菜以图微利。”1906年7月16日,《东方杂志》也说,西湖岸及沿山存在不少“荒僻大半无主之地”,不复“垂柳阴阴昼掩扉”的美感。
站在雷峰塔拍摄吴山。
“民间缺乏保护西湖的意识也是重要原因。比如说,对于年久失修的雷峰塔,大家不仅不去想办法修复,反而不断去挖掘塔砖,认为这些砖用于盖房子可以辟邪、能获得保佑。最终导致雷峰塔倒塌,一度让西湖失去了‘雷峰夕照’的美景。”陈金波补充说。
每次到西湖拍照,眼看着草木扶疏、绿茵盎然的景色,以及修葺、修建一新又不乏古朴风韵的亭台楼阁,陈金波心中都涌起无限的惬意。他认为,现在的西湖,完全契合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境。
在西里湖上拍摄压堤桥。
“清末民初摄影师站在南屏山上,向北可以拍摄雷峰塔,现在已经不可能了,视野完全被树木遮挡。”陈金波拍摄计划中遇到的一个小小“障碍”,竟然是山上绿化太好了!
网友“喵不可言mjw”说:“西湖边的一草一木都已经融入了杭州人的血液,每一棵树都是杭州人的宝贝!”常年拿着照相机穿梭在西湖各个景点的陈金波对此表示赞同,他说:“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她并不高冷,有包容万物的亲和,有化解一切的温润,西湖的山水图画中藏着百姓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