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嫌贫爱富”的,在介绍鼓浪屿老建筑时我也不能免俗。跳开地理布局,先从岛上最豪华的别墅--黄家花园开始吧
1885年,福建南安的黄奕住携父母卖地得来的36个银元和理发工具来到新加坡,成为“剃头住”。闯南洋的原因,据说在给一位当地的乡绅理发时,划破了这位乡绅的眉角,令其暴怒不已,说是黄奕住触了他的眉头,扬言要让黄奕住在这个地方混不下去。
这些照片都是在厦门华侨博物馆拍摄的。
4年间,黄奕住从新加坡辗转到印尼,因为理发的收入并不高,为了节省开支的黄奕住,没有选择租房,而是在一间破旧的妈祖庙里勉强栖身,过着食不果腹、风餐露宿的日子。
后来在一位老华侨的支持,以5盾起家,把理发工具丢进大海,挑起货郎担,由行商到坐贾,,,,,,到1913年已成为拥有资产300多万盾的印尼四大糖王之一。
1919年,黄奕住清理了在印尼创下的产业,据说有2000万美元之巨,回到厦门鼓浪屿定居。
兴实业,办金融,著名的中南银行就是他回国后一手创办起来的。
当时民国时期,民营银行有著名的“北四行”和“南三行”,在这七家银行中,拥有钞票发行权的只有中南银行一家;在法币成为全国唯一货币前,当时全国银行中,仅有三家银行有发币权,它们分别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南银行。
中南银行即是黄奕住名下的,他持股高达70%
现在黄家花园的北楼是一家卖厦门特产的商店,恰好楼后有一扇进货的小门是虚掩的,趁着店员不注意,我“溜”进去了。
一些年前,黄家花园还是鼓浪屿宾馆时,只要你有钱还是可以进去的。
整个院子有南,北,中三栋楼,中间那座便是中楼,原为“中德记”,是一座红砖楼,乃英商德记洋行“二写”(副经理)的住宅,林尔嘉(菽庄花园的主人)买下后,1918年转给黄奕住。当时楼的南面是一片空地,北面是“明道女学”,黄奕住一并买下,1921年先造了南北两座楼房,接了母亲和乡下的原配妻儿来,之后,1923年,他拆掉红砖楼,造起了中楼。
中楼用料讲究,室内楼梯,栏杆,一楼及前后大走廊和户外台阶均用意大利刨光白玉大理石建造;门窗,家具,楼楹,护墙,吊顶,地板均用进口楠木制作。中楼内精雕的博古架,青铜镂花壁炉,名匠细琢的廊柱,处处显示中西结合的古典美,既具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建筑风采。又有18世纪德国贵族家庭的华丽装饰。并兼有许多中国传统装饰技艺,当时可称“中国第一”。南北两楼造价为七八万银元,而中楼高达29万银元,可见豪华气派!
中楼许多房间都挂了镜子,屋内挂镜子太正常不过了,但特殊的是每个镜端却刻着三件理发工具:剃刀,须刷和掏耳筒,为纪念他当年下南洋剃头的辛苦经历。
庭院有两棵高大榕树,其中一棵,一根直直的气根从上而下,不知哪年终于到达泥土,长成粗干,支起它沉重的身躯,似乎它的气质和主人有几分相似: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努力使自己不倒下,,,,,,
漫步在一个人的花园里,遥想当年像我这样的穷人是不能随便进出这里的,也许一生只有一次机会了:话说当年黄奕住在这里为母亲祝寿,搭了两个戏台,请了各处乡绅,亲朋好友,又在门口放了桶,桶里放满银元,而穷人们排队前来,一人可领得一块银大洋。为防止他们拿走后,回头再来,银元涂了红色,拿了银元,手粘了红,便不能贪心了。
想想如果是我,你猜,是把拿过银元的红红的手,坦然地伸在日光里,还是羞怯地握在衣兜里?!
解放后,这儿成了政府招待所,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都曾住过,后来也招待平民百姓。
后来的黄奕住病逝于上海,在他事业高峰时,投资二百多万银元,设立“黄聚德堂”,经营房地产生意,在厦门,鼓浪屿就有他160多栋别墅,除了自己家人居住外,当然了大部分别墅都是出租的。诸多家产1949年后或被没收,或住进不相干的人。
此时,太阳已经渐渐西下了,我不能再留恋这里。风从来处来,风往去处去,世间万事万物就像这风一样,没有什么是顽固的留存,只不过有的是稍纵即逝,有的是缓慢流失,即使是再富可敌国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