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国是非洲一个小国,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只有四川省的四分之一左右。它是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曾被殖民好几百年。独立没多久,该国单方面与我国断交。
由于国内局势动荡,1970年原来的政权被推翻,新总统上台后宣布国家开始走“社会主义道路”,号召全国学习中国速度,并恢复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对于朋友,中国向来不吝啬,不仅帮助此国修建政府大楼、铁路等,还教当地人民种植水稻等农作物,让他们自给自足。
当地人民和官员很感激中国,他们写下了一首诗。这个国家就是贝宁。
非洲落后小国
贝宁位于西非中南部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它国土面积仅有118亿桶石油,910亿立方米天然气,10亿吨铁矿石,还有1400万吨大理石,黄金、磷酸盐等矿藏。但因为本国工业基础薄弱,很多矿产资源无法开采。除此之外,贝宁的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
贝宁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棉花、油棕林、花生等农作物,当地的耕种方式非常落后,农作物的产量很低,不能自给自足,大部分人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前面提到过,贝宁独立后战乱不断,一个人的出现结束了这种局面,并且他试图拯救贝宁,将此国拖出泥潭。
克雷库试图改变贝宁现状
1972年10月26日,贝宁青年军官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军事政变,阿奥马德贝、马加、阿皮蒂组成的“三人总统委员会”被推翻。领导这场政变的,是出身于职业军人的马蒂厄·克雷库。紧接着,他成为了国家领导人,身兼国防部长、计划部长等多个重要职务。
马蒂厄·克雷库
或许是羡慕苏联的强大,想让贝宁成为一个强国,或许是因为其他原因,克雷库决定让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他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时,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照搬苏联模式,没有结合贝宁的国情做出适当的改变。这一点,跟新中国成立初期时很相似。
克雷库主张“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动力,发展民族经济”的经济建设方针,积极推行国有化政策,将石油工业、银行等所有领域国有化。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的改革没有合理规划,而且太过激进,以至于改革失败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资源,人民生活更加困难。
1982年4月,为摆脱经济困境,克雷库曾试过调整经济,关、停、并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但效果甚微。既然国有经济不适合贝宁,他在1985年提出发展私人企业,鼓励创办合资、外资企业,试图调整经济结构,依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贝宁国内经济不断恶化,人民对他的不满与日俱增。1990年,克雷库公开表示贝拉放弃走社会主义道路。
军事上,克雷库在1976年将原先的警察、宪兵、陆军改编为民兵、公安军和国防军,自己出任三军统帅,牢牢控制着军政大权。虽然贝宁的军队人数不多,但是也海陆空部队。贝宁的空军部队,曾发生过一件令全世界瞠目结舌的事儿。
贝宁虽穷,军队武器装备落户,可空军却有5架当时很先进的“法制幻影Ⅲ战斗机”。人们推测,贝宁很可能是从法国那里购买的二手战斗机。有战斗机就很不容易了,贝宁政府还不重视空军基地管理,周边都没有派兵驻守。
1987年的一天,一个叫马修·勃亚的人突然想打高尔夫球,便跑到空军基地旁边的空地上打高尔夫球。结果高尔夫球飞进了空军基地,打中了一只飞行的鸟。
好巧不巧,鸟落在了战斗机驾驶舱飞行员的头上。正准备起飞的飞行员被吓坏了,慌乱间碰到了飞机操纵杆,它偏离跑道,撞到了另一架战斗机。
一瞬间,两架战斗机成了火球,点燃了旁边的三架战机。因为一颗高尔夫球,贝宁空军本就屈指可数的战斗机全部被毁,失去了空中作战能力。克雷库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也后悔莫及。
在后期执政时间里,克雷库实行独裁统治,违背了他的初衷。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罢工罢课,要求他下台。1991年初,他被迫下台,结束了对贝拉长达19年的统治。1996年,克雷库再次当选。
克雷库这一次似乎变聪明了,改变了执政风格以及对各方面的措施。他下令压缩政府的开支,推进企业私有化,利用贝宁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
为扭转贝宁的经济局势,他积极谋求外援,鼓励农业现代化、农产品多样化。中国就是他在任时积极谋求的外援之一,
从我国获得了大量援助,贝宁与中国的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中国的渊源
1964年11月12日,贝宁与中国建交。1966年1月,贝宁发生军事政变。当时的贝宁政府,没有完全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并实行“有奶便是娘”政策,为了钱毫无原则和底线。新政府缺钱这一特性被中国台湾省当局发现了,为拉拢贝宁使其“承认台湾省在国际上的地位”,台当局用大笔钱和大量援助贿赂贝宁政府。
于是,贝宁立马单方面宣布与中国断交,与台湾省建立所谓的“外交关系”。此举,严重侵犯和损害了我国的主权。之后的6年多时间里,贝宁没有和我国复交,两国之间的关系很微妙。
1972年12月29日,克雷库上台不久,就宣布贝宁与中国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考虑到贝宁面临的困境,或许是“自己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把伞”,我国在自身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这个朋友伸出了援手。
那时贝宁没有种植水稻,当地人想吃大米必须得从外国进口。国库中哪里来的这么多钱进口大量的大米,它变成了奢侈品。民以食为天,如果人连最基本的需求满足不了,又谈什么发展呢?
1973年初,克雷库政府向我国提出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农业问题。在他们看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方面非常有经验,所以才会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
对于贝宁的提议,中国没有拒绝。第二年,两国签订了整治1000公顷稻田协议。随后,我国派出农业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远赴非洲,协助贝宁人种植水稻、整治稻田。期间,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当地地形不适合种植、附近没有水源等。他们没有放弃,逐一解决问题,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
有了种植水稻的条件,我国又给贝宁送去了种子和大量农业机械化器具、肥料,提高当地人的生产力。另外,专家们还建议和帮助他们修建了水利灌溉设施,将相关技术传授给他们。有了中方的援助,贝宁的粮食难题被解决。他们不仅能自给自足,还有出口的粮食,多了一份收入。
生存问题解决了,如何帮助贝宁自力更生?中国方面决定,提高贝宁主要经济来源棉花的产量,毕竟棉花出口占该国总出口的一半以上。当地人仍然使用原始手段种植棉花,我国派有关方面的专家对他们进行了指导,提高了棉花的产量。
除了帮助贝宁提高棉花的产量之外,2011年我国决定与贝宁在棉花行业展开广泛合作,建立双边棉花合作项目,会进口贝宁生产的棉花。据了解,两国签订了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等,中国是贝宁主要出口和进口国家之一。2007年双边贸易额为20.8亿美元,
贝宁的基础设施基本上没有,被称为“基建狂魔”的中国,派了很多人帮他们修建体育场、医院、政府大楼、防洪大堤、电信项目等。要想富先修路,为帮助贝宁更好的发展,我国援助该国修建了阿卡萨埵——博依贡公路、科托努立交桥等多个项目。
中国援助人员在极短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令时任贝宁总统的博尼·亚伊非常震惊,他见识到了什么是“中国速度”。他希望贝宁能像中国一样,通过自身努力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逐步向工业化发展,慢慢变得强大。因此,亚伊号召全国学习“中国速度”,效仿中国的发展模式。
贝宁上下很感激中国的援助,所以历任领导人同我国都保持着良好关系,注重两国关系发展。贝宁的一名政府官员,还写下了一首诗词,来赞颂中国以及中国人民:
“日光下的迷人国度,生活着才华横溢的人们;和谐,工作和严明的纪律,改变了你的历史进程。
炽烈的红色是你勇气和繁荣的不二象征。
已沉寂的紫禁城,在那里盘卧的巨龙是你后代子孙无畏的最好体现。
中国醒了,从一个“得到主义国家”变成现在的创造力国家,你让世界为你震撼!”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的工厂,中国只用了60年左右的时间。试问有几个国家能做到这样?几十年来,有不少国家模仿中国的制度,想成为下一个中国。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不是什么国家都能成为中国。
就拿贝宁来说,它曾尝试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因为领导人不从实际出发,盲目照搬苏联的模式,导致这条路走不下去了,不得不放弃。之后,它只能依靠大量国际援助维持国家运转和发展,无法自力更生,本质上没有改变贫穷落后事实,依然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如果贝宁想发展经济和工业,就得想办法有效利用境内的资源。但没有工业作支撑,该国无法开采丰富的矿产资源,也就发展不了经济。没有经济作为基础,工业怎么发展?几者是相辅相成,贝宁想摆脱困境的话,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结束了,喜欢的朋友请不要忘了点点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下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