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本(绥靖政策)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绥靖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慕尼黑阴谋更是将"绥靖"推向了顶峰。"绥靖"已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出现背景

绥靖一词中国古已有之,最初是安抚、保持地方平静的意思。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最初不是贬义的,这样翻译是一般的意译。只是最终的效果证明了绥靖的失败,后来才引申为为求苟安而去做一些违反理性与原则的行为,甚至这种行为里还有一种非理性的纵容。绥:安定、安抚。《诗·恒》:"绥万邦。""绥靖"一词,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N希特勒重整军备。


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


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


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


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


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


二战时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对德宣战后,并未在西线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导致华沙于9月底沦陷。这实际上是英法绥靖政策的延续。


攻占波兰后,希特勒随即将重心转到西线,打击德国宿敌法国。德国的西线进攻标志英法绥靖政策的破产。


二战后

绥靖政策表现为美国对前苏联的妥协(又称远东慕尼黑阴谋)。为争取苏联同一道参加对日作战,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中同意苏联的要求,表示中国外蒙古部分(现蒙古共和国)的现状应予维持;对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击所受侵害的帝俄(日俄战争)旧有权利,应予恢复如下: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俄国海军基地的租借权,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长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千岛群岛让与苏俄。这样,通过一系列牺牲他国--尤其是中国--利益的手段,美国达到了暂时拉拢苏联、避免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的目的。但是不久,由于北约、华约之间矛盾加剧,绥靖政策正式破产。


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40年德国入侵英法,绥靖政策一度破产。


历史启示

历史证明,"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使英国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时至今日,"绥靖政策"对当今国际政治外交尤其是我国仍有深刻启示。


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是立足于世界不败之林的保障,经济和军事则是衡量其国力的主要指标。且看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经济前提,可谓"衰败不堪",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只得息事宁人,甚至为了经济的发展,进行变相的军经调配,幻想用无原则的和平换取经济的发展,导致军力下滑,国力不济。由此可见,没有巩固的经济和强有力的军事,国将不国。


当今世界,经济变革日新月异。任何国家要想赢取财富,充实国力,必须迎刃而上,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然而,"富国"决不能忘记"强兵","避战"未必能换来"和平"。不思战,不备战,只能醉身于战争的温床。纵使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然而,没有巩固的军力和有效的经济为和平撑腰,"和平"将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富国强兵,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现今,台海危机愈演愈烈。一次次针锋相对的军事演习,来自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无数次阻挠,要是没有我们强大的军力和经济作保障,"台湾独立"的阴谋早已得逞。我们"绝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一方面,不屈从于美国的武力威胁,进一步加强军事训练与军备改革;另一方面,不搞军备竞赛,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综合国力的增长!


政治稳定

政治是一个国家性质的体现;友好与霸道则是政治的双重性格。政治霸道,必将掀起世界恶浪。只有实行友好政治,才能维护国际稳定!


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开明的君主国家,也是世界资本主义的昔日霸主,霸权政治根深蒂固。它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损人利己,一手提拔德国,支持德国整军、毁约,用以抗法反苏,甚至威胁法国"若采取军事行动,就会使自己同英国同盟分裂"(pA帕克在其1993年出版的《张伯伦与绥靖:英国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一书中就认为,张伯伦像相信宗教一样相信绥靖,以至于尽管有多种选择,包括对法国承担明确的义务,进一步加强与国联的协调,以及与苏联结成联盟等等,但都被张伯伦拒绝;张伯伦依靠其高超的政治技巧和策略能力,使每个人确信,绥靖政策是唯一合乎逻辑的行动方针,并因此而破坏了对许多可选择的行动路线的支持;如果不是张伯伦如此固执地相信绥靖德国的好处,将会更早地建立起阻止希特勒扩张主义的屏障;正因如此,当战争爆发时,英国和法国没有成熟的同盟,并处于一种虚弱的军事地位。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在其2012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也指出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在《慕尼黑协定》签订时,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都没有准备与德国打仗。实际上这也成为欧战爆发后仅仅10个月,纳粹德国就横扫欧洲大陆,法国仅仅抵抗了六个星期就迅速败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绥靖政策表现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Ethiopian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Italy )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两次战争。埃塞俄比亚的第一次抗意战争维护了自身的独立和主权,埃塞俄比亚的第二次抗意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部分。


战争背景

埃塞俄比亚地处非洲东北部,是个古老的农奴制的国家,早就是西欧列强掠夺的对象。只是由于地处英、法、意3国在非洲进行殖民掠夺尖锐矛盾的包围点,3国都不愿它成为某一国的单独殖民地,因此直至30年代还保持名义上的独立。[1]


自欧洲发生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列强急需更多的原料和市场,因此对非洲大陆的殖民地争夺日益激烈,意大利也不惶多让。意大利在1870年代刚刚完成国家统一后,也引入殖民主义展开对非洲的扩张行动。


战争经过1885年,透过英国的支持意大利掌握马萨瓦至欠卢尔沿岸,腹地进逼埃塞俄比亚北部。迫使埃塞俄比亚在1889年5月2日签订不平等的《乌西亚利条约》。条文规定埃塞俄比亚方面割让北部领土,由意大利用200万里拉作为交换代价。意大利更自由解释第17条条文,在签订的那年宣布将整个埃塞俄比亚领土做为自身的保护,占领了北部领土。

第一次意埃战争


1890年,意大利把从埃塞俄比亚夺得的北部领土和厄立特里亚殖民地合并,埃塞俄比亚政府拒绝接受要求,也不承认其占领。1893年2月12日,埃塞俄比亚皇帝曼涅里克二世知会意大利政府,自1894年5月2日起将不在履行《乌西亚利条约》的一切权利及义务。为了干涉,意大利准备17万意大利军,死伤1并认为牺牲阿比西尼亚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国结盟,最终给意大利暗示,不会干预侵略行动。


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侵略战争。意大利法西斯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意军30万人从北、东、南三路入侵,飞机轰炸阿杜瓦城,妄图一举侵占埃塞俄比亚全境。 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爆发。


过程


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非洲王国阿比西尼亚。

1936年5月《多米尼卡报》封面

1936年5月《多米尼卡报》封面

以东北非意军总司令E巴多利奥接任元帅。埃军总数约45-50万人,但训练不足,装备落后。5月5日,意军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9日,墨索里尼宣布将埃塞俄比亚领土并入意大利王国。


结果


1936年5月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被迫流亡英国。英法操纵国联对意经济制裁,但拒绝实施两项重要措施,即禁运石油和封锁苏伊士运河。


伤亡与损失(包含第一次意埃战争)


意大利

10,000人阵亡 (1936年5月估计)44,000人负伤(1936年5月估计)

9,555人阵亡(1936年–1940年估计)

144,000人非战斗减员或负伤 (1936年–1940年估计)

总计: 至多20,000人阵亡,188,000人非战斗减员或负伤

埃塞俄比亚

约275,000人阵亡

约500,000人负伤

总计:至多775,000人伤亡

意大利方面估计; 以1940年前6个月的估计作为基础;综合了非洲方面的数据。


影响

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占领,至1941年,埃塞俄比亚和盟军共同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埃塞俄比亚才恢复独立。



关于莱茵非军事区



莱茵非军事区是莱茵河以东50公里。莱茵非军事区是一战后《凡尔赛和约》里的内容。《凡尔赛和约》规定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驻军设防,就是所谓的莱茵非军事区。


军事

军事上德国禁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招募志愿人员参军,只能保留10万人陆军,不准拥有空军,海军只保留部分轻型水面舰艇(希特勒上台时德国只有36艘轻型水面舰艇),不准拥有大吨位舰艇和潜艇。


政治

政治上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或组成任何形式的联盟集团。领土方面德国向法国归还在普法战争中取得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在此期间法国从此处无偿开采煤矿作为德国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补偿(两处都是法国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满后由萨尔地区公民投票决定归属(就是该地区是并入法国还是回归德国,1934年萨尔回归德国)德国放弃了大片领土,在此基础上波兰国家得以重建,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国联"委任统治",事实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战胜国瓜分。


经济

经济上规定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但是没规定具体数目。后来协约国方面先后提出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宣布停止支付赔款。


1936年2月希特勒宣布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

德奥合并

德奥合并(德语:Anschluss ),1938年3月12日纳粹德国武装占领奥地利的事件。凡是企图反对阿道夫·希特勒在奥地利举行公民投票的一切敌对活动,一律禁止。在他的高压协迫下,99%的投票者都赞成德奥合并。


事件背景

奥地利和德国都是以德意志人为主体的国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两国出于不同的目的,都有合并的意图。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明确规定严禁德奥合并。20世纪20年代,德国处于战后恢复时期,主客观条件都不允许实现德奥合并。1933年纳粹党夺取政权后,德奥合并再次成为严重的国际问题。奥地利共和国地处欧洲心脏地带,战略地位重要,是阿道夫·希特勒猎取的第一个对象。早在1933年德国间谍就在奥地利活动。希特勒最初企图采用扶植奥地利纳粹党人的办法,利用他们在奥地利内部进行颠覆活动,以实现德奥合并。1934年7月25日,一群奥地利纳粹分子突然闯入维也纳总理府,枪杀奥地利总理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另外一些纳粹分子占领了广播电台,并宣布林特伦为总理。政变最终遭到镇压,未获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不得不否认与叛乱阴谋有任何关系,暂时收敛起来,等待时机再次实行吞并奥地利的计划。


自1934年以来,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就试图阻止国家社会党人(即纳粹主义者)掌权,但是1936年他的保护伞贝尼托·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联合,许士尼格的统治便开始动摇。


德奥协定

1936年下半年的国际形势,对德国十分有利。1936年3月,德国重新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公然违反凡尔赛条约和洛迦诺公约,也未受到英、法的干涉。鉴于上述种种情况,新任总理库尔特·冯·许士尼格只得尽力避免德国的干涉,使希特勒容忍现状。1936年7月11日,许士尼格同德国驻奥公使弗朗茨·冯·巴本签订了一项秘密协定和一份供公开发表的公报。在公报中,德国政府表示:"承认奥地利联邦的全部主权";双方互不干涉内政,包括奥地利民族问题在内;奥地利承认自己是一个德意志国家。但秘密协定则要求奥地利按照德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来执行自己的外交活动;实行政治性大赦,实即大赦奥地利纳粹党政治犯;任命"奥地利的民族反对派"分担政务。通过德奥协定,德国基本上控制了奥地利的内政和外交。


最后决策

1937年,希特勒认为彻底解决奥地利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11月5日,他召集作战部长、外交部长和三军总司令,举行了一次重要的秘密会议。这次会议由希特勒的军事副官霍斯巴赫上校担任记录,会后整理出一份备忘录,通称为《霍斯巴赫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的记载,希特勒认为德国的前途完全决定于如何解决生存空间的需要。解决生存空间,首先要向欧洲发展,而不是到海外去寻找殖民地。德国的第一个目标应是夺取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这就不能不动用武力。希特勒估计,英国面临重重困难,不会参与对德战争,而没有英国的支持,法国也不可能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总之,希特勒已下定决心要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绥靖政策

德国如果实现吞并奥地利的计划,实力势必大大增加,这对法国的安全将构成很大的威胁。但是,30年代的法国左右两派的斗争异常激烈,政局不稳,内阁更迭频繁,存在只一个月的有好几届,因此再也无力对德国采取强硬政策,无可奈何地走上绥靖的道路。1937年11月8日,法国财政部长博内(后改任外交部长)对路经巴黎的德国驻奥大使巴本说:法国对1936年7月《德奥协定》签订后两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没有任何异议,并同意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应享有广泛自治。随后,法国总理卡米耶·肖当又会见了巴本,说他自己"并不反对德国通过演化手段明显地扩大它在奥地利的势力"。


英国一直谋求全面解决与德国的矛盾,在"总解决"中,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都是讨价还价的筹码。1937年11月19日,英国枢密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在贝希特斯加登拜会希特勒,明确表示"凡尔赛强制条约的错误必须加以纠正",欧洲秩序的变更问题,亦即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迟早定会发生,英国所关心的只是"这些变更必须通过和平演变来实现"。


1938年2月,英国首相阿瑟·尼维尔·张伯伦宣称,当德国占领奥地利时,奥地利不能指望其他大国的援助。美国驻法大使W布利特通知德国,华盛顿方面"完全理解"德国改变欧洲版图的计划。法国政府也表示无意干涉奥地利事务。


事件过程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约见许士尼格,要他签署一份奥地利完全听命于德国的议定书,并命令他在三天之内答复,否则要进军奥地利。奥地利被迫作出了以下让步:释放纳粹罪犯,任命奥地利纳粹分子阿图尔·赛斯-英夸特为内务部长兼保安部长,掌握警察权。但希特勒还不满意。


许士尼格从英法那里得不到支持,无可奈何地准备在3月13日让全体公民投票决定国家的前途。希特勒与奥地利的纳粹内政部长赛斯-英夸特取得了联系,命令他取消公民投票。许士尼格企图采取对策,但是当他听说德国军队已经入境,只好作罢。3月11日,许士尼格下台,赛斯-英夸特上台组阁。3月12日,纳粹党徒大肆宣扬"奥政府被共产党暴徒包围",伪造奥政府请德出兵镇压骚乱的"紧急请求",接着,德国军队长驱直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


13日,德奥签署《关于奥地利和德国重新统一法》,德国正式吞并了奥地利,奥地利成为德国的东方省。奥地利的七百多万人民成为希特勒统治的臣民,为希特勒发动大战增加了兵源。


3月14日,希特勒从他的临时司令部所在地林茨来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40辆坦克在前面开路,坐满军官的警车作后卫,一路上希特勒受到了来自奥地利各地的纳粹分子的欢迎,而过去就是他曾经保证过奥地利的边界是不可侵犯的。在路上大部分时间里,希特勒站在敞篷汽车上,身着棕色的突击队员军服向狂热的支持者们几乎是歇斯底里地挥手致意。他的支持者们许多人挥舞着饰以纳粹标志的旗帜。一些纳粹分子把这个标志缝在奥地利国旗上。


"我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希特勒在维也纳宣称:"也是所有其他德国人的共同感受。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今天宣称的统一的德帝国,再也不会被任何人所分裂,永远不会处于分裂状态。"希特勒已经签署了由他担任德国和奥地利军队总司令的法令,所有奥地利士兵必须发誓效忠于这个纳粹头子,这个领导着7000多万人的元首。这天晚上,许士尼格和他的几千名支持者都已被逮捕。


事件影响

对希特勒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为,西方列强仅仅表示抗议。不久,英、法、美等国又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分别把驻奥使馆改为驻维也纳领事馆。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战略地位,更加肆无忌惮地实现它的侵略和战争计划。


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宣布德国吞并奥地利无效,决定恢复奥的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奥地利。1955年5月四国同奥签订《奥地利国家条约》,奥地利重新赢得主权国地位。




慕尼黑会议


慕尼黑会议

历史背景

慕尼黑会议召开前,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居住着300多万德意志族,大部分居住在该国的苏台德地区。德国法西斯利用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之间问题挑起事端,为侵略制造借口。1933年10月,德国扶植苏台德日区德意志族,充当侵略工具。1938年3月,德国强行兼并奥地利。4月,希特勒唆使德意志族人要求苏台德区"自治",德军同时在德、捷边境集结,进行武力威胁。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决心抵抗,希特勒被迫暂时退却。9月12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发表演说,公开宣布要援助苏台德德意志族。当晚苏台德地区发生暴乱,出现九月危机。9月15日,张伯伦赴德国伯希特斯加登同希特勒举行会谈,不惜一再退让,表示英国"承认苏台德脱离的原则"。9月19日,英、法两国对捷施加压力,迫其割让苏台德地区。9月21日捷被迫接受英、法建议。9月22日,张伯伦再次飞抵德国同希特勒会谈。 希特勒又要求兼并更多的领土,并于9月26日以战争相威胁,局势空前紧张。


会议经过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早在1937年6月,纳粹德国就拟订出侵捷计划。1938年3月,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后,即把侵略矛头转向捷,企图以支持"民族自决"为名,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德意志族集中居住的苏台德地区。


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国、法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捷国家利益而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以缓和与德国的矛盾,维护自身安全。为达此目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与希特勒会谈后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法国总理达拉第则与英国保持一致。1938年9月19日,英法联合照会捷政府,压制捷接受德国关于割让苏台德地区的无理要求,捷政府被迫接受。9月22日,张伯伦向希特勒通报这一情况,希特勒则对捷提出更为苛刻的领土要求。捷政府断然予以拒绝,希特勒则使战争讹诈升级。9月29日,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四国首脑会议,于30日凌晨1时签署《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同日,捷政府在英法的强大压力下被迫接受该项协定;英德两国签署共同宣言(后来法德亦签署共同宣言),决心用协商办法处理两国关系的一切问题,"永远不再投入彼此之间的战争"。


协定内容

《慕尼黑协定》全称为《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包括8条正文、1个附件和3项声明。主要内容包括:捷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完成对上述地区和其他德意志族占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对上述不能确定德意志族是否占居民多数的捷其他地区,应暂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占领,于11月底前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捷政府应在4周内释放正在服刑的苏台德政治犯;有关政府须在3个月内解决捷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否则,德、英、法、意首脑将再次开会讨论;英法保证捷新边界不受侵略;当捷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已解决时,德国也将对捷提供保证。


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集中表现(英法是绥靖政策的主要推行者),是希特勒加紧备战的重要步骤。协定迫使捷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法国在中东欧的同盟体系,从而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助长了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1939年3月,希特勒践踏在协定中承诺的国际保证,出兵占领捷全境。英法却背信弃义,拒不履行保证捷新边界的国际义务。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会议主角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以后,积极策划发动新的世界大战。1938年,他把侵略矛头指向德国东边的捷克斯洛伐克。当时,德国力量并不大,如果英、法等国加以制止,是可以遏止住的。但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非常害怕战火烧到自己身上,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当作牺牲品,用来换取德国不侵略自己的保证。


为了拍卖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从1938年9月15日到22日,仅一星期内,两次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会谈,将捷克斯洛伐克作为礼物送给德国,怂恿希特勒进攻苏联。1938年9月20日,张伯伦第二次飞往德国,这一次正式拍板成交,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的褐色"元首宫"里开始会谈。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也被带到了会议大楼,但只能呆在会议厅隔壁的房间里坐冷板凳,等待最后的判决。第二天凌晨1时,四国在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移交德国的协定上签了字。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走出"元首宫"后,捷克政府的代表才被叫进会议厅。几小时后,捷克政府正式宣布接受"慕尼黑协定"。


英、法用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换来了有希特勒共同签字的四国所谓"再也不想彼此交战"的宣言书。在张伯伦和达拉第看来,让德国进捷克斯洛伐克,就为德国打开了东进的大门,把祸水泼向苏联的勾当告成了。所以,1938年9月30日张伯伦回到伦敦时,竟得意忘形地挥舞着那张有希特勒签字的纸片,对那些欢迎他的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们说道:"我的好朋友,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其实,这是希特勒使用的"声东击西"的手法。就是在慕尼黑会议时,希特勒对墨索里尼说:"终有一天我们将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1939年3月,德国就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国就以突然袭击波兰掀起了对英、法的全面帝国主义战争。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后来"慕尼黑"成了为了自私目的而牺牲他国利益、纵容侵略的行为的代名词。


会议评价

慕尼黑会议(Conference of Munich)―-"害人终害己"


说到慕尼黑这个地方,足球迷们一定会想到拜仁慕尼黑这支著名的球队,它也因在二战爆发前上演了一出"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故事而出名。


慕尼黑阴谋使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软弱可欺,便得寸进尺,于1939年3月向布拉格长驱直入,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侵略野心更为狂妄,随即把侵略矛头指向1939年波兰, 9月1日,德国就以突袭波兰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不久,相继入侵法国、英国。张伯伦 "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种为了一时和平而牺牲他国利益的"绥靖政策"臭名远扬。


慕尼黑会议是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


会议影响

1938年10~11月德军占领苏台德区。1939年3月15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并于9月1日进攻波兰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利口福(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广州酒家集团利口福(湘潭)食品生产基地 项目的进展公告)
下一篇:楚乐(观众请注意,武汉楚剧院楚乐戏苑演出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