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
岁数小的时候,老人曾和我说过:要相信缘分这东西,和你有缘,兜兜转转后肯定还会再见,逃是逃不掉的。
当时并不理解这句话,看的很浅,如今快四十不惑,所以再回头看,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感悟。
缘分真的很奇妙,生活中的你肯定也有体会。当然这不只是简单地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还有很多种,比如我和九华山、延华寺的缘分。
- 二
其实,现在在我心中,延华寺可能就是九华山的全部了。
先说说它的大体情况。据师父说,整个九华山就是一朵莲花,莲心就是九华街那里,然后在外围大大小小的花瓣上分布了上百个寺庙,而延华寺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个叫天柱峰的山顶上,孤零零的存在着,所以天气好的时候,我坐在延华寺的石阶上,能清楚看见对面九华街的房子影像,特别是晚上,那一抹“人间繁华”的光带。有时候,在延华寺待久了,难免会有些孤独,所以也会向往对面的人间烟火。
这是站在百岁宫拍下的照片,延华寺就藏在对面的雾气中,可能在照片之外的某点上
站在延华寺望百岁宫
夜色下的九华街
我是2017年3月第一次去的延华寺。当时和青岛的一位朋友偶然聊到九华山,她便提到了延华寺,不知怎么,就一拍即合,毫不犹豫的来了。
第一次来时,我没想到上山的路这么曲折、废脚。习惯了九华山景区的公交车,冷不丁要徒步,还真有点吃不消。
先从山下开了一段车,到达山腰的一个村子。说是个村子,其实也不到十户人,老人居多。不下山的理由:无非是难舍故土,适应不了县城的生活节奏。另外山上还有茶园要照料,所以为啥要搬下去,去“体验”城市的拥挤?
村子里有一间老房子引起我的注意,正面写着:天柱馆。
听村里老人说,这个房子为明代兴修的一个学堂,后在民国时期重建,砖木结构,两层三开间,门廊为八字形。虽然现在有些破旧,但恰恰是这种破旧,让我每次都会有意识的停下脚步看两眼。也不知道看什么,总感觉它在这里,最合适不过。
抬头望去,天柱峰就在身后,真可谓绝佳书香之地,不多言,快点赶路,上山的路还很长。
离开天柱馆后,开始了真正的爬山。
首先会经过一片茶园,什么茶不清楚,暂且叫它“九华仙茶”吧。师父曾给我快递过,口感很好。我虽然不懂茶,但能感觉出这里的山好、水好、土好,一切没有污染,所以茶也不会差了。旁边就是竹林,有时还能看见村民从里面挖出竹笋。
在我的印象中,这片茶园好像一年常青,没有枯过,全年绿油油。冬天时,叶子上的“绿”还压着一层白雪,甚是搭配。
有时候,还能看见同行的路人、僧人,在茶园里,格外有韵味。其实他们也不是陌生人,多半是在山下和我们集合,结伴去庙里的有缘人。
宗伦师
过了茶园,就进入了密林。石头山路,窄了许多,脚下要多注意,特别是负重时,一般包里都会背一些庙里常用的生活用品。
这段路最累人。我有幸见过它的三季。春天时的翠绿,秋天时的金黄,以及冬天时的大雪封路,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所以现在多少有点成就感,昨天走过的路,都是今天的财富。
山路中间,有一处山洞和大德塔。师父说,是庙里的大德曾在这里修炼。我每次经过时都会驻足、静默、敬立。处于尊重,就没有拍照片。
在天柱馆时,提到了天柱峰。当时还高高在头顶,后来随着不断爬坡,便来到了“身边”。爬累了,看一眼,很清楚,岩缝、以及绿植。
离得近,看得清,所以更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时候,看着这根柱子,就会想:愿它除了遭受风吹雨晒的自然之力外,千万别再遭受人类的蓄意破坏,比如当年钉在三清山“巨蟒”身上的岩钉。
天柱峰越来越近,说明快到山顶了。它是山门处的一大护法。另一大护法便是骆驼峰。一左一右,护佑着延华寺。
骆驼峰,因巨像一匹骆驼而得名。很遗憾,我未能找到那个拍摄角度,只能通过师父拍摄的照片一睹神奇。
我拍下的更多是在天柱峰那一侧,对视骆驼峰的样子。清晨雾气磅礴时,雪后银白皑皑时,岁月变迁,青山不变,一直在那里,站成了永恒。
- 四
寺庙的厨房很简单,甚至有些简陋。应该是用了很久很久,土制的灶台和烟囱已经布满了岁月痕迹,一眼天然的方形泉池是生活用水来源,干净的很,可以直接用勺子舀,下锅煮面、做菜等。
我喜欢傍晚时分,太阳的余辉打在厨房竹壁上的感觉,上面还有绿色的爬山虎藤蔓。我喜欢听灶台里柴火噼里啪啦燃烧的声音,那是一种生活的希望。还有锅里冒出的热气,饭菜熟了,生活也日日升腾。
庙里的师父很善良,唯恐我吃的不习惯,所以无形中总是“变着花样”改善伙食,素面、素馅包子、粥、炊饼等。其实,师父多虑了,我不仅没有不适应,而且还十分享受。就着咸菜,这些食蔬特别下饭,心情也愉悦。
我最喜欢夕阳下,坐在那张临窗的桌子旁吃饭,窗户外就是青松和落日。
说到这里的落日,真的很特别。坐在寺门前,目光所及之处全是晚霞,青松们像商量好了一样,退到两边,中间的舞台留给天地,红光下,远处山峦层次分明,看久了就会恍惚:这是不是一幅画?
余辉打在寺庙的白墙上,一种祥和安世感立显。再躁动的心,也会被安抚。虽然会有些孤独,没人、没手机信号,但孤独的背后,又是一个人的清欢。
夜幕降临,寺庙更安静了。除了虫鸣外,一点杂音没有。
我喜欢住的那间老屋外,8点之前,会一直亮着一盏孤灯。屋内还是火炕,屋外柴火烧的很旺。屋顶处留了一扇天窗,躺在炕上,抬头望去,一棵青松正好出现在视野里,成了“这幅画”的主角。
这个设计的灵感是怎么来的,浑然天成。
山里的时光其实一点不单调,如果你能心安在这里。
晚上,我会和同行的几位有缘人,一起坐在热炕上聊天。有懂茶的朋友,就劳累一下,为我们泡上一壶清茶,点上香炉,摘一朵花,然后饶有意境的品茗到深夜。
条件虽有限,但我想也会让很多人艳羡,他们懂的这个地方。
茶席由“卢旺达的鱼”设计
有时,我也会一个人看书。旅行在路上,特别喜欢带上一本书,打发时间,去延华寺,也不例外。
记得当时把一本齐邦媛的《巨流河》背上了山,那书可真不轻,然后在山上待了7天,硬是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感觉真好,好像又完成了一次修炼。
睡完一觉后,醒来就有大美日出观看。
印象最深的一次日出,还是2017年3月的那次雪后,当时站在山顶,能清晰的看到远处那轮红日的徐徐升起。最后在红光的照耀下,大片云气从谷底升起,所以眼前的日出变成了一场“移动的演出”,那一刻真心震撼,即使在风中瑟瑟发抖了两个小时,后来回到庙里,捂了好一段时间才缓过来。
这种奇景,至今我就见过一次
当然我也见过“静态的”日出。远处虽然没有动态的演绎,但云海和山峦的此起彼伏,让人大呼幸运,今生何德何能,能一睹如此盛景。
山门的两大护法:天柱峰和骆驼峰
寺庙的西边,也有一处神奇的地方,我只去过一次,就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
那里有一块被我称为是“佛手”的静坐石,坐在上面可以直观九华山的百岁宫。我说的“惊天秘密”并不是它,而是我发现了通往花台景区的缆车,那一瞬间我迅速想起2013年第一次去九华山时的另一个故事。
当时在花台缆车上,面向着对面的群山,我就在想:山上会有什么,能不能过去看看?
没想到,4年后,我在不知不觉中,真的就来了。所以这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感慨的“缘分的神奇”。
前两张是2013年春节拍下的花台,最后一张是2018年10月拍下的“远眺花台”
这个平台有一个神奇的现象,应该不是我的主观臆断。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越过最外围的山峦时,光柱第一时间打到的地方正是百岁宫的位置,就像一个时空隧道,那么直观。那一刻,我有点恍惚:是一种巧合,还是古人的大智慧!
- 五
终于讲到了小黄和小黑。
小黄是一只猫,小黑是一只狗。猫怎么来的,我不太清楚,师父好像说过,它是从山下的村子跑来的。我也是第一次去庙里时见过它,然后就再也没见过,估计是又回到村里了吧。
这只黄色的猫,很有灵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别得不说,看它的眼睛,就气场满满,不宜触碰。那一次,我们俩坐在屋子里,我也和它“保持着距离”,毕恭毕敬的先问一句“猫君,用茶否?”
小黑,则没有这个福气,憨的一批,我们时常对它“大声呵斥”。它也是第一次上山时就见面了,然后一直在山上。它是师父在上山路上捡到的,好像一家子出了交通事故,就它留了下来。师父心疼,便把它带回了山,这些年便一直陪着师父。
我也是一点点看着它长大的,从小黑变成了大黑。应该是去年,师父和说我,它还生了一窝小狗,呵,时间过得可真快!
该说说师父了,从认识到现在,5年多。虽然每次上山,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初见便很信任,回青后也保持着联系,时不时问问师父,庙里缺点啥,就这样,一晃到了2022年,时间真快。
庆安师
最近还和师父聊到,“从2017年开始,一共来了7次,除了因疫情原因缺席2021外,其他时间至少一年一次,见过这里的春秋冬,缺了一个夏。”
也许你会不解,为何迷恋这般偏僻之地?我没法解释,懂得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也不必去强解。
师父每次都很欢迎我的到来,“有空就来”。而我也的确每次累了后就会去,修整几天,再满血复活的下山。
这是我的私心,每次都很不厚道的把自己在尘世间的疲惫扔在山上,那里俨然成了我的“避风港”。
今年有一个小愿望:2022年不能再缺席延华寺了,目前已过大半,所以真心希望在年底前能如愿。再去那方天地,读一本书、吃一碗素面,过几日田园生活,与小猫小狗为伴。用山里的净水,泡一壶清茶,然后阳光下,看着远方,给自己一个短暂又无限的长假。
山下的另一个住处,每次也会来这里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