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盛夏时节,山脚下的博罗转井镇微风轻拂,高大的杨树随风摇曳,鲜花竞相怒放,小草精神抖擞。湛蓝的天空下,不远处绵延的山峰和戈壁一望无际。这是一片团结、和谐、热情的土地,东西向的团结路是老县城的主街,县委县政府、县中学、县医院、影剧院和其他单位有序排列,居民区、水塔、商店、饭店等生活休闲区域则在主街南北星罗棋布。不过,如今这些都只剩下断壁残垣的轮廓了。同行的朋友陈德胜是土生土长的阿克塞人,童年和青年时代都在老县城度过。他边走边向我介绍那些残破的楼房和平房原来属于哪个单位、哪些居民,也介绍阿克塞的过去和现在。
建县初期,党和政府无偿拿出资金,调拨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对阿克塞实行了三年的“供给制”。但从1954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40多年间,牧民的生活条件依然艰苦,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博罗转井的居民饮用的山上雪水,含有高浓度的铀、钍等放射性元素,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六到八倍;地势高寒,气候恶劣,不适宜农作物生长,无法进行有效的农业生产;年积温不足,即便六七月,人们也需要穿长袖衣服。除此之外,博罗转井还处于阿尔金山地震断裂带,具有发生八级地震的背景。基于此,上世纪九十年代,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作出县城搬迁和牧民定居双管齐下的战略决策,并得到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5年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阿克塞县政府驻地由博罗转井镇迁至红柳湾镇。1996年初,新县城建设工作全面启动。1998年县城正式由博罗转井镇迁至红柳湾镇。从此,作为县委县政府驻地四十四年的博罗转井镇沉寂了下来。
四十四年,有很多人在这片小地方生活过,从出生到长大,从工作到结婚生子,从居无定所到居家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一些人平静地离去,更多生命喧闹着迎接新世界。传承悠久的哈萨克族人文历史、浓郁的哈萨克族美食、丰富的哈萨克族民俗,各民族人民团结奋进、和睦相处的画面,都深深地烙在阿克塞人的心上。老县城以她独特的魅力和发展历史,让一些有志之士将目光牢牢盯在这里,思考她的发展之路,尝试让她以另一种形式或者身份,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
走在博罗转井老县城的街道上,路边停靠的车辆排成长队,剧组遗留下来的场景、景区特设的道具、自然遗留的断壁残垣都成为了游客们拍照留影的重点。声光电等元素集于一身的怪兽在墙角、幼儿园大门上、倒扎的公交车旁冷不丁一声咆哮,吓得小朋友远远跑开,一些胆小的女士花容失色,但很快他们又醒悟过来,欢快地走到怪兽旁边,摆出各种理想的姿势拍照留念;几辆破旧的老式汽车停在遍布瓦砾的坡上,爱美的女士身着各种艳丽服饰跟车辆合影,粗犷荒凉的环境配上柔情似水的美女,画面充满了别样的美感。那些诡异无人居住的房屋和荒凉神秘的气息,让人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和深刻洗礼。正出神的时候,一列小火车“呜呜”从身边驶过,游客们欢喜鼓舞,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欢笑声点燃了影视基地的热情。同行的阿克塞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晓娥对我说,游客钟情的诸多影视剧场景和博罗转井老县城的残垣断壁融为一体,这种独一无二的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后续,文旅部门将对博罗转井影视基地进行设施包装、产品包装,以“做旧如旧”的风格打造出一个特色文化影视小镇,让影视基地的明天更精彩。
作者简介:陈大贵,笔名北斗,甘肃酒泉人,新闻工作者。散文、诗歌、小说发表于《星火》《西安晚报》《教师报》《酒泉日报》《北方作家》《渭南日报》《嘉峪关日报》《企业家日报》《长江诗歌》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