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荣记》剧照。
“老板,来二两米粉!”这碗桂林米粉,是桂林人从小到大离不了的味道,也是离开家乡在外漂泊的桂林人最想念的味道。12日晚,在桂林大剧院大剧场,白先勇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花桥荣记》让在场观众沉浸在一碗米粉串联起的思乡之情中。
小说《花桥荣记》是白先勇取材于桂林记忆的代表作之一,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发表在台湾《现代文学》杂志的“台北人”系列小说中。话剧《花桥荣记》讲述了台北桂林米粉老字号“花桥荣记”的沉浮和主人公坎坷的命运,延伸出卢先生、李半城、秦癫子几位广西人在台北的故事,展示了在历史变迁中背井离乡的几个低微平凡小人物人生的悲欢离合。通过剧中人物对故乡广西一次次的回忆,用一根米粉串起了海峡两岸隔不断的文化血脉,让人看到身居台湾的广西人的乡愁。
舞台上不仅呈现台北花桥荣记的众生相,还呈现桂林花桥荣记米粉店,特别是青年时期春梦婆(米粉丫头)的生活情态。而春梦婆关于米粉、花桥、漓江、桂花的独白,皆是异乡游子对乡愁最完整的诠释,“我”的思念与爱在无比遥远的桂林。
“那双筷子还在老家筷筒,那碗米粉还在老家碗中,那扇老门还在梦里打开,那个味道还在老家等我重逢……”话剧《花桥荣记》的主题曲《回家》两度响起。看完整场话剧第二次听到这首歌,记者感触更深,特别是听到春梦婆喊出那句“我也想回去啊”,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白先勇先生的《花桥荣记》是我年少时读过的小说,今晚的话剧则让年过半百的我再次体会了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市民陈军华和朋友一起观看了这部话剧。她告诉记者,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如同一首散文诗一般,扣人心弦,直击人心。漓江、花桥、水东门、桂花这些极具桂林地域色彩的景物以及桂林马肉米粉、米粉秘方、米粉作坊、桂戏等桂林文化核心符号,在春梦婆的独白镜头和一幕幕的表演中水乳交融,将浓浓的乡愁和家国情怀娓娓道来。
白先勇先生说过,吃桂林米粉是一份填不饱的乡愁。
乡愁看不见,也摸不着,《花桥荣记》以桂林米粉这一文化符号为载体,展现了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记者谭熙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