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岁尾,承蒙单位工会邀请,有幸参加“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2022迎新徒步苏州河”活动。冬日的苏州河两岸没有了往昔凛冽料峭的寒风,温柔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有种暖暖的感觉。周边的老建筑经过整修旧貌换新颜,给苏州河两岸平添了历史的沧桑感。远处的外白渡桥若隐若现,桥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全钢结构的桥身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成为苏州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这段文字出自茅盾先生的长篇小说《子夜》,小说开篇伊始就选取了最具典型性、也最具画面感的外滩来勾勒上海这座城市的风貌与灵魂,外白渡桥的描述更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上海开埠后,道光二十五年(1845),英租界在苏州河南岸建立;道光二十八年(1848),美租界在苏州河北岸建立。英、美租界之间的人员与物资往来,需要通过苏州河摆渡,极为不便。因此,咸丰四年(1854),英国人威尔斯建立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向工部局申请在苏州河建设桥梁。咸丰六年(1856),木质的威尔斯桥建成,该桥拱宽约137米,为不妨碍船舶的正常航行,中间设有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行人须交过桥费后方能过桥。当时建桥水平和能力较差,威尔斯在建桥过程中又偷工减料,数年后,威尔斯桥就出现倾塌的险情,工部局不得不以4万两白银的价格收购威尔斯桥,并在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该桥,因毗邻外滩公园,故名“公园桥”,该桥由工部局出资重建,不再收取过桥费。
在上海话中,坐船过河称为“摆渡”。公园桥位于苏州河溯流而上的第一个渡口,因此,上海人习惯把这个渡口叫作“外摆渡”或“头摆渡”。由于过桥一律不收费,上海话以“白”字表示不用付钱的意思,“白”字又与“摆”字的发音近似。久而久之,“摆渡”变成了“白渡”,“外白渡桥”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了下来。20世纪初,上海兴建有轨电车,由于木桥无法铺设轨道,于是工部局决定拆除木桥另建钢桥。光绪三十三年(1907),钢制的外白渡桥建成并沿用至今,这是我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整桥长104.24米,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首童谣上海人耳熟能详。或许在上海找不到外婆桥,但一定能找到无数老上海人心中的外婆桥,那就是外白渡桥。外白渡桥如同午后和煦阳光下一杯温暖的香茗,淡雅、舒缓、不痛不痒,却带着丝丝人间的烟火之味,承载着无穷的回忆,像极了上海这座城市。
苏州河一头连接着上海,另一头连接着黄浦江,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上海开埠后,一座座工厂在苏州河两岸建起,第一家啤酒厂、第一家纺织厂……苏州河两岸写满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辉煌。从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市委、市政府对苏州河开展大规模综合治理。经过治理,今天的苏州河水清景秀,百舸争流,危棚简屋早已不见踪影,代之而起的是高楼大厦与绿地公园,苏州河两岸成为上海滩最美的河畔会客厅。
一代又一代的更迭变迁,外白渡桥不仅经历了外观和材质的改变,更是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如今的外白渡桥更像是苏州河上的一道风景,人们或在这里悠闲散步,或在这里拍摄取景,或在这里欣赏外滩景致。褪去昔日的熙熙攘攘,如今的外白渡桥增添了幽静之感。来到这里,倚靠在栏杆上,欣赏苏州河两岸的美景,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