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泸州的名小吃,猪儿粑、白糕、黄粑基本上是老三样必须呈现的东西。直到今天在慈善路的泸州猪儿粑店和白糕店天天都生意爆棚。而泸州黄粑你去水井沟南极子看看,个个打着个人姓氏的黄粑摊位也堆积如山。
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即便如此我都不太喜欢吃,当然并不反感,因为这些年下来,泸州能拿得出手或者说保留下来的名小吃,这老三样算是非常坚挺的存在了。
尽管猪儿粑和白糕有所谓正宗获得官方认证和民间普遍知道的店面,就是所谓的老字号,但是泸州能做这两个小吃的店子绝非此一家。
而不仅仅是老城区,纳溪、合江、泸县,甚至古蔺和叙永,应该都能看到售卖这三个小吃的地方。可想而知它们的普及程度有多高。
关于猪儿粑,当然毋庸置疑是泸州的土特产和名小吃,但是也绝非泸州仅有,本身来说,它属于是中国南方的一道美味可口又充满趣味的传统小吃,主要在贵州遵义、四川泸州、宜宾、自贡、内江,云南昭通的盐津、水富一带比较流行,旧时是稻田新进糯米的时候吃。刚蒸熟的猪儿粑洁白而有光泽,仿佛是煮熟的小猪,故而得名。
而且各地还有小区别,区别可能在于垫猪儿粑的菜叶子,猪儿粑的造型以及它的馅肉配料。
比如叶子,有人说改用正宗的良姜叶,跟包黄粑的一样,但是有的用的就是菜叶子,比如有用软姜叶和莴笋叶的,也有用荷叶的,盐津、水富这些地方会采用柑子叶,你能说人家不正宗吗?
关于馅肉,有用烟熏肉的,有用馅肉的,有用糖的,你能说哪种最正宗呢?
个人觉得,一个地方没有最正宗的说法,倒是可以告诉各位我们这里的特色就是如此。至于起源谁学谁,争个你师我父的没意思,历史的过往,在美食的交流量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负责人的告诉各位,就是今天的川菜只能说是全国各地填川的人士带来了当地的做菜方式,最终融合成适合今天四川人的口味的川菜,格局重要,心态也重要。
而黄粑泸州的特色一是用良姜叶,二是红糖显然比白糖更受欢迎。但是蒸煮的过程也很讲究,吃的方式可蒸煮,也可以烧烤煎炸,当年的充饥干粮便于携带,都是在外行走的人,为了节约吃的口粮,如今却成为小吃,多了一份荣耀。
然而依然值得我们骄傲的是,黄粑和猪儿粑在泸州发扬光大,尽管制作方式各异,但是拿得出手,可以推荐品尝的这两种还是不错的。
当然其他地区同样有黄粑的存在,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当年西南地区交流频繁,好吃是一种人性的体现,不也正是从而佐证了这两样东西经得起大众的检验吗?
最后再说说白糕,之前沽酒客写,有些人就跑来表现一种聪明伶俐的感觉,这是泡粑的嘛,这是鸭儿粑的嘛。
我们这里叫白糕,而且全名叫做“桂花猪油提糖白糕”,此品为四川民间传统小吃,老幼咸宜,部分地区又称白糕为“发饽饽”。
以风味小吃著称的泸州白糕,始产于20年代的“三义园”白糕店,以其美、嫩、香、甜、爽口的特点闻名全川,成为一种老少皆宜的早点佳品,有的还在筵席上作“过中”点心。
白糕之名,久盛不衰。泸州白糕选用上等大米、白糖、桂花糖、猪油为原料,用提糖方法精制而成,故全称桂花猪油提糖白糕。刚出笼的白糕,洁白滋润,香气袭人,诱人食欲,常年顾客络绎不绝。
它的特点,色泽雪白,松泡滋润,质地细嫩,香甜可口。假如你认为泡粑和鸭儿粑跟它类似我不反对,但是你以为一模一样,那真的是露怯了。不过在吃上面不必过多打官司。喜欢就好。
其实三种小吃,都是属于糕点类,个人以为是这样,当主食显然不够,而且因人而异,有人能吃不少,有人尝尝就好。而且今天很多为了追求效率,制作的方式有点简化,我个人不喜欢的原因里面,还是对味道失真的不乐意吧,但是应该还有人坚持这原始的方式,所以真的爱吃的人,要好好的寻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