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城(襄阳得名于樊城,又徙治于邹家湾襄阳邑城之史证从何而来?)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襄阳郡志》记载:汉始置襄阳县,县治江北樊城。因樊城居汉之阳,汉江以南所辖之境又"怀山襄陵",故名襄阳。

诚然,汉始置襄阳县得名于樊城,因汉江以南"号曰隆中"曾经为襄阳辖管,故襄阳"草包论"学者方園之声先生有"樊城隆中"之说,而此说亦折射出襄阳得名的历史渊源。

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封习郁为襄阳侯,封地邹家湾襄阳邑城。诚然,此时邹家湾襄阳城代表当时襄阳的最高行政级别,亦证明襄阳行政县治此前已经从樊城,徙治邹家湾襄阳邑城,故邹家湾襄阳有"襄阳故县"之说。

武汉魏晋南北朝专家叶植教授依据历史记载及考古认定:襄阳侯习郁封地在邹家湾襄阳邑城(文章后面图)

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封地襄阳侯习郁之前,樊城已是归属汉江以北南阳之邓县,故襄阳后人又有"邓县隆中"之说。缘由历史上,"号曰隆中"曾经被樊城行政辖治,后有樊城又复归属邓县辖治。故"邓县隆中"说,亦证明襄阳县治的历史变迁,但时空错置,已是流于非传。

东汉光武帝刘秀封地襄阳侯习郁于邹家湾襄阳邑城,樊城复归于邓县,又复归秦置南阳郡居汉之阳,南郡居汉之阴。故张衡在论述南阳郡南部边界时认定"陪京之南,居汉之阳"为南都(南阳郡)。

自历史记载:刘表单马入襄阳,发生在公元190年,此去襄阳侯习郁封地襄阳邑城不过间隔140年左右,此去张衡论述南阳郡南部边界"陪京之南,居汉之阳"不过间隔50年。

所以,刘表入宜城,与蒯越蔡瑁等谋划夺取襄阳,这个襄阳是在宜城以北不远处之邹家湾襄阳邑城(襄阳故县)。

而历史记载上,北津戍襄阳城于东汉时是怎么回事呢?

北津戌是一个军事码头,扼守襄阳西津、北津之渡口,是守护邹家湾襄阳的北部军事要塞。刘表徙治邹家湾襄阳,北面有北津戌襄阳城垒亦防线、亦船运码头两个职能,南面背靠宜城守护,东面有汉江天险亦船运与北津戌遥相呼应。

那么,"襄阳无西"又是怎么回事呢?

"襄阳无西"当然指的不是邹家湾襄阳,邹家湾襄阳西面即中庐县及诸山——"襄阳无西"指的是北津戌襄阳城。

邹家湾襄阳城,历史上建安二十五年,曾经被曹仁毁掉一次(曹仁毁襄、樊二城),公元310年又遭遇大旱大火烧死3000多人。公元330年,郭敬入侵襄阳,毁城并迁移襄阳居民于江北——邹家湾襄阳至此而毁灭。

故邹家湾襄阳仅有两汉之前的文化土层,现在考古亦证明。

那么北津戌襄阳城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呢?

《襄阳大事记》记载:北津戌襄阳城垒完善于公元377年之"夫人城",行政于公元389年,后侨置雍州,公元500年时为梁都。故考古发掘发现:北津戌襄阳是晋后文化土层,无三国及汉文化土层。

北津戌城垒(军事码头)至晋时,始建襄阳城。北津戌襄阳城特殊的汉江岸边地缘,诚然造就了"襄阳无西"之说。

武汉魏晋南北朝专家叶植教授依据记载和考古认定:北津戌襄阳城西是汉江主河道区域,至泥咀镇一带是汉时之汉江主河道(如后图资料)

所以,缘由诸葛亮"躬耕地"历史地理纠纷,"襄阳论"者们拿"襄阳无西"来论证历史地理归属,是不经推敲的无稽之谈。

"襄阳无西",亦见证襄阳城址的历史变迁。


参考资料来源:《襄阳大事记》和襄阳考古。叶植教授质疑襄阳得名涑水(有曰渭水),亦印证襄阳得名于汉江,得名于樊城之说——这是襄阳置名最具可能的诠释。

以下资料来源襄阳记者对叶植教授的采访:

头条朋友们及襄亲们怎么看?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观台镇(四人赛 瓷器窑口总结)
下一篇:南溪古街(南溪古街与文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