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完成星座部署,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将给人们带来什么?
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亮点 1
攻克星座星间链路技术老三导航,虽然“看不见”在地球另一面的北斗卫星,但用北斗卫星的星间链路同样能与它们取得联系。
亮点 2
设计寿命达到12年,达到国际导航卫星的先进水平,为北斗系统服务的连续、稳定提供了基础保证。
亮点 3
采用铷原子钟,同时还配置性能更高的新研国产氢原子钟,实现北斗导航定位“分秒不差”。
昨天9时4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载着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三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卫星的“收官星”,至此,太空中,北斗三号系统30颗组网卫星全部老三导航就位,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完成,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战略任务圆满收官。后续,卫星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等流程,适时入网提供服务。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MEO卫星(地球中圆轨道卫星)、IGS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GEO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三种卫星组成,包括24颗MEO卫星,3颗IGSO卫星和3颗GEO卫星。其中,GEO卫星安静地驻守距地面36000公里的太空,为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指标提升提供增强服务。GEO卫星也被称为“吉星”。昨天成功发射的卫星是“吉星”家族中的老三,大家称它为“嚞星”。
抓总研制北斗导航卫星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吉星”采用了我国现役规模较大的卫星平台,强大的承载能力让“嚞星”和两位“哥哥”一样,具备无线电导航、无线电测定、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功率增强、站间时间同步和定位六大本领,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导航及增强服务。
“吉星”家族沿袭了北斗系统最鲜明的特色,有源定位和短报文通信,这是中国北斗系统的创举。有源定位,即利用无线电测定技术,通过两颗GEO导航卫星联手,不仅能回答用户“我在哪”,还能告诉关注着用户行踪的相关单位“用户在哪”,因此在搜救、渔业等领域被广泛使用,是保障民生安全的“千里眼”;北斗三号的短报文通信作用巨大,在GEO卫星的助力下,北斗三号系统的信息发送能力从一次120个汉字提升到一次1200个汉字,突发情况时无需字斟句酌。此外,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北斗三号的服务能力较北斗二号拓展了10倍,可应用到通信、电力、金融、测绘交通、渔业、农业、林业等领域,惠及更多人。
记者从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获悉,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优异基础上,择机面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
受疫情影响,卫星试验队此次经历了一次特殊的发射历程。今年4月2日,“嚞星”试验队就出征发射场,近两个半月的发射场经历,是历次发射场任务中连续在场时间最长的一次。
本报记者 张航 通讯员 周寻
应用前景
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将给人们带来什么?
采用北斗航标遥测遥控装置的一艘大型灯船投放在珠江口担杆水道。 新华社记者 田建川摄
在河南省邓州市小杨营镇安众村,加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在无人驾驶状态下播种。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摄
据统计,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3450亿元。随着北斗卫星的全球组网,“北斗”将如何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又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70%以上中国智能手机用上北斗
“高大上”的北斗导航,已经不知不觉“飞入寻常百姓家”。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透露:“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面,已经有70%以上的手机提供了北斗服务。”
自200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以来,历经20年建设发展,北斗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各个领域。
哈啰出行数据算法首席科学家刘行亮告诉记者,目前,全国超过360座城市的哈啰单车已全线适配北斗。每辆哈啰单车的智能锁内均包含北斗定位装置,智能锁接收北斗卫星信号,向哈啰数据中心发送车辆定位信息。
未来,随着北斗全球系统建成,“中国北斗”将进一步造福全球,也将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北斗系统大众服务发展前景广阔。
在电子商务领域,国内多家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货车及配送员,应用北斗车载终端和手环,实现了车、人、货信息的实时调度;在智能穿戴领域,多款支持北斗系统的手表、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以及学生卡、老人卡等特殊人群关爱产品不断涌现,得到广泛应用。
总体产值达3450亿元
基础产品销量突破1亿片
据统计,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450亿元。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在构建以北斗时空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生态链,并正在成为北斗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
经过多年发展,北斗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北斗基础产品已实现自主可控,国产北斗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全面突破,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多款北斗芯片实现规模化应用,工艺水平达到22纳米。
截至2019年底,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等基础产品销量已突破1亿片,国产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分别占国内市场30%和90%的份额。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小到一顶安全帽,大到交通运输、农林牧渔……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交通运输方面,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于重点运输过程监控、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监控等领域。
在农林渔业方面,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监管平台实现农机远程管理与精准作业,服务农机设备超过5万台,精细农业产量提高5%,农机油耗节约10%。
从“梦想在望”变成“梦想在握”,今日之北斗已完成“三步走”的战略。到2035年老三导航,以北斗系统为核心,我国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新华社记者 胡喆 颜之宏
(据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北斗之光
让中国智慧惠及全球
经历些许波折后,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23日上午顺利升空。作为北斗全球系统的“收官之星”,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圆满完成。
自20世纪北斗工程启动以来,中国北斗人秉承“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发展理念,在具备亚太地区区域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成了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网络,力争“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享受北斗提供的满意服务”。
由光耀亚太到覆盖全球,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就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这是面对老三导航发达国家业已成熟的卫星导航技术,北斗人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2年多,18箭,30颗星,北斗高密度发射组网连战连捷,创造了世界卫星导航的“中国速度”。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导航卫星系统,首次实现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差分增强三种服务融为一体,北斗对全球用户提供强大的服务能力。
这是面对世界多极化发展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北斗人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同为导航系统,中国北斗与其他系统必然存在竞争,但绝不是“战争”。相比只有一套系统,多种系统的兼容共存提高了导航可靠性和精确度。中国北斗的加入,更使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使用卫星导航数据多了一种选择,进一步促进了世界互联互通。
风云激荡的世界,发展鸿沟难弥,经济危机频现,人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多。然而,人类追求和平、创造幸福的梦想不会改变,各国携手共谋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支持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开放的北斗,亦将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与世界携手共赢。
目前,北斗已向上百个国家提供服务,用户数量达到“亿级以上”水平。更稳定、更精确、更开放的中国北斗,将为企盼共同发展、企盼科技改善生活的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体验,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
几千年前,中国的罗盘传播到世界,为人类的足迹开辟了更加广袤的空间,旅行者携带着它,勇敢地驶向远方。
今天,中国的北斗让世界再次看到,以智慧和汗水浇灌,持共赢共享的胸怀,一个和平美好的地球充满希望。
让中国分享惠及全球,让中国智慧拥抱世界。中国北斗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老三导航征程上,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新华社记者 李国利 张汨汨
(新华社西昌6月23日电)
相关新闻
全国超660万辆
营运车辆用北斗
本报讯(记者 孙宏阳)北斗系统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情况如何?在交通运输部昨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介绍,交通运输部逐步推动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全面、深入应用,印发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交通运输行业应用专项规划》,对行业北斗系统应用作出中长期部署,并把北斗系统应用扩展到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综合交通运输领域。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66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5.1万辆邮政快递运输车辆、1356艘部系统公务船舶、8600座水上助导航设施、109座沿海地基增强站、300架通用航空器应用了北斗系统。在首架运输航空器上也安装使用了北斗系统,实现零的突破。
外媒关注
“北斗三号系统运行
是一个大事件”
中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23日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多家海外媒体对此高度关注。
美联社当天发表文章说,中国成功发射最后这颗组网卫星,“标志着中国在航天大国的发展道路上更进了一步”。北斗系统可提供覆盖全球的授时和导航服务,成为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导航系统以外的又一选择。
“我认为北斗三号系统的运行是一个大事件,”法新社援引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的话说,这“使中国拥有独立于美国和欧洲的系统”。
路透社日前在有关中国北斗系统的报道中援引澳大利亚航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特的话说,与此前的类似系统相比,北斗系统在一些方面有优点,比如一些信号的精度更高、星座维护更加容易等。 新华社记者
(据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人物
01指挥员尹相原:
“感谢北斗!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本报记者 张航
通讯员 安普忠 王玉磊 毛星翔
尹相原在工作岗位上。焦黄鑫摄
“5、4、3、2、1,点火!”昨天上午,尹相原下达口令,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托举着北斗三号“收官之星”向预定轨道前进,向全球组网冲锋。“能够担任此次发射任务的01指挥员,为北斗全球组网交上一份完美答卷,是我一生的荣耀!”发射成功,尹相原十分激动。此次发射,是尹相原第39次参与执行北斗发射任务,也是他第4次担任北斗发射任务01指挥员。
2007年4月,我国第1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就在这一年,刚刚毕业的尹相原怀着“北斗”梦想,一头扎进位于大凉山峡谷中的发射场。他首先选择了最苦最累的火箭动力系统岗位,每天在百米高的塔架上爬上爬下,几十斤的加注管道扛起来就走……这个勤奋好学的“书生”迅速成长。
2009年4月15日,尹相原第一次与北斗相遇,参与完成第2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自此与北斗结下不解之缘。“当时很兴奋,也很激动,我感觉自己真正踏上了星辰大海的征途!”尹相原说。
2013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举办了一场“谁是下一个01指挥员”岗位技能比赛,尹相原勇夺桂冠,脱颖而出。之后5年间,他又在诸多新岗位上学习各系统知识,并在一次次高密度发射任务中锻炼提升协调指挥能力。
2018年10月31日,第41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前一天下午,西昌突发5.1级地震,发射场区震感明显。此时,任务准备已进入紧张的加注环节。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当时在动力系统任务总体岗位的尹相原,立即通过指显终端查看加注进程,确认数据无异常后迅速向上级报告,组织人员检查加注管道和洞库的关键节点,直到确认一切正常这才长舒一口气。
“这是01指挥员必备的素质!”面对突发事件,尹相原沉着应对,赢得大家点赞。随后,他开始了01指挥员跟岗学习。火箭转场、星箭联合操作、射前测试工作……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细节,他都铭记在心,并从多位师傅身上学到宝贵经验。
尹相原对01指挥员有着自己的理解:“我将‘01’拆成‘0’和‘1’,‘0’寓意归零,航天发射,质量就是生命,任何时候都必须做到严慎细实,不留任何隐患;‘1’寓意统一,航天事业‘万人一杆枪’,必须协调统一、万众一心,这是成功的首要秘诀。”
2019年5月17日23时48分,尹相原终于实现了梦想,第一次担任01指挥员,成功指挥,将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至今,他已先后5次担任01指挥员。
“我们托举起了北斗,北斗成就了我们!”尹相原感慨地说:“感谢北斗!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原标题:“收官星”发射成功 30颗组网卫星就位
北斗三号提前半年完成星座部署)
来源 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