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中央财政300万资金扶持 诞生汪山土库的南昌汪山古村探索守住美丽乡愁
汪山老支还保留着古朴原始的老村风貌
中国江西网讯 记者沈冠楠报道:近日,一则“新建区大塘坪乡汪山村列入2018年中央财政扶持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的消息让汪山村这一古老村落出现在南昌人的视野中。
汪山村,或许这个名字大家并不熟悉,但提起汪山土库,很多人会恍然大悟,原来是那个有“民间故宫”美誉的程氏家族豪宅啊。没错,汪山土库正是诞生于汪山村这片鄱湖之滨。明正德年间,程氏家族玉琭公迁居汪山,其后人勤耕苦读,终于在孙辈功成名就,创造“一门三督抚”佳话。而汪山村,这个最初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也随着程氏家族的崛起,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纷呈的一笔。
访古:老村见证程氏家族400年“耕读传家”历史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汪山村坐落于新建区大塘坪乡境内,东靠揭铁公路,南临大塘“坪”内万亩良田,西面为梅岭山脉北端,北靠修河支流蚂蚁河,辖区面积为4.73平方公里。村庄老支不远处,便是颇负盛名的汪山土库。
古村名“汪山”,但在此处居住的人家却多姓“程”,其中有何渊源?原来,这一带自古就叫“汪山”,或许曾居住过几户姓汪的人家,但这段历史已难以考据。现存史料显示,汪山村的兴起,可追溯到明朝年间程氏家族的迁入。
据史料记载,汪山村程氏始迁祖玉琭公(1486—1546)自明代肇基以来,世代繁衍昌盛,为鄱阳湖地区大族。后辈承先人之志,“弱冠苦志诵读”,耕读遂成家风。至嘉庆年间,子辈中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三人相继中举,又分别中进士。此后,兄弟三人官运亨通,于清道光朝分别官至湖广总督、江苏巡抚、安徽巡抚,呈现“一门三督抚”的盛况。在三兄弟的影响下,程氏家族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历经七八代长盛不衰。 道光元年(1821),程矞采三兄弟经上奏道光帝允准后,在家乡汪山冈大兴土木,花巨资历时半个世纪建造一栋豪宅——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
文采风流,上百名文彦俊士从这里走出
在汪山村,汪山土库当之无愧是这里绽放最绚烂的一朵奇葩。
占地108亩,大小房间1443间,天井572个,整座住宅建筑由25栋抬梁穿斗式结构的青砖大瓦房组成,外墙相连,成一整体……记者了解到,汪山土库结合了江南园林建筑、徽派建筑与清朝宫廷建筑,是座典型的江南民居与皇家建筑相结合的清代建筑,素有“民间故宫”之称。
除了独特的建设风貌,汪山土库亦代表了程氏家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寄托,在土库内,设有稻花香馆、望庐楼,这些都是当时的程家子孙读书的地方,而且,程氏家族的“义学”也在此设立,除汪山地区程氏后人外,他村他姓有读书志向与才干的孩子,也可免费入学。
“一窗灯火青云路;万卷诗书赤子心”“学子读书应上庙堂酬壮志;男儿济世何堪泉石寄闲身”……汪山土库内随处可见到这些勉励学子读书报国的对联,也正如对联词句中所提倡的,汪山土库的学子们发奋读书,自清嘉庆末年至民国的100年间,培养出进士4名,举人11名,大小社会名流100余名,可谓“代代有文彦俊士、社会名流”。
探今:土库成景区,老村香火犹在
5月28日,记者从红谷滩出发,乘车近2个小时来到位于大塘坪乡长胜村辖区的汪山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现代房屋和喧嚣市井边上,汪山土库的青砖黛瓦显得格外脱俗。
游客在参观汪山土库
历经百年风霜,曾居住在此的程家人早已散落在五湖四海,而古建筑本身由于近二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损毁严重。为保护这一建筑奇观、抢救民间文化遗产,自2003年以来,市县两级政府开始重视汪山村的古建筑保护工作,投巨资对其进行抢救性修复,整个土库主体建筑修复竣工后,面积达28000余平方米,是山西乔家大院的四倍。同时,政府引进经营企业,对汪山土库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将其开发成旅游项目和景点,供游客参观。
2004年,汪山土库因深厚的建筑文化和家族文化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山老支则坐落于土库的不远处,与村庄街头喧嚣和土库的内敛华美不同,这里仍保留着古朴原始的居民区风貌,鲜有游客问津。石板路上老屋鳞次栉比,青砖黛瓦马头墙,有的窗棂上还留有古朴雕花,村庄里鸡鸣犬吠,始建于明朝的水塘碧波荡漾。此时已到中午,古村中人并不多,不少屋子大门紧闭,不闻人语,仅有几名老人坐在家门口做活计。
汪山老支祖堂
在老屋最中心,建成400多年的汪山程氏祖堂坐落于此,堂里供奉着家族祖先,鼎上残留着数支供香。村民告诉记者,每逢年“初六”、“三节”,散居在国内外的不少程氏后裔都会聚集到祖堂拜祭先祖。
列入中国传统村落,300万资金或用于改善村落环境
2016年,大塘坪乡汪山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古村落的专家认为,传统村落的意义远不止于旅游,还应发挥其社会、文化、科学艺术和情感等综合价值。让这些“DNA博物馆”留住历史,植根于人,与代代居民共守乡愁。
汪山老支
事实上,与其他古村落相仿,“空巢化”,也成了汪山村保护传统村落避不开的“纠结”。
记者从长胜村委会了解到,汪山老村现常住人口约有200余人,其多为老人和儿童,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古村的基础设施无法跟上现代人的需求,通风、阳光、排污、修缮等问题日渐凸显,很多村民离开老支,举家搬到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
村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些年为申报传统村落,长胜村、汪山土库、大塘坪乡各准备了一份资料报送,但目前村里的资料并没有保存下来。
近日,汪山村被列入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全国传统文化名村,300万财政资金补助将用于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和改善历史遗存及人居环境。汪山村村委会程书记告诉记者,目前村里面正在做规划,初步打算将老支的居住环境进行改善。
专家建议:
留住乡愁,即要改善环境也要保留传统风貌
长期从事汪山土库文史研究的原新建区教育局局长潘后军告诉记者,除汪山土库外,汪山村还有六十多栋老民宅,有老祖堂、门前水塘、月牙塘、明朝古井等文物古迹;大塘清明酒、大塘东坡肉等特色饮食;以及保存较为完整的民俗风情如:上基谱、走谱饼、破摹等特殊风俗;春节、元宵、清明、中秋、冬至等节日风俗;婚姻风俗、丧葬风俗和各种风俗禁忌以及花样繁多的各种彩语如:男婚彩语、女嫁彩语、结婚花烛酒席,母舅开鉴彩语、丧葬彩语、玩龙灯彩语、做屋上梁彩语等。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传统文化名村。
潘后军称,汪山村的传统村落保护,首先要继续保护好汪山土库这一文化景观,不仅局限于固态的修葺和展览,更要发掘古建筑中蕴含的文化资源,立足于程氏家族优良家教、家规、家训及其家风的宣传推广,展示程氏家族的“家”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建设成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教育基地,建成南昌市民休闲客厅,影视基地。 原住民是古村落传统生活方式、耕作方式、民俗风情的载体,传统村落应该承载起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潘后军称,近年来,随着家乡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扩大,村民返迁的情势较好,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进一步做好老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入了解村落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统一规划,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尽量保持原始的传统风貌,让传统村落留住乡愁,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