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抗战期间,成都在挖掘防空洞时,却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帝王陵
在成都市金牛区的永陵路,有一座知名的帝王陵墓,它就是永陵,为五代前蜀高祖王建的陵墓。永陵是研究我国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陵墓制度的珍贵实物。
1942年,成都频频遭受日机轰炸,当局为疏散人口,在该地带挖防空洞,这一挖,挖出了一个令国内外考古界人士震惊的大发现。原来,这座看似有点怪异的平原小土丘,便是五代时期前蜀开国帝王王建的陵墓。对照史籍记载,庙号“永陵”。
王建(847~918),河南舞阳县人,虽出身寒微,目不识丁,但作战勇猛,被唐昭宗封为蜀王。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称帝,史称前蜀,死后葬于三洞桥。
在王建治理下的前蜀,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成都成为国内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比之中原的唐末战乱、五代纷争,四川无疑是支撑华夏社稷的大后方。而王建“保平安于危难之际,治繁荣于乱世之秋”,也被后世称为“平安王”。
陵墓为直径80余米、高约15米的圆形封土,墓内由14道双重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中室放置王建棺椁,后室御床坐立王建真容石刻像,为国内帝陵唯一皇帝雕像,稀世珍宝。
永陵乐伎是目前全国发掘的唯一完整的唐代宫廷乐伎队,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极为珍贵的资料,也是当时社会开放和文化艺术繁荣的有力见证。
当时,永陵的修筑时间不是很充分,从王建病逝到下葬,相隔仅半年之久这点可以看出。但蜀地人力、财力雄厚,这座地宫的建设仍是相当豪华。尽管历史上墓穴曾被盗,但当代出土的文物尚有千件之多,是考证唐末、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陵墓制度的珍贵实物。
1961年,永陵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元旦,永陵正式对外开放。
1999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将永陵外街道抚琴东路更名为永陵路。2009年,成都市政府打造永陵公园,市民和游客在怀古之余,也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