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广西合浦农妇上山挖到一个玻璃杯,还发现了汉墓群
说到我们日常用的杯子,有人喜欢用塑料的,有人喜欢用陶瓷的,也有人喜欢用不锈钢的,还有人喜欢用玻璃的,不管用什么杯子,总有一个杯子,是你喜欢的,甚至陪伴了很多年,搬家也舍不得扔掉的。
不同材料制作出来的杯子,哪一种更受欢迎呢?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是既环保又美观的杯子更受欢迎,而我们也知道,陶瓷的杯子相对更美观,但玻璃杯子则更加环保。
玻璃制品在今天看来,已经不稀奇了,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房间的窗、汽车后视镜,都有玻璃的影子,可以说玻璃和我们的生活很接近。
但在古代的时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玻璃一直是上层社会的奢品,普通人很少能拥有。其实,玻璃制品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当时的制作工艺相当成熟,广西合浦的“弦纹玻璃杯”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西汉弦纹玻璃杯
“西汉弦纹玻璃杯”是如何被发现的?
1987年3月的一个上午,广西合浦一农妇上山挖山药,正挖着挖着,锄头突然“哐”的一声,把她吓了一跳,她低头一看,好像是一块石头,但又不像石头,真是奇怪,这山又不是石头山,怎么会有“石头”呢?
农妇看着地上露出的一小块“石头”,颜色也不对劲,像是有一点蓝,泥土的颜色不会是这样的,她非常好奇,想要挖出这块“石头”,看看它的真面目。
农妇小心翼翼地挖开旁边的土,真的非常小心,生怕把这块漂亮的“石头”挖坏了,等这块“石头”露出多一些“身子”之后,农妇就徒手把它从土里慢慢地抽出来,农妇拍掉附在上面的泥土,“石头”的真面目呈现在眼前,这才发现这根本不是石头,而是一个像碗那么大的杯子。
农妇拿着这个杯子,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翻来转去,这杯子真是太漂亮了,蓝得不深不浅,放在太阳光下面照,晶莹剔透的,上面的纹路也相当漂亮,会不会是文物呢?先不管那么多了,反正是挖到的,拿回家洗干净,用它来装雪花膏吧。
西汉弦纹玻璃杯
就这么想着,农妇收拾好东西,拿着这个挖到的杯子回家去了。到了家以后,她打了点井水,把杯子清洗干净,然后把水分擦干,洗干净的杯子,放在桌子上,农妇又欣赏了一遍,真是漂亮啊!这蓝色中又带一丝透明,杯子内壁十分光滑,外壁还有一些纹路,呈一道弧形,越看越漂亮。农妇小心翼翼地把它包好,然后放到房间的柜子里。
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农妇跟丈夫说了白天的事,山药没挖到,挖到了一个蓝色的杯子,长得很不一般,丈夫说“取来给我看看”,农妇就去取来了。丈夫拿着杯子也是左看右看,转上转下地看,也觉得这个杯子很特别,拿在煤油灯下照,半透明的蓝色非常好看。
丈夫随口一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杯子,你看我们现在用的都是塑料制的口盅,喝水刷牙都用口盅,这个杯子看起来好像有些年头了,会不会是文物啊?”
农妇一听,说“不知道啊,我觉得它漂亮就给拿回来了,不知道它是什么文物不文物的。”丈夫说“明天我拿去问一问吧,我二姑她侄子正好在文物所上班。”看农妇有点不情愿,丈夫继续说道“鉴定一下放心一点,要真是文物,放在家里是不行的,要被处罚的,你懂不?”
西汉弦纹玻璃杯
农妇说“那行吧,明天我和你一起去。”次日,农妇和丈夫拿着杯子来到文物所,找到二姑的侄子,这侄子小名叫朱三,丈夫见到了朱三,说“表弟,我带来了一件东西,你给看看它是不是文物。”朱三问道“什么东西啊?拿来给我瞧瞧。”丈夫使了个眼色,农妇就把杯子拿了出来,朱三看着摆在眼前的杯子,也感到十分惊奇,问他们杯子哪来的?
农妇也挺老实,就把自己挖到杯子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出来了。朱三把杯子仔细地端说了一番,说“这个杯子是文物的可能性很大,需要上级派专家来,再次鉴定一下,这样吧,你们先回家等结果吧,等鉴定完了,我再通知你们。”
农妇和丈夫听了,只好先回家了。三天过后,朱三带着几个人来到农妇家,丈夫自是知道,那个杯子的鉴定结果应该是出来了,但是怎么来那么多人啊?朱三说他们都是专家,丈夫一听,真是稀客呀。
丈夫招呼朱三他们几个坐下之后,又吩咐农妇去倒杯水过来,水端过来之后,朱三客气地点头,喝了几口之后开口说道“今天我带专家过来,让他给你们说说那个杯子的事。”
西汉弦纹玻璃杯
其中一位专家开口了“那个杯子不是普通的杯子,它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是西汉时期的文物,这个文物非常珍贵,非常感谢你们的发现和捐赠。”
农妇懵了,这啥时候说要捐了?农妇正想说啥,丈夫拦住了,说“是的是的,文物捐了出去,我们非常荣幸。”朱三这时站了起来,拿出一面锦旗、一本证书和100块钱,交到农妇和丈夫手中,农妇她也不识字,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丈夫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认得几个字,朱三接过锦旗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真没想到受到这么大的表扬。”
农妇看到100块钱,又听到丈夫说表扬啥的,顿时也“烟消云散”了。这时,一位专家又问农妇”您能带我们去看一下那个地方吗?就是你挖到杯子的地方,我们想确定,那里是不是还有别的文物,因为这个文物很有可能是陪葬品。”说完,农妇就带他们几个到了山上,专家们经过观察地形,和周边的土质环境等,他们觉得地下可能还有文物。
接下来的几天,专家小组安排了挖掘工作,挖掘的面积也是越挖越大,从一开始预料的约10米宽,到后来挖了半片山,果然如专家所料,地下是一个汉代的古墓群,约有数百座,考古学家日夜奋战地进行考古性挖掘,出土了多件文物,进行下一步抢救和鉴定工作。
出土的文物中,有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玉石器、玻璃器和珠饰等,还有不少玻璃器类,考古学家非常兴奋,这是一个大发现,为他们的考古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考证。
西汉弦纹玻璃杯
“西汉弦纹玻璃杯”的制作工艺
专家们给那个古墓群命名为“文昌塔70号汉墓”,在出土的多件文物中,最特别的还是那个杯子,经过测量,杯子高度为5.5厘米、口径为7.3厘米、底径为4厘米,经压模成型后,精细抛光,呈半透明的浅蓝色,保存得十分完好。经过专家们鉴定和讨论,给玻璃杯命了个名,叫做“西汉弦纹玻璃杯”。
玻璃杯是经过蓝料烧制而成的,什么叫蓝料呢?蓝料不仅是一种色泽,更是一种色系,存在于绿松石中,韵味独特。
西汉弦纹玻璃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腹部呈弧状,装饰有三道弦纹,什么叫弦纹?为什么是三道而不是五道呢?弦纹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纹饰,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他复杂花纹的衬托。
弦纹是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线条细而长,水平展开后环绕于器物周围,弦纹的出现与原始制陶中轮制方法的产生有关,旋刻出来的弦纹又称旋纹。
西汉弦纹玻璃杯
由于使用工具及处理方法的不同,有凹凸、粗细、尖方、圆弧等不同形状,也有单线弦纹与复线弦纹之分。除此之外,还有用彩绘、堆贴等方法形成的弦纹。
弦纹广泛应用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以前我们从书本上,了解到新石器时代的周期,大约为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4000多年之间。
到了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256年,距今2300年至3600年),弦纹在陶瓷器上的装饰作用仍然占据较高的地位。到了春秋时期之后,灰陶器上就以宽旋纹作为主要纹饰了,弦纹的运用,一直延续到汉魏以后,北朝时期的青瓷瓶、壶、罐类器物上,也以长凸弦纹为主要装饰,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
西汉弦纹玻璃杯
弦纹玻璃杯反映了汉代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
西汉弦纹玻璃杯的发掘,证明了我们的先人,具有良好的制作工艺,也让我们得知,玻璃出现的历史之久。中国古文献对古玻璃的称谓,听起来十分高雅,有“缪琳琅”“颇黎”“药玉”“瓘玉”“璧流离”等。
其实,玻璃制品出现很久远,大致是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自制的铅钡玻璃制品曾经流行一时。玻璃器在中国,不如玉器、陶瓷等影响大,所以一直未发展成主流,但在国外却是主流,是上层社会的奢之品。
但玻璃制品,也同陶瓷玉器一样,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注定它能和陶瓷玉器一样,走得久远,中国的玻璃制品,在世界玻璃史上同样备受瞩目。
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
为了致力于各国往来,在汉武帝的努力下,先后开辟了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其中一条就是徐闻、合浦航线,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海船经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航行的真实写照。自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往南海,通向印度和斯里兰卡,以斯里兰卡为中转点。
中国在中转点可购得珍珠、琉璃、奇石异物等。而玻璃制品也可以在中转点,作为一种中外交流的物质载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于当时的中国商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对于国外商人来说,能交换或者购得这种“奇珍异宝”,也是非常难得的。
再来说回西汉弦纹玻璃杯,为了确定西汉弦纹玻璃杯的成分,考古学家对出土的其它不完好的物件,取样进行了化验,化验结果表明,这些玻璃器的成分,属于铅钡玻璃和钾玻璃,和西方的钠钙玻璃是有区别的,它的生产技术,是通过海上交通从西方传入我国的。
西汉弦纹玻璃杯成分
专家们还对这些玻璃制品,进行抽样化学分析,发现有7种不同的玻璃化学成分体系,既有来自海外的钠钙玻璃,也有本地自制的铅钡玻璃,尤其是众多的钾硅酸盐玻璃,被认为是继中国自制的铅钡玻璃系统之后,又一种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早期古玻璃。
对于广西合浦文昌塔70号墓的重大发现,化验出来的多项结果,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一次的考古发现,也印证了历史,还原了汉代合浦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朝对外贸易繁荣兴盛的局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虽然汉朝至今已逾越千年,曾经的徐闻港、合浦古港虽已淹没,但透过这件西汉弦纹玻璃杯,仍能呈现出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忙轨迹,让我们幻想到那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揭示了那段神秘而辉煌的历史篇章。我们真的非常荣幸,能看到这么精美的艺术品。
西汉弦纹玻璃杯,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