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拙政园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有一座“宜两亭”。亭为六角形,攒尖顶,六面置窗。
当时建“宜两亭”时,园子分属两家。墙东面即今天的拙政园中花园属八旗奉直会馆所有,西花园则由晚清儒商张履谦买下,易名为“补园”。
所谓“宜两”,其实就是说,张家在墙西的假山上造一个亭子,既可俯瞰西园幽静狭长的景致,又可饱览中园开阔的水光山色。而中园主人亦可远眺高耸的亭阁,借亭入园,所谓一亭宜两家。
但其实在最早先时,这个亭子原本应该是一座楼房,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当时张家买下补园后,对园中建筑和布局进行了重新的修筑与增补,包括很多人要去打卡拍照的扇状小轩“与谁同坐轩”。
当时主人就发现,东南边围墙处有座假山,非常适合在此造一座楼房。那围墙对面的中花园主人听说就着急了,当即表示反对。因为西花园的楼房一旦造了,人在楼上就可以居高临下,那我园子里的景色和动静就全被你收于眼下了,还何来隐私,这在当时的中园主人看来,显然是一种“侵权”。
那西园主人却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在自己园子内造高楼,与你何干?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在朋友的调解下,才互相作了让步:西园主人放弃造楼房而改为造一座亭子,当然亭子的高度要比楼房低,人在亭中仍然可以坐观中园和西园的景致。而对中园主人来说,墙外的亭子,也可远眺作为“借景”,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是后来慢慢相传而形成的故事,且权当一段佳话来看。
而“宜两”二字,其实出自更早的典故。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杨柳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当时白居易就写下:“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果真是一树宜两家,添景更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