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简介: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和浑善达克沙地的最前沿。自1962年2月建场以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褒扬塞罕坝林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3℃,最低气温-436亿元,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辐射带动近4万人受益,其中,贫人口24亿元,3500多户贫困户4500多贫困人口受益,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
塞罕坝机械林场在进行整地造林。李建摄
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塞罕坝机械林场通过自筹和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打造了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亮兵台、滦河源头等高品位生态旅游文化景区,并成功控股整合围场域内旅游景区,实行一票通游,进一步拓展旅游景区范围,带动了哈里哈、姜家店、御道口等周边乡镇生态旅游发展,推动了围场文旅产业发展平台和“万家客栈”乡村旅游发展平台的建设,带动了周边百姓的“农家游”“乡村游”、手工艺品、采摘业、土特产品加工、养殖业等绿色产业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带动1200余户贫困户1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公园内120余家旅游服务经营场所,不仅增加了当地政府的税收,每年还为周边百姓提供了1万余个就业岗位。
林业生产技术支持,助推周边区域生态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不仅为周边区域免费提供技林业术支持,还辐射到河北丰宁、隆化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赤峰市等地,推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在林场的技术引领下,周边百姓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经济林达到194万亩,带动15万元。同时,拉动了当地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年产值达2亿多元。
游人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漫步,享受美好时光。林树国摄
开展持续帮扶,助推周边区域群众脱贫致富。多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先后在张家口崇礼、滦平及围场等地,通过修建希望小学、发展集体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开展扶贫工作,累计投入资金450多万元,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经济发展。
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定点包扶对象全部脱贫出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始终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扶贫政策记在心上、把扶贫工作抓在手上、让脱贫成效洋溢在群众的脸上。自2016年以来,林场成立驻村工作组,建立扶贫数据信息平台。实行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机制,通过土地流转、积极跑办促成精品民宿和养殖小区的建设、购买基础母牛等形式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同时,还支持发展山野珍品经济,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借助合作社及经济平台实现山野资源产、供、销有效对接,日均每人收入200元左右,带动贫困人口增收2000余元。另外,林场还投入20万元改善了帮扶村的村部办公条件;投入17万元开展教育扶贫;投入40万元完善了村庄道路、文化广场、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帮扶村的210户贫困户609人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近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