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上午,漯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隆重开幕。市长秦保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 存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
● 2021年生产总值增长95px;">●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成为全国唯一五次获得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的省辖市。
● 大力实施“六个打通”,食品产业生态实现系统性重塑、内涵式提升,“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典型经验全国推广。
● 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23万亩,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126万亩,粮食安全责任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
● 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5px;">●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4%、445px;">● 营商环境持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万人市场主体密度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位。
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 新建改造桥梁15座、城市道路225公里,打通断头路41条、48公里,改造提升背街小巷1721条、老旧小区1201个。
● 中心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875万平方米,雨污分流管网覆盖率达78%。
● 生态环境跃升至全省第一方阵。
● 财政民生支出保持在70%以上。
● 办成省定市定民生实事50件、166项。
,建市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6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px;">●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 城镇71万人住进“舒心房”。
● 信访、安全生产工作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六、政府效能不断提高
●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执行力建设持续强化。
● 高质量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798件、政协提案2481件。
一、扩内需畅循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加快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叫响“食全食美·漯在其中”,推出一批“漯河名吃”“漯河味道”品牌,常态化开展消费券发放等各类促消费活动,加快沙澧河文化风光带提升改造,实施“美食工业游”。
● 做强做优现代物流:优化商贸物流设施网络,推动更多物流企业在漯设立区域结算中心或法人企业,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通过高位嫁接形成“新制造”,持续巩固食品产业领先优势,建设全省重要的预制菜研发生产基地。
● 前瞻谋划孵化未来产业:建设中原未来食品研究院,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 加快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实施重点企业“倍增提速工程”、亿元级企业培育、新技术改造、专精特新培育行动,锻造形成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 全力锻造创新“发动机”:高质量建设、高效能运营中原食品实验室,加快形成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全年开展重大课题研究100个以上,全年招引创新型龙头企业10家以上,高标准建设河南食品科创园。
● 着力打造创新“新标杆”:实施肉制品、调味面制品等十大标准化重点项目,开展“设计+”系列示范项目建设,推动“三个五百亿”项目全部按照创新型园区标准建设。
四、抢机遇快融入,在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上占据更加主动地位
● 做实郑漯食品产业带:以双汇、卫龙、正大、南街村等头部企业为主体,高水平谋划建设现代食品产业园,形成郑漯食品产业带的龙头。
● 推动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漯周段航道升级改造、漯河港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周漯平高速、平漯周高铁、国道新107漯河段工程建设,建成许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临尉高速公路。
●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国有资本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食品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完成市农商行组建。
●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用好五级解决问题机制,动态清零企业问题,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
●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改造提升农贸市场、社区、住宅小区、背街小巷。
● 持续擦亮“水”“绿”生态底色:谋划实施水韵沙澧综合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四水同治”,新建改造公园、广场、街头游园绿地13个以上,休闲健身乐道300公里以上。
七、固根基补短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持续走在前列
●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坚持“链园一体”“农食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积极推广“麦椒豆套种、全产业链发展”稳粮建链增收模式。
八、惠民生增福祉,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共享发展成果
● 办好高水平教育和医疗:持续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质量提升工程,推动漯河食品职业学院通过升本验收,打造一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 加快健康漯河建设: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构建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
● 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房住不炒”,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推进租购并举,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深化“三零”平安创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