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亚历山大城:科研成果众多,为什么没能可持续发展?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庞大的马其顿帝国走向分裂,与亚历山大私交甚好并崇拜亚里士多德的托勒密将军当上了埃及的国王。
亚历山大雕像
这个托勒密有过人的经历和卓越的学识,并致力于研究和传播知识。为此他在亚历山大城做了三件名垂青史的事:一是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基金,此为世界历史上首次;二是建立了一个科研基地,也就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博物馆;三是建立了一个图书交易传播中心,也就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后来,其被誉为“地中海文明的太阳。”
亚历山大图书馆
有这三个因素的加持,亚历山大城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科研活动中心。在托勒密一世到二世的数十年间,亚历山大城众星云集、成果颇丰:欧几里德在这里写就了数学巨著《几何原本》;埃腊托斯特纳在此巧妙地计算出了地球的直径;阿波罗纽斯写成的《圆锥曲线论》影响至今;希帕卡斯绘制出世界上首张星象图;希罗设计出首台蒸汽机;……。
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实际的作用,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仅仅被记录在了手稿上,成为了故纸堆,终年不见天日——直到1500年后的文艺复兴,实在可惜!
为什么呢?《世界简史》给出了如下原因:
01科学家们自恃清高,看不起工匠,和工匠们无交流。于是,科学家对蒸汽机有设计,却造不出能安装的实物;工匠们会制作各种漂亮色彩的饰物和瓶灌,却没有产生化学科学;科学家们一味地研究事物的本质,但是不擅长实际操作,所以也没有发明出显微镜。
02当时没有大量价格低廉的纸,用的是羊皮或用纸莎草一片片拼成的“纸”,于是,图书价格昂贵,普通人根本就没有机会读书,影响了知识的传播。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中国用的纸 主要是“ 竹简”,公元1世纪的蔡伦才发明出比较实用的造纸术,直到公元九世纪才传到西方。
第一个原因的实质是科研没有转化为生产成果,没有产生实际效益,也就没有刺激科研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可以推动科学研究的力量逐渐消失了,科研成了冷门,只有偶尔的好奇心在起点作用。——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必须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大学教授要走出象牙塔,注重调查研究和生产实际。
第二个原因说明,科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形成闭合的供应链,才能够相互促进——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不能光重视大学的教育,还要注意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