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卫镇历史脉络之初探
胶南塔2023-06-06 18:42:25亲子游
探索观海卫镇的历史渊源与脉络,首先需要对境内一些建置和地名,包括它们在历史上的称谓,文中在使用时,加以简要的说明。观海卫镇,指的是:2001年9月24日,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慈溪镇级行政区划调整,其中:撤销观城、师桥、鸣鹤3镇,合并为观海卫镇。2006年,划古窑浦村归掌起镇,遂成现境。建卫与筑城的提出或设立,应与方国珍有关。清全祖望在《句余土音》中说:“方国珍倡乱以亡元,其于明乍降乍贰而独得受千步廊之赏邀兴王保护,何邪?予详考之,则国珍遣其子亚关入朝,时具言沿海险要,当筑城以备患。浙东既平,遂遣汤信公如其言而行。是则有功于明,亦有功于吾乡者也,故表而出之。”另外,也与刘伯温有关。《光绪镇海县志?卷十一?兵制》“洪武元年,以太史令刘基奏立军卫法,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八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百户所,通以指挥使等官领之。第千户所设备倭船十只,第一百户所船一只。每卫五所,船五十只,每船旗军一百名,春夏出哨,秋冬回守(续文献通考)。”依军卫法而设立的观海卫,据嘉靖《浙江通志》所载,明洪武三年建杭州卫都指挥使司。八年,改浙江都指挥使司,领卫一十有六,曰杭州前卫、曰杭州右卫、曰绍兴、曰宁波、曰台州、曰温州、曰海宁、曰昌国、曰松门、曰临海、曰金乡、曰海门、曰定海、曰磐石、曰观海,是建卫又当在八年间(1375)也。光绪《镇海县志》:明设卫所在宁波者四:宁波、定海、观海、昌国。第一指挥辖五千户,每所一千户,辖十百户。观海卫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时候,有“卫”,但是尚无城池。一般的卫、所,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军事地理概念,指军事戍防地和防卫责任区;二是军事组织概念,指戍防的军队。其时,观海卫已设有军器局,卫治东北,洪武十六年(1383)建,督军习学匠艺。另有皮河,军器局之西。洪武十八年所凿,洗皮以造军器,故名。光绪《慈溪县志》卷十五第二十六页:“观海卫城隍庙,县西北六十里(卫城西南隅),明洪武三年六月建。”洪武三年,观海卫已有城隍庙,当时可能有小城或城河,否则不可能建城隍庙,是书此以待考。明洪武八年,观海卫设卫后,于洪武十九年至二十年(1386~1387),信国公汤和采用黄山优质石料(采料后引成石孔潭),筑观海卫城于本县三十都定水寺涂田。
城周围四里三十步,高二丈四尺,阔三丈。初制止东、南二门。永乐十六年,都指挥谷祥增阔四门;门之外罗以月城,置吊桥各一;城之上,敌楼二十八,巡警铺三十六,雉堞一千三百七十;水关二。光绪《慈溪县志》引用嘉靖《观海卫志》:“初制止东南二门,谷祥增辟四门,东曰司晨,后改曰迎曦,西曰振武,南曰来薰,北曰拱宿。水门四。”左所原有桥,亦名“司晨”。
《宁波郡志》也有相似记载:观海城池,郡治西北一百一十五里,大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以慈溪县三十都定水寺塗田筑城凿池,建门二。永乐十六年都指挥谷祥增高四尺,环置敌楼,增建西北二门,各冠以楼,外罗月城。城周围四里二百七十四步,高二丈四尺,广三丈,上列敌楼二十八,窝铺三十六,雉堞一千三百七十,外钓桥四,池周围九百一十四丈,阔五尺,深一丈五尺。龙山城池,隶观海卫。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奴入寇,总兵官卢镗建议增置木栅于城上,列比视雉堞,而高倍之。防御甚便,军民赖焉(城内沿城周围马路原额阔二丈四尺)。城周围九百一十四丈,阔六丈,深六尺。嘉靖三十五年,指挥孙荣重浚之,加深五尺。见明嘉靖《观海卫志》。观海卫城与其它的城池有些不一样,这么坚固的城池,并不单单用来保护百姓,早年几乎只有屯军,以及随军家属,以5600名军士,每人带家属3名来计算,城内人口约在二万左右,分住在前后中左右五所,这些来自福宁卫的戍军及其家属,大多都是可以世袭,多数又是内部通婚,城内相对封闭,“卫里”,为造成“燕话”的“孤岛”现象,提供了合适的条件。“卫里”的历史,可以说仅仅是军卫的历史,至于卫外附近的历史,自然是要比它更早,这里暂且不作讨论。至于“观城区”、“观城镇”,属于近年的,它的区划是明确的。依据上述界分,作为明代的一个军事单位“观海卫”,始设于明洪武八年(1375);卫城则建成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督建卫所,建观海卫城(卫指挥所为三品官)。”,当然,城与卫是一体的,城属于卫,只是增强了防守功能,并于洪武二十七年(1387)兑调福宁卫(今福建霞浦县城)旗军戍守,原额旗军五千六百三十名。同年,总调盘石卫蒲岐所(今浙江乐清市盘石镇)旗军一千一百七十五名戍守龙山所。明嘉靖年间,观海卫设军职95员,其中指挥18员,千户17员,百户50员,所镇抚10员,额设旗军5600名,嘉靖时仅存1188名,仍由军事部门管理。观海卫并归州县管理,那是清顺治末年的事了。清代,光绪《慈溪县志·卷十三·兵制》:观海卫汛分防,绍协城守右营,康熙八年特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兵三百名,辖松浦、古窑、淹浦、新浦、下宝山、旗山、东山共七台。十年减兵一百名,仍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兵二百名《绍兴府志》。(按,后守备移驻沥海所,观海卫改千总防守。)光绪《慈溪县志·公署》40页:绍协分防署,国朝置在观海卫迎曦门内(今东大街北),正厅三间,头门三间,皆南向。左右廊屋各二间,东西向,后正房三间,又后小屋三间南向。咸丰十一年粤匪毁,同治重建正房三间,小屋三间,头门三间(采访册)。《浙藩详议》不分卷《议屯军不便复》:观海卫,顺治十七年裁撤,无屯田。这里的“裁撤”,只是管理层面的改革,裁撤军事部门的管理权,改由州县地方统一管理,也就是所谓“并归州县”,将卫所并归州县管理。观海卫,卫的基本历史是1375年设卫,1386、1387建城凿池,清代改“卫”为“汛”,也就是“观海卫汛分防”,由绍协城守营的右营驻防,乾隆间兼防浒山所城汛。道光年间观海卫等沿海“沙涨二十余里而遥,洋舶不能近岸,道光辛丑年(1841),英吉利初入寇,轮船驶至观海卫西胜山头为沙所膠,夷酋悉被擒获。自后相戒,指为畏途,故今之防海者,但置重兵于镇海大小浃江等口,而卫所诸城遂无有过而问者”。到同治十二年时,“观海卫城塌坏多年,城门无从启闭,因无关保障、无仓库、监狱,久经停修”。至此,防务松驰,城池不修,海防功能萎缩。观海卫的“卫”“汛”自1375年延续至清晚期,自设卫至现在643年。而观海卫城,从始建至今达631年。城墙早年被拆,东门外月城城门墙址,或可寻见,余皆无存。城外护城河河道则基本未变。1.明嘉靖《观海卫志》:“卫名观海,海之大观在卫也。昔始皇东巡,刻石会稽,留师勾鄮,观海于其地,因名焉。”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而望于南海(即今东海)。在观海卫镇南部一带留下了一连串东巡的遗迹:秦皇山、草木霐(秦驻军处)、望海峰、秦庙湾……,可见“观海”一名与秦皇观海有关;甚或可以逆向证明秦皇“观海于其地”的可信性。2.清·柴梦楫《紫霞洞记》:“城成而海水当前,因名曰观海卫。”既然在城的建成前,在1375年,已有“观海卫”存在,所以第二种说法只是直接佐证了“海之大观在卫也”这一名言。试想,未登城已闻潮声如雷,待见怒涛千丈,胸中能不浩气顿生!另外,需要一提的是,观海又称“珠海”,清同治六年(1867),《芦浦方氏滋生册》载:“瓜瓞绵緜,衍芦浦而开宅第;龙章叠叠,环珠海而耀簪缨。”可见清时,观海又可另称“珠海”,至于“珠海”,始称于何时,有何出处,则已不可考。至2018年,观海卫建卫至今约632年,而以观海卫镇而言,它的历史,则远远不止这区区六百几十年。这就需要说到鸣鹤乡了,唐以降至民国初,鸣鹤乡的境域大体稳定在东至淞浦,西到洋浦,南起翠屏山巅,北到沧海之滨,而北面境域历代随围塘而渐次北移。观海卫镇,以及现在的掌起镇,历史上均在慈溪县鸣鹤乡的地理范围之内,所以,观海卫镇的历史,上溯之,其实也就是古鸣鹤乡的历史。河姆渡出土文物表明,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栖息,是称河姆渡文化。今余姚市东部,1954年前属慈溪辖区,如陆埠、丈亭、河姆渡、三七市等,其中尤以河姆渡为著名,河姆渡即光绪《慈溪县志?舆地三?渡》所载之黄墓渡,原属慈溪。
慈溪的河姆渡,与慈溪鸣鹤,山水相连,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属于至今约有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唐尧虞舜以来,世为扬州之地,夏少康封庶子无余,越始建国。春秋时属越,并吴后(公元前473年),为“章伯功以示子孙”置句章城,为句章地。秦灭六国,置会稽郡,始有句章县,县治在城山渡北,即今宁波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历两汉、三国不变。东汉并曾为会稽东部都尉治。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句章城为孙恩起义军所残破,遂迁治小溪(今鄞县鄞江桥)。隋,开皇九年(589)并余姚、鄞、鄮三县入句章县。唐,越州会稽郡。武德四年(621)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姚州。七年,废姚州仍为余姚县。八年,废鄞州,复鄮县,属越州。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句章县至唐武德四年废,凡842年,慈溪地域归其属。此后百余年,先后属鄞州和鄮县。唐开元中置明州、鄮县,慈溪属鄮县,而余姚之隶越州如故。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置慈溪县时,本境属慈溪,时名鸣鹤乡,即包含今观海卫镇之全部。鸣鹤之西境上林乡同属慈溪,至公元908年始归余姚县管辖。《行政区划网》:唐开元廿六年(738):“余姚东北境白沙湖(白洋湖)、鸣鹤乡划入明州慈溪县”。《张佩墓志》:唐大历初(766)“自寓明州慈溪县鸣鹤乡杜湖村清泉里,因而家焉”。《徐君妻姚氏墓志》:唐大历二年(767)“移家明州慈溪县上林乡石仁里”。《罗素墓志》梁开平元年(907)左右“复买得慈溪县上林乡石仁里白洋中保鲍通法地”。《罗素墓志》:“至戊辰(908)改当乡(上林乡)归余姚县管系”。根据上引史籍或近年出土文物,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始,至迟从公元766年开始,鸣鹤乡、观海卫镇,一直在慈溪县(市)的范围内,至2018年止约为一千二百八十年。上林乡则在908年由慈溪划归余姚,至1979年9月复归慈溪,属桥头镇。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明州和慈溪县建立之前,鸣鹤之地为越州之境,时隶句章、鄮县,部分或属余姚。现在的白洋行政村,下有白洋自然村,唐开元二十六年划入慈溪,此前属余姚。因白洋属余姚,故《宝庆四明志·叙水》有载:白洋湖在鸣鹤乡,唐景龙中(707~709)余姚令张辟疆修筑。民国时白洋村隶属于余姚林东乡,民国《余姚六仓志》·卷三·乡镇》25页“林东乡,旧隶上林一都、二都。……其村落在大古塘南者:曰白洋、曰上岙、曰上滩头、曰下滩头、……”。1950年白洋村由余姚双湖乡划入慈溪。慈溪县鸣鹤(公社)(1950--1980)160号全宗介绍:“1949年5月建立鸣鹤镇人民政府,属鸣鹤区公所领导,1950年12月南港乡合并到鸣鹤镇,1954年杜湖乡三村(瓦窑头村)和白洋村(原属余姚县双湖乡)划归鸣鹤,1958年白洋村划给杜湖乡管辖。”人们往往把鸣鹤和白洋联系在一起,其实历史上两者还是有处别的,明显的地方就是以前的归属各不相同,直到1954年白洋村才划归鸣鹤。唐开元二十六年前,白洋可能属余姚,而鸣鹤就不一样了,“晋唐诸虞称‘余姚’,而其墓亦多在慈溪鸣鹤,故说慈溪鸣鹤属余姚。”对此《延佑四明志?阚泽》篇中就提出不同的看法:“又于虞喜传末云,晋书本传曰会稽余姚人,然喜所居乃句章之南山,世目其山曰大隐,见《夏侯曾先地志》,今属慈溪,诸虞墓亦多在慈溪,是时慈溪地乃句章县,亦隶会稽郡,而与余姚接境,故史概曰会稽余姚云。”鸣鹤乡因境内有鸣鹤山而得名:《宝庆四明志·叙山》:“鸣鹤山,县西北六十里,耆老相传云,昔有鹤栖于此山,一旦飞鸣,冲天而去”。《延祐四明志》增加了“故名”两字:“鸣鹤山在县西北六十里,耆老相传昔有鹤栖于此,一旦飞鸣,冲天而去,故名。”有关鸣鹤山的记载比较丰富,《延佑四明志》:引“《唐志》,明州余姚郡以境有四明山为名、《山海经》:瞿父山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郭璞注,山在余姚南、句章北,二县因以为名。州曰明,郡曰余姚,皆本于句余山。虞氏余姚人,《九域志》:[晋]虞喜(281~356)、[陈]虞荔(502~557?),坟在慈溪鸣鹤山(辨余姚郡)。”鸣鹤山,1165年的《乾道四明图经》:“梁虞荔墓,在鸣鹤山,去县西北六十里。《梁书》记502~557事,云:荔会稽上虞人也,以博识闻,举宏词,累迁中庶子,卒于官,归葬此山。”山名鸣鹤,当在公元357年之前。鸣鹤乡除了以山得名,又把鸣鹤乡的命名,归于当地望族后裔,以余姚为籍贯的虞九皋。天启《慈溪县志》:“虞九皋,字鸣鹤,其父当与柳宗元之父镇同为郭子仪记室,及镇为岳鄂都团练判官,当复刺沔州,两家子同在宦所,故九皋与宗元相友善。及九皋论秀于乡,升于司徒,与宗元交欢二纪。九皋素有文行,大为当时人士所敬服,宗元常称其‘传袭儒风,彪炳文史,克恭以孝,以礼是履’。贞元间登进士,遽卒于长安亲仁里,一时名流皆尊其行,而哀其亡,相与诔之,表曰‘恭肃’(柳所私谥仅一‘恭’字,《续通考》以为‘恭肃’,当误),《诔》亦宗元所作。乡人追慕不忘,遂以其字名其乡,至今人呼犹然。”以鸣鹤山名乡,源于自然,且较早;以族人九皋之字鸣鹤名乡的,则出于乡人之情感,且较迟。虞九皋为唐贞元间(785~804)进士,而鸣鹤乡在景龙中(707~709)已经存在,所以乡名与虞九皋字鸣鹤者,没有什么较大的关系,却与当地虞氏和民心紧密地相联。“乡人追慕不忘,遂以其字名其乡”,自明时天启至今,年代既久,早已深入民心,为大众所公认,如同一种常见的“公名”现象,有它的合理性,倘以两说并存,亦未尝不可。附:徐君妻姚夫人墓志铭并序 唐宝历元年十一月《慈溪碑碣墓志彙编》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