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古街巷——大井巷
如果到了河坊街,一定不会错过大井巷;因为这巷子南边的入口离鼓楼很近,北边的入口就在河坊街上,都挺显眼的。
河坊街入口
不错,大井巷南起鼓楼,北至河坊街,全长也不过300米。它顺着吴山的山势,从东南翘向西北,划出了一条完美的弧线,就像吴山脚下的一条卧蚕。这“卧蚕”身上,还岔出几条小路来,直通到吴山上。
虽说这巷子和河坊街仅一墙之隔,巷子里却是极安静的,像是河坊街上的一个世外桃源,这叫人觉得很是奇怪!
因为安静,巷子里开了不少咖啡厅、书吧和茶室,要一杯咖啡或茶,选上一本好书,一边啜饮着,一边品读着,不管窗外花开花落,也看不见天上的云卷云舒,心思只在字里行间,闲适得很!
铁手咖啡很出名
在大井巷里喝茶,不是现代才有的事情,早在一百多年前,巷子里就有很多茶行了。
那时候的大井巷,应该没有现在这么清净,因为那时这巷子里烟火气实在是太浓了。
在河坊街和大井巷的交口处,就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建造的胡庆余堂。
胡庆余堂的大石库门很高,要不是墙上写着“胡庆余堂国药号”这几个灰白色大字,你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进了石库门就不一样了,里面赫然坐落的,是一个徽派风格的院子。
建筑物是仙鹤展翅的样子:门楼是鹤首,长廊是鹤颈,大厅是鹤身,皆是精雕细刻。据说胡雪岩花了白银三十万两,才把这只“仙鹤”安顿在吴山脚下。
“鹤寿千岁,以报其游”,在中国古代,仙鹤是“一品鸟”,象征着富贵、吉祥和长寿,只有达官显贵们,才有资格穿戴有“鹤纹”图案的服饰。
胡雪岩不愧是个前瞻之人,这个胡庆余堂,果然是只“仙鹤”,到如今尽管都快150岁了,可还是那么神气活现!
大井巷20号,是五眼井所在地。
这五眼井可不是普通的井,而是“钱塘第一井”;井下的泉水,是“钱塘第一泉”。
井是五代吴越时期一个叫德昭的和尚开凿的。
其实,现在这五眼井,只不过是一个大井的五个取水口,最开始,是一个周长四丈的池子。泉水自这池底冒出,“甘冽泓深莹洁”,和其它井水大不相同,德昭认为“其水味,为钱塘第一”。
这口井的水为什么能这么甜呢?史书上的解释是:“此大井盖山脉融液,独源所钟,不杂江湖之水,故泓深莹洁,异于众泉,为吴山第一泉。”
有井,就会设市,正所谓“市井”也;而处商,必就市井。大井巷里有这么大一口井,该有多少户人家在这里啊。
在南宋时期,有一年杭州城内大旱,所有水井都已干涸,唯独此井下面的泉水汩汩不停,远近的老百姓,就都依赖这口井取水。人们纷纷称奇,以为这口井定是有神仙庇佑,于是在附近建立祠堂供奉了起来。
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又陆陆续续打了不少井,这巷子干脆就不叫吴山坊了,而叫吴山井巷,民间再给简化一些,就叫大井巷。
在那个没有冰箱没有空调的时代,这口井冰镇过西瓜、充当过土空调;巷子里的老百姓们,还在这里洗菜洗衣,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来这里洗涮聊天了,市政府就在井旁立了石碑,设了博物馆,来的人反而更多了。
大井巷25号,是一幢华丽喜庆的两层木楼,叫“孔凤春”。
清同治元年,萧山人孔传鸿三兄弟在清河坊四拐角的西北角开了家“孔记香粉号”。
开店那日,大老板午睡时梦见一孔雀和一凤凰翩翩飞舞着前来祝贺,他灵光一闪,便把店命名为“孔凤春”。
孔老板生产脂粉,最出名的是鹅蛋粉。
说是鹅蛋粉,其实用的是太湖边的吴兴石。
把这石头捣碎了、磨细了,拌上珍珠粉,再漂洗提纯,最后还得加入蛋清和花露,拌得匀匀的,用木模拓成鹅蛋形状,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前前后后要经过15道工序。
这粉蛋用起来细腻爽滑、香气袭人,慈禧太后缺了它不行。
有一次,她梳妆打扮时发现鹅蛋粉用完了,急得大发脾气。最后,还是李莲英连夜电谕杭州制造局,派人火速将鹅蛋粉送进京城,这才平息了老佛爷的怒火。
在大井巷13号的大宅门内,是从余姚迁来杭州的外科医生朱养心家的院子,这院子的天井内,以前也有过一眼井。
明万历元年,朱养心设了个朱养心膏药店,专门研制一种治疮毒的膏药。
据说,朱养心曾经遇到一个黄冠道士,那道士传授给他一些偏方,他便整日沉迷于这些药方,琢磨来琢磨去,医术水平越来越精湛。
他治病很是神奇,简直就是手到病除。
他炼制膏药时,用的就是自家井里的水,人们就视这口井为神井。
张小泉剪刀旧址在57号。
张小泉本是明末安徽黟县会昌的打铁匠,因为生性暴躁、爱管闲事得罪了财主富绅,只好带着他爹和他的三个儿子挑着铁匠担子流浪到了杭州。爷儿五个在大井巷内搭了个席棚,开起一爿(读作pán)铁匠铺来。
张小泉家打铁用的水,也是从那口大井里取的。
大井巷地方好,张小泉爷儿们又肯卖力,他家的日子便过得一日好过一日。
说是有天早晨,人们照例去那口大井里打水时,突然发现原本清洌洌的水变得乌麻黑漆的,而且还臭味冲天。
众人皆大解不惑,只有一位老者说,他小时曾听老辈人讲过,这大井直通钱塘江,江里的两条乌蛇隔些年就会钻到这口清凉的大井里来交尾下蛋。乌蛇口吐毒液,把井水弄得像烂泥汤一样。
这可怎么办呢?大家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一时不知所措。
张小泉皱起眉头想了一阵子,叫一个街坊拿来两坛老酒,又叫另一个街坊拿来二斤雄黄。
街坊邻居们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接着,他又吩咐大儿子回家把打铁用的大锤扛来。
只见他脱掉上衣,露出打铁人那结实的胸膛。他把两斤雄黄倒进两坛老酒里,脖子一仰“咕嘟咕嘟”喝完一坛,又把另一坛从头到脚浇了一身,拿起大锤扑通一声,就跳进大井里去了。
他沉啊沉,一直沉到最底部,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发现了那两条颈交颈盘绕着的漆黑发亮的大蛇。
张小泉眼疾手快,还没等这两条蛇明白过来,就“咣!咣!咣”三锤砸在两条乌蛇相交着的“七寸”上了。
两条乌蛇甩了甩尾巴,死啦。颈脖子被砸得扁扁的,都粘到一块去了。
除掉了乌蛇,大井里的水又变得清洌洌地了。
这天晚上,张小泉翻来覆去睡不着,眼前老是闪现着被他锤死的两条大黑蛇。
他寻思了三天三夜,竟在纸上画出一个剪刀的模样来:扁扁的蛇颈相交的地方安置了一枚钉子,把蛇尾巴弯过来做成把手,再将蛇颈上面的一段敲扁,磨得薄薄的。
爷儿们照着图纸的样子,打造出一把很大很大的剪刀来,这简直比希腊神话中的火神和工匠之神赫淮斯托还要厉害!
就像赫淮斯托专门给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祇们打造用具一样,张小泉剪刀也曾经是乾隆爷宫廷里的御用剪刀。
现在,时代变了,老百姓也能用张小泉剪刀了,不单单是剪布的,还有切菜的、剪指甲的、剪鸡鸭鱼肉的……每天,都有当地人和外地人,络绎不绝地到这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店里来买各种刀具。
保大参号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商行,专卖参燕银耳,现在这地方做了胡庆余堂的药房。
虽说没有了当年的样子,但从墙门上方精雕细刻的门额,依稀看得出当年的兴盛。
西湖的天堂伞、“王星记”的扇子、乾宁斋的国医馆……筷子店、木梳店、铜锡店、饮食店、钱庄……前店后坊,加上居住的院落,小小的巷子里,房屋密密层层、鳞次栉比。
自打有这巷子以来,老百姓给它带过不少桂冠:“第一商业街”、“百年老店巷”、“剪刀第一巷”、“中药第一巷”……
的确,它拿过很多第一,但它从没有变得像偶像那样可望而不可即,它永远都是吴山脚下烟火气最浓的地方。
大井巷,这巷子不大,但它的格局却很大,它和杭州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也见证了杭州老百姓们的聪明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