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第一祠一一李氏大宗祠(原创)
闽西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有座李氏大宗祠,是由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所建,被誉为“客家第一祠”。该祠占地5600平方米,祠内有三个大厅,26个间客厅,104间住房。它建于1836年,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它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四周全是青砖砌墙,呈“U”字形,前方后园、前低后高。祠堂正面开有五孔大门,一字儿排开,正中大门是用青条石砌成的牌坊式门楼,有三级,像一顶官帽。正中顶上刻有“恩荣“二字,是建祠时皇帝所赐,大门两侧刻有“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的对联。因明朝丞相李崇诚,是李火德第八代裔孙;清朝丞相李光地,是李火德第二十二代裔孙。李火德第11代裔孙李福瑛、第16代裔孙李明吾都是将军。而明朝末年的李鲁,是李火德第十五代裔孙,一次受命抱太子守卫城池,遭清兵袭击,清兵要他投降。他大骂道:“日不看清天,脚不踏清地,口不喝清茶,主辱则臣死。”而后吞金而死。李火德第七代裔孙李德荣,母亲死后在坟守孝六年,他的孝道至今仍被传为佳话。当然,在火德公后裔中,丞相、将军、忠臣、孝子远不止这些。在祠堂大门上刻上这样一副对联,目的是要激励后人,要他们向前辈们学习,发奋努力,做个有出息的人。
在前厅,首先看到的是一排耀眼夺目的诗画雕花木屏。屏风上面挂着印尼李氏侨裔送来的“泽被远裔”挂匾和汕头裔孙送来的李氏大宗祠”刺绣。木屏两侧大圆石柱上有“惟动念遹追来孝,斯升堂克享厥亲”的对联,给人一种思亲念祖的氛围。大厅全靠石柱撑着,这石柱共有22根,据说这些石柱是从汀洲府用船从汀江运来的,由此可见建祠工程之艰巨。
进入中厅,映入眼帘的是左右两壁上那刚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忠孝”“廉洁”。这大字与福州鼓山上刻着的“忠孝廉洁”四个大字是一模一样。这是建祠时专程派人到福州鼓山临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遗墨。因为,建祠的目的是供族人寻根问祖,写上这四个字,是要告诫后人,不管为官为民,都要清正廉洁,这也是李氏家族的家训。在石柱承托着的横梁上,还画着精美的图画,雕梁画栋,这些图画历经170年仍鲜艳夺目。在中间屏风上半部分的樟木板上,还刻有许多文字,那是明代上杭县儒学教谕季远所写的《李氏火德翁传》,这是一篇珍贵的文献资料,介绍了火德公一生为人师表。
走入中厅屏风后面,经过两边回廊,便是庄严肃穆的正厅,这是李氏后裔们参拜的地方。厅正中神龛上有三组黑漆金字木牌,上面刻着火德公派下列祖列宗的芳名脉系。左右两旁安放各地裔孙上的“特座、中配、侧配和长生禄位牌位芳名,在神牌面前安放了永定湖坑裔孙送来的“火德公石像”,檐前还安放“双龙戏珠的石香炉”。厅的上方悬挂了巨大的“惇叙堂”牌匾。左右墙壁上和厅的上空张贴和悬挂了各地裔孙送来的贺联、贺词、灯笼、花灯等。
李氏大宗祠是永定湖坑举人李梦兰发起修建的,当时官田这里地势开阔,且李姓人居多,于是便在这里建下了这座风格独特的李氏大宗祠,以纪念火德公,供奉他的神位。1990年5月上杭县人民政府批准李氏大宗祠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9月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堂总共有133间房,这些房间都是供前来祭祖的李氏后裔居住的。其中的衍白公房与其它房间并无二样,但却值得一提。李光耀先生是火德公第28代裔孙,他的7世祖德明公从稔田官田村迁广东程乡,到他的19世祖衍白公又迁居广东大埔古野溪开基,到他的25祖华朗公又迁居新加坡谋生,到光耀先生,已是28代了。其实李登辉先生也是火德公第26代裔孙,他祖上是从上杭稔田的丰朗岗头迁居永定湖坑楼下的,后移居台湾。
李姓是怎么来的?在商纣时期,有位叫理征的人,由于执法严谨直言相谏,被纣王赐死。理征妻子和儿子理利贞被好人相救避难于河南安阳,无依无靠,就是山上的李子救了母子俩的性命。为感念李子之恩和规避纣王追杀,改姓“理”为“李”,便有了李姓。从李贞算起到火德公已是第82代了。李火德生于福建宁化石壁村,因宋元兵乱,他和妻子伍氏开始南迁。当来到上杭县稔田(胜运里)丰朗村时,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民淳俗美,于是就定居于此。由于火德公正直善良、勤劳节俭、乐善好施与邻里和睦相处,因而倍受村民敬重,享年87岁。宗祠山环水绕,是块风水宝地,人称“蜘蛛结网”。有诗云:形如蜘蛛结网,貌似龙凤飞翔;前后山水拥翠,左右狮象披装。背靠高峰水寨,面临旗鼓山岗;玉案山环水抱,龙真结穴中央。
李火德原名炳凤,字闽海,号伯庄。初任宁化县儒学教谕、次任江宁县知县。因兵乱与兄木德及妻伍氏,从宁化迁居上杭开基。他是个传奇人物,来自陇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渊的第28代裔孙,但是改朝换代已使陇西李氏衰败,到李火德的父亲李珠这一代时,随客家先民大举南迁,从江西石城迁居宁化石壁。由于石壁人多地少,加上宋元兵乱,李珠动员儿子们外迁,并写下“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远幸泽,举祖流芳”的遗嘱。李火德和哥哥木德沿着宽阔的汀江来到上杭丰朗,“见其山川风土之胜,遂兴爰止之思”,兄弟俩在丰朗定居下来。不久,哥哥木德继续外迁,李火德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李火德差一点绝后,在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后人来讲也是大事情,因为明摆着没有火德公就没有他遍及世界各地的裔孙。据传在他60岁以前并无什么辉煌。与常人不同的是,他没有后代,只是忠贞地守着元配夫人伍氏,过着两人世界的寂寞。在三妻四妾风行的年代,这是难能可贵的。说明李火德是个有品德的人,史书记载他“为人直谅温悫,有孝义忠信之行,非其义不苟取”,“殷于资,不啬施予”,因此他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但是,封建偏见挺刺痛人心的。有一天,他路过邻家,不小心惊动了邻家的狗,刚好邻居有位泼妇,探出来头见是李火德,就暴粗口:“我说是那个鬼?原来是老绝后!”63岁的他听到泼妇毒语伤人,回到家伤心透顶。夫人伍氏知道后极力安抚,并怂恿他纳原潭州太守移居丰朗的陈梅山之女为侧室。无奈之下他答应了。当伍氏托媒婆到陈家求亲时,遭到断然拒绝,但陈家是有身份的人家,没有一口回绝,而是出了道难题,想让李家不拒自退。陈母对媒人道:“要娶我女,须排满七桌银两,九桌缎锦,如无法筹到,则另请高门”,媒人只得如实禀报伍氏。伍氏一听傻了眼,这是故意为难。但伍氏没有打退堂鼓,商议后,想出了一个对策。定亲那日,李家派人将银两、缎锦挑到陈府,令人将银子和缎锦分二大圆桌摆设,一边大红漆桌上摆满银子,并把银子将桌脚楔起,另一边圆桌中央放一坛老酒,周围排满缎锦,随后请陈夫人过目。陈夫人一看目瞪口呆:“七桌”变“漆桌”,“九桌”变“酒桌”,李家这一妙棋无可挑剔。言而有信的陈家终于答应这门亲事。后人评价说:巧对显才情,年侄变女婿,喜霭满门庭。从此,李火德开启了他人生新篇章,在他和陈氏结婚后的9年接续生下三男二女,李家的香火从此绵延不绝。李火德的不凡还体现在他的丧事上,相传,他在87岁那年寿终正寝,送葬至丰朗岗头,原本晴好的天气,顿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送葬抬棺之人只好将棺木撑好,回家避雨。可是待雨停之后,停棺处陷落,变成了一汪湖水,风水先生认定此为“螃蟹游湖”之宝地,并称日后子孙任其外迁,定可兴旺发达,因此就在原地造坟。墓地碑文“种族文明”,对联是:“宋代开基远,杭川衍派长。”有诗赞:“丰朗岗上一真龙,天葬陇西火德翁。嗣后房房连及第,荣华富贵永兴隆。”他去世后6年大夫人伍氏也于91岁仙世,其墓与火德公墓相去不远,是“孩儿坐栏”形;陈氏夫人只活了53岁,其墓在丰朗李家山,人称“乌鸦落洋”形。客家李氏最大的一族完成了最初的繁衍发展,在元成宗大德元年谢幕而去。正是这不同凡响的开端给了李氏家族强盛的繁衍能力,后裔们呈几何级数增长,随后儿孙先后离开了丰朗村,播迁他乡。火德后裔第二代就从丰朗村迁到了第一站本镇大湖村。在大湖发展后,又迁到永定的湖坑,而火德的另一支则沿着汀江到达广东、广西,进入浙江,后因“湖广填四川”进入四川;第三支则寻找先民足迹回迁江西、湖南一带,形成一支庞大的后卫队伍。这样一来,李火德后裔就遍布全国乃至东南亚、世界各国。据统计,李火德后裔分布在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海外13个国家。有人形容李火德“裔孙蕃衍,瓜瓞绵绵,诗礼簪缨,代有英才”。李火德被其后裔尊称为“稔田李氏一世祖”、“李氏闽粤大始祖”、“李氏入闽西始祖”,并建李氏大宗祠予以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