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城镇位于砀山县中西部,是县委、县政府机关所在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行政区划是由原城关镇、陇海乡、西南门镇合并而成,总人口(含流动人口)2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6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2万人,下辖26个城市社区、8个村,共有党员4612名,157个基层党支部,其中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支部39个;有扶贫任务的村(社区)13个,其中贫困村6个,选派帮扶干部共30人;全镇共分为6个网格化管理工作片,34个村(社区)二级网格,240个小网格,1303名楼栋长,各工作片由镇党委委员牵头负责工作片全面工作。
经济快速发展。2018年底工农业总产值达70.38亿元,财政收入3.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82元,201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规模企业24家,规模工业产值达到61.2亿元。全镇工商个体户达到12583个,私营企业480家。
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建设重点项目。2018年,我镇环城河西北角城隍庙社区、北城社区、金山社区屈楼棚户区改造项目共征迁户1926户,47.25万平方米。
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砀城民营工业集中区是2006年底经县政府批准设立的工业园区,园区地处砀城西部,位于310国道以北,中原路以西,椰风路以南,西四环以东, 园区建设面积已达到10平方公里,三横两纵路网框架已经形成,城市功能配套基本完备。园区基本形成了纺织、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产业构架。主导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道路建设,搞好六通一平。优化园区布局,划分为食品加工、家具生产、木材加工、教育设施、物流服务五个区域,实现整体与个体兼顾。力争五年内,把砀城民营工业集中区建设成“城西新城、贸易新区、居民新家”。
扎实推进精准识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有序推进。2018年全镇共有未脱贫贫困户1379户,2437人,目前已脱贫1190户2088人,完成北郊村、王古楼村、林屯村、杨庙村四个贫困村的出列任务,并通过了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为完成全年脱贫攻坚任务,以脱贫摘帽十大工程为抓手,首先抓好“双基”项目建设,一是投资750万元,在林屯村、王古楼村、杨庙村、北郊村、徐井村各建一座500吨冷库;二是投资30万元,建设贫困村扶贫基地;三是投资建设贫困村的高标准农田、小型水库、利民河整治和西南门水厂。目前各项投资已达2400.88万元,为2388户免费安装自来水;四是实施亮化工程,投资136.5万元,安装455盏路灯;五是建成王古楼村、杨庙村两个标准化卫生室;六是完成两个村和扩建一个村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任务;七是投资249.57万元,建设1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其次,抓好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教育扶贫、健康脱贫、金融脱贫、危房改造和社保兜底工作。其中完成1639户自主实施水果提质增效项目,2447户实施入股企业分红;为贫困户安排公益性岗位180个;对60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生发放教育资助款,实施雨露计划119人;对2016年以来的未脱贫户(2361户4358人)健康脱贫全覆盖;对245户住房困难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完成1700户贫困户旱厕改造任务;发放扶贫1015万元。
下一步工作思路: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壮大工业经济。2019年预期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70亿元,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4.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
巩固脱贫摘帽成果,完成国家考核评估验收任务。巩固脱贫摘帽成果,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提高脱贫攻坚质量。继续大力开展产业、电商、金融、就业、健康兜底等十大脱贫工程。在现有责任包保追究体系的基础上,继续夯实责任,严格执行督查问责办法。
继续落实县大建设、大征迁、大创建部署,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配合砀城大建设指挥部,落实重心下移政策,继续调动社区“两委”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年内完成县大建设指挥部交办的棚户区征迁任务。
大力发展旅游业,依托创建国际马术小镇带动餐饮、民宿、特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