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组成,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一个舞大头佛,手执大葵扇作引导,后面则有锣鼓队配合,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节奏舞出千姿百态。2006年5月20日,广东醒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飞鸿狮艺武术馆简介
黄飞鸿狮艺武术馆馆舍建筑平面成四方形,正门门厅,飞檐翘角,气势宏伟,朴实庄重;门厅中间设黄飞鸿铜像,右为“百草堂”,左为“宝芝林”。院内,右侧,为“关德兴纪念堂”;左侧,为“黄飞鸿史迹陈列室”;正面,为“黄飞鸿拜师台”;中间广场,为狮艺、武术表演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观看醒狮武术表演
每天的9:30、10:30、14:30、15:30这四个时间段,黄飞鸿狮艺武术馆都会开展隆重又精彩的醒狮武术表演。时间一到,伴着热闹、轩昂的音乐声,师傅们走上广场中央,给大家带来了一套威武有力、雄壮豪迈的拳术表演,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几套武术表演完毕,真正的重头戏才开始登场。
访谈传承人
在醒狮表演结束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狮队的教练——黄师傅,他已经从事醒狮表演二十多年,谈及为什么会从事这个行业,他表示一方面是从小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醒狮的热爱,他希望可以一直传承醒狮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黄师傅向我们介绍了醒狮的历史背景,相传在五代十国的时候,有一头怪兽出没,经常破坏农民的庄稼,农民灵机一动,就用一些竹蔑编成狮子的模样,然后敲响铜盆、锅盖,“狮子”的逼真模样以及喧闹的声音竟把怪兽吓跑了。那些农民为了庆贺赶跑怪兽,就放了一些生菜、红包在地上让舞狮者去采,这一传统则演变成现在的狮子采青。
南海黄飞鸿醒狮队成立于1997年,现在队员人数已经达到四五十人。狮队至今一共代表中国参加10次国际比赛,获得25项国际比赛冠军,赢得了“世界狮王”的美誉。西樵镇也以醒狮项目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金光熠熠的荣誉)
提到最让黄师傅印象深刻的一场比赛,黄师傅的眼睛瞬间亮起来,小麦肤色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有一年的香港夜光龙世界锦标赛,世界上只认为是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两个国家的狮队才可以夺冠,中国的队伍很难拿到冠军,但是我们却做到了,派去的两队狮子包揽了冠亚军。”或许这就是醒狮给他们带来的最大的自豪感与幸福感。
在黄师傅看来,醒狮的发展状况还算比较良好,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开展了醒狮班的第二课堂,也有很多省级的青少年醒狮比赛。在展馆大堂内,也有售卖醒狮挂件、狮头等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但最为困扰的还是因疫情的缘故,许多比赛都无法开展,资金收入受到影响的同时,宣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并且,通过调查研究,依旧有许多人对醒狮的精神内涵、制作工艺等部分不太了解,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政府对醒狮的宣传力度仍需加强。
黄师傅向我们介绍,在醒狮文化的带动下,西樵镇积极探索设计特色旅游线路、商品等系列文化旅游产业消费品,提升市民文化旅游消费,带动景区及周边旅游业及餐饮、服务业等发展,推广西樵山旅游品牌。
除此之外,我们还留意到狮队中有一些稍显稚嫩的脸庞,原来是附近的一些青少年会利用暑假的时间来到狮队进行练习,有些从12岁就开始接触舞狮,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三年。在即将离开之际,又有许多小朋友在父母的陪同下进入馆内参观,望着这些小小的、活泼的背影,我想醒狮的发展道路一定是光明璀璨的!
总结
经过综合调研,我们发现广东醒狮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大众对醒狮的了解较为浅显。许多人仅仅是观看过醒狮表演,对于醒狮的精神内涵、制作工艺等深层次的内容仍缺乏深刻的认识。第二,创新性不足,导致发展停滞不前。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优秀传统文化想要向前发展,必然要进行创新。
其次,对广东醒狮的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发雪糕、棒棒糖、挂件等更具新意的文创产品,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利用民族舞剧、音乐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展现醒狮的风采魅力。还可以在景区等公共场合运用AR和VR等前沿传播技术,寓教于乐,让百姓能边玩边了解醒狮知识,一站式拥有既娱乐化又知识化的完美体验。
此外,加强对青少年醒狮兴趣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醒狮进校园”承担着培育下一代醒狮人的重要历史使命。
最后,将醒狮文化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实现双赢。充分发掘非遗文化的优势,找准地方发展定位,创造性设计旅游路线,提升人民文旅体验,带动餐饮、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有力振兴乡村经济。
心似朝露
如沐晨光
实践心晨
感谢有你
扫码关注我们,
更多志愿活动在等你!
资料来源 | 守护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团
初审 | 辛豫 张艺馨
复审 | 许皓诚
终审 | 施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