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潍坊红色村庄 | 寿光牛头镇村:打响鲁东抗日的第一枪
牛头镇村位于寿光西北部巨淀湖东岸,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著名的“抗日英雄村”,走出了马保三等优秀共产党员,“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在这里打响了鲁东抗日的第一枪。日前,记者来到牛头镇村,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寻找革命斗争岁月里的红色故事,见证革命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红色基因传承。
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
01
成立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
打响了鲁东抗日的第一枪
位于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的牛头镇村,现有村民9000余人,在村子周围随处可见芦苇荡、沟壑池塘。革命战争年代,该村旁是一望无际的巨淀湖芦苇荡,周围地势低洼平坦,沟壑纵横交错,每年夏秋涨水时节,湖面扩大,小船可畅通无阻,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
中共一大召开后,共产主义思想传到寿光,1924年8月,该村村民马保三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寿光当地共产党员张玉山等人一起宣传革命思想。
“1937年10月,日寇入侵山东,寿光县委在牛头镇召开扩大会议,研究组建人民抗日武装的问题,并于当年12月29日集合武装部队举行起义,起义部队命名为‘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马保三任指挥,集合地点就在牛头镇。”今年78岁的马家训是马保三的孙子,他告诉记者,这次起义打响了鲁东抗日的第一枪。
2月5日,起义部队在寿光城西南三里庄设伏,击毁敌汽车1辆,消灭日寇军官3名、士兵1名,缴获军用物资一批。2月中旬,部队又在三合庄一带打垮伪华北治安军散兵一股,缴获步枪70余支。起义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壮大,附近的抗日武装相继编入,人数扩大到2000多人。
“随后,这支部队挺进胶东,会师清河,转战鲁中,在抗日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抗战胜利后,这支英雄部队北上东三省,南下海南岛,转战豫皖苏,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勋。”马家训告诉记者,作为抗美援朝的参战部队,该部队也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国威军威。
02
芦苇荡中建起兵工厂、
被服厂、印刷厂,
是鲁东抗战的后勤保障基地
当时,敌人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蚕食”政策,疯狂搜捕残杀抗日干部和家属。为打破敌人的“蚕食”政策,寿光抗日军民挖抗日沟、筑抗日墙,采用“翻边战术”“卷帘战术”等机动灵活的方式,坚持平原游击战争,英勇保卫清水泊抗日根据地。
然而,战斗中弹药等武器装备不足,成为摆在抗日武装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战胜困难,部分兵民在巨淀湖芦苇荡马保三家的草圈里,就地打坯垒墙,割草搭棚子,建起了渤海军区兵工厂。”马家训说。
厂房盖起来了,可没有设备怎么办?当时村里人齐心协力,有洋的用洋的,没有洋的就用土的。有的民兵从家里搬来大风箱,有的拿来冶铁瓢、铁锤、铁钳子等。后来,民兵们又从国民党土顽部队手里搞来车床,自己造了炼铁炉。在短时间内,兵工厂就建好了。
武器有了,可战士们的衣服、被褥依然不足。为保证后期供应,1940年,牛头镇自卫团又在村里办起了清东独立团的被服厂,村里民兵家属都成了厂里工人。在八年时间里,他们共做军鞋20000双,军装9400件,军袜16000双,纺毛巾线2000多斤,有力地支援了奋战在一线的部队。
1941年6月,清东地委在牛头镇办起了地下印刷厂,《前哨》报正式创刊。共产党员马国茂等人担任秘密发行员和交通员。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人的层层封锁,将报纸和重要情报交给地委领导和基层党组织。村民积极参军支前,该村一门数英的家庭多达57户
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后,中共寿光县委委员和党员骨干力量全部参加了八支队,离开家乡奔赴前线。后来,当地人民重建抗日武装,以八支队留守处人员为骨干,组建八路军第三支队寿光独立营。牛头镇的青年们纷纷报名参加独立营,该村也成为全县拥参支前模范村。
“寿光独立营成立时,牛头镇一次报名的就有150多人;后来八支队回乡扩军,牛头镇自卫团员积极报名应征,成立了著名的‘马家连’。”马家训对记者说,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民兵又掀起了大规模的拥参支前高潮,“1947年,解放军在攻打茅坨、王高、邢姚、寿光城的战斗中,牛头镇每次都组织150多名武装民兵和3000人的担架队,与主力部队并肩作战。”
1947年3月至11月,该村自卫团副团长马泮祥带领12名自卫团员,参加了渤海子弟兵团担架队三连。在历时九个月的支前战斗中,他们随军经过12个县境,长途跋涉17000余里,参加了孟良崮等战役,立下无数战功。全连有3人荣立一等功,7人荣立二等功,34人荣立三等功,“陈毅担架连”的名字被载入了军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牛头镇村共有1300多人参军参战,其中126名同志壮烈殉国,该村也荣获了“抗日英雄村”和解放战争“模范村”的称号。据统计,牛头镇一门四英的有4户,一门三英的有10户,一门双英的有43户。“当时,许多巷子胡同里,家家挂着光荣匾,户户挂着光荣牌。”马家训告诉记者。马保三故居
03
修建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
陈列馆、纪念碑,
积极传承红色革命基因
“清水泊,芦苇荡,游击健儿好家乡。被服、修械、军粮足,挂彩同志来养伤。治安强化敌猖狂,梳篦合围大扫荡。芦苇荡里起烽火,青嫩芦叶皆成枪。”在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二楼,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描述了牛头镇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的重要贡献和地位。
“为保护、传承好本地红色文化,我们修建了‘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和‘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陈列馆展馆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共有两层,分为风云激荡、起义壮举、东征西进、征战四方、红色芦荡等六个展厅,完整地描绘出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史,和起义部队南征北战、英勇杀敌的光辉战斗历程。”牛头镇村总支书记马华村告诉记者。
他说,早在2013年,寿光市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即马保三故居就已落成,后来,故居被列入寿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已经成为寿光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革命战争年代,牛头镇人民勇于斗争、不屈不挠、团结共进的红色革命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村民。八十年后的今天,在这里,有一支由牛头镇村的党员、妇女等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者队伍——红柳志愿服务队,他们在村里开展公益助学、产业扶贫等公益服务。
“我们村里男子多在外打工,剩下的基本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了让他们能够自力更生,我们因地制宜,利用本地原材料,发展起了草编手艺,并成立了草编车间。”牛头镇村的妇联主席、红柳志愿服务队带头人朱萍告诉记者,“这里有天然的湿地,战争年代,先烈们凭借芦苇、蒲草等作为游击场所打败了侵略者,现在我们成立牛头红柳草编社,让这些资源在和平年代同样发挥价值和作用,带动村民走上更加幸福富裕的道路。”
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
潍坊广电报融媒体记者 刘侠 特约通讯员 刘佳慧 编辑 |小米新闻线索、商务合作 | 0536-2996670 15715361160
点和提醒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