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祠 | 带你云游斗门黄氏宗祠
黄氏宗祠
荔山村
荔山村于明朝洪武年间立村,原名小罗涌,因村前村后遍植荔枝树,据黄氏族谱记载,“植自初祖,乃兹犹茂,荔枝山黄家也”。古人常说,“乔木故家之征”,当年黄氏人外出归来,远远便能望见满山高大的荔枝树,就知道快回到家了,而从此经过的人也渐渐把这里叫做“荔枝山”,久而久之,小罗涌这个名字被人忘记了,取而代之的是“荔山”。
在这里祠堂也称为“事堂”,因为老一辈的斗门本地人一般都是在祠堂讨论重要和解决事情的地方,所以老一辈的斗门人都称祠堂为“事堂”。
黄氏大宗祠座落于荔山村内,建于明代中叶,距今已有500多年,是珠海市最古老的宗祠群落。据《黄氏垂裕堂家谱》的记载,该祠堂群原用“蚝壳所建,系按照錀公按察使司衙门之迹兴建而成”。
錀公就是黄錀,是荔山人,他是香山(即中山,斗门与珠海宋明时隶属中山)自宋朝设县以来第一个进士,官至明朝广西的按察使司副使。后至清朝同治元年,该村又出了一名进士黄槐森,官至广西巡抚。槐森显赫官场后,为“振兴乡风,光宗耀祖”,决定重建祖祠,于公元1875年动工。重建后的祠堂为三座,成一字儿排开,前有广场后有花园,园林式的建筑,建筑技术非常精湛。
远观重建后的祠堂,庄严雄伟,如虎踞龙盘;近看,巍峨恢宏,如巨峰雄峙。目光所及,皆高墙巨柱,挑檐画壁,庄严肃穆。
大殿里的木柱气宇轩昂,镀金的龙凤楠木雕刻手工细致精美;每一道石门顶端的石浮雕,雕刻的飞禽走兽与人物栩栩如生;柱与梁的衔接榫口准确严密,据说难以嵌进一根头发丝,可以说是“巧夺天工,天衣无缝”。
祠堂群为三进两院结构,占地面积4870平方米,建筑面积2122平方米,规模仅次于珠海香洲的杨氏大宗祠,为珠海第二大。坐北向南,规模宏大,气势不凡。黄氏大宗祠居中,黄氏名贤祠及其附祠(祭祀黄姓历代贤人)居右,月轩黄公祠(黄槐森家祠)居左。
黄氏大宗祠长44.25米,宽14.8米,面积654.9平方米,为三座祠堂中最大的。正堂挂有慈禧太后赠与黄槐森六十岁生日祝寿的樟木牌匾,上有慈禧太后亲手书写的鎏金大“寿”字。祠内有一幅对联,记载了当时黄錀科场成名的故事。上联是:身生荔岭,名重燕京,香邑文人首选;下联是:试捷南宫,勋铭西粤,黄都科甲先声(明代时香山属黄梁都)。
大宗祠右翼的黄氏名贤祠,用来供奉黄氏历代名人和贤人。该祠堂份属所有黄氏子孙。他的主体建筑与大宗祠相同,长、宽、高相近。附祠原来是三进的建筑,第一进是一个二层建筑,已经倒塌,现在的建筑为后来修建。
月轩黄公祠比黄氏大宗祠规格略小,可立于门前那对石狮子与大宗祠和名贤祠略有不同。立于大宗祠和名贤祠门前的石狮是侧头的,而立于月轩祠门口前这一对却是直头的,在斗门区仅此一对。传统中,门前的石狮应该是侧头相互回望,而这一对石狮却昂胸挺首直视前方。按照清朝礼制,设立直头石狮子有严格的规定,非二品以上官员的家祠不能设立直头石狮子。据说二品以下的官员经过时要下马下轿。目前全市只发现三对,其它两对分别立于民国总理唐绍仪的唐家共乐园和香洲区拱北徐润家祠。
在祠堂边中的小道,还存放着两列石碑,共17块,记录从明朝到清朝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功名的学子。其中一块是明朝崇祯十七年甲申科中试武举人黄胤芳的功名碑。黄胤芳长于佛家拳,据说源自南少林,在斗门地区传承了一百多年,至今仍是一门精湛超群的武学。现荔山武馆传授练习的也是佛家拳。
荔山黄氏大宗祠,深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闪烁着崇文尚武的眩目光环,凸显着励志勤勉的文人精神,为世人越来越神往。
一村一祠
带你继续云游斗门祠堂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