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塞纳河上的“广东印记”:广州造仿古船在此停靠数十年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4月5日至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赴广东省广州市参观访问。与此同时,5日晚,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正式启动。从4月到7月,超过65个文化项目将在中国20多座城市展开。南都记者了解到,广东与法国在人文领域的民间交流已有绵长历史。广州造船厂建造的仿古木帆船“广州女士号”,生于广州的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都是塞纳河畔的“广东印记”。
塞纳河畔有艘“广州女士号”仿古船
塞纳河畔的法国国家图书馆附近,停泊着一艘中国仿古木帆船。这艘船由七种不同类型的奇异木材制成,舵柄、肋骨和铺板以传统方式固定和镶嵌,船尾盘龙云海的图案清晰可见,船身上则印着“广州女士”四个汉字。它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华南地区建造的第一艘出口船——“广州女士号”(La Dame de Canton)。
“广州女士号”。
“广州女士号”由广州造船厂建造,总长25米,吃水1.6米。这艘船承载了广州与巴黎一段绵延数十年的浪漫邂逅。
20世纪70年代末,法国小伙文森特·克鲁索看见一台印有郑和图案的钢琴,便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周游世界的梦想和对郑和下西洋的崇拜,他和朋友们来到广州,请求广州造船厂为他们造一艘仿古木帆船。1981年,“广州女士号”建造完成。
在初航中,文森特与朋友们从广州出发,途经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最终到达家乡法国巴黎。后来,在跨越了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40多个国家后,“广州女士号”于1995年停靠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环球航海旅行。
如今,这艘仿古木帆船被改造成富有中国特色的一间水上餐厅。牌匾、折扇、灯笼……“广州女士号”成为塞纳河上别具一格的“中国符号”。曾光顾过这家餐厅的王女士告诉南都记者,“船上有很多中国古代的物件,很有意思。菜式也还可以,一顿饭人均30欧元到40欧元。”
卢浮宫金字塔出自广州人之手
位于塞纳河北岸的卢浮宫,也留下了“广东印记”。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正是出生于广州的著名建筑师贝聿铭。
1917年,贝聿铭在广州出生,说得一口流利的广东话,他曾表示,“如果要我背一段唐诗,我只能用广东话”。他的一生作品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1983年,贝聿铭被法国委任负责卢浮宫扩建。许多法国人对贝聿铭的设计理念表示质疑,好在他得到时任法国总统的大力支持。工程完工后,关于金字塔的舆论转向赞美。他说,“如果要我说一件我确定自己没有搞砸的事情,那就是卢浮宫。”
卢浮宫金字塔。
2019年5月,贝聿铭逝世,享年102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发布新闻公报向他致敬。公报中,卢浮宫博物馆对贝聿铭及其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予以高度评价,称“贝聿铭的贡献是给卢浮宫设计了心脏和肺”。
南都记者注意到,马克龙此次访华,也带来一批艺术家和电影制片人。实际上,中法两国的电影情缘深厚绵长。
电影《风筝》海报。
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合拍的电影《风筝》问世,这也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电影。影片讲述了法国男孩比埃罗和妹妹尼克尔通过一只漂洋过海而来的“孙悟空”风筝与中国小朋友结下友谊的故事。《风筝》曾连续30多年进入法国学校,成为一代代法国人了解中国的第一扇窗。
在拍摄该片时,尼克尔的扮演者西尔维亚娜才5岁半。2019年,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光影流年——中法友好故事会”活动时,西尔维亚娜已年近古稀。现场,她与《风筝》中国演员刘祥生、华卫民时隔60余年后的再度同台,令人动容。
采写:南都记者 梁令菲 实习生 李晓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