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邹城市葛山摩崖石刻、峄山摩崖石刻并入铁山、岗山摩崖石刻四山组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邹城的北朝刻经久已闻名,此前已有“四山”与“八山”之说。八山是指山东的北朝摩崖刻经已见之于八座山岭。这就是:泰山、水牛山、徂徕山、尖山、铁山、葛山、岗山、峄山。这八座山峰除泰山、徂徕山和汶上水牛山外,都在邹城市境内。其中位置相对特别集中、不出三十华里范围的尖、铁、葛、岗四座山峰,又有“四山”之称,史称“古邾四山摩崖”。铁山、岗山摩崖石刻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山、峄山摩崖石刻属于北周时期,虽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剥蚀,至今字迹仍很清晰。摩崖石刻以天地为背景,借山峦为材料,展现于大自然的空间,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是人文书法和自然环境、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但见一块块静静伫立的巨大圆石上,分别刻着佛经中的精言要义,像是一部神秘的、散落于山野的石头佛经。镌刻的经文以它特有的气势,与幽静茂林、浑穆自然的环境相吻合,加以潇洒自然的字体和字势,给人一种自然、超俗的山林气、苍茫感。其书法艺术风格奇谲瑰丽,富有变化,以变隶为主,篆、楷、行各种书体兼而有之,规模宏硕,意境高古,有“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之称。摩崖石刻融自然景观、宗教文化、书法艺术为一体,人们置身于山林峭壁、蓝天白云、苍松翠柏、潺潺流水、阵阵清风间观赏摩崖刻经,既可以领略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又可以了解宗教文化的智慧所在,还可以沉醉于书法艺术的境界之中,令人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山摩崖石刻是全国重要的佛教石刻之一,它丰富了佛教传播的形式,成为佛教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研究中国宗教文化极为罕见的资料。同时,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书法界公认,在探讨我国北朝时期汉字隶楷演变及书法艺术方面,四山摩崖刻石亦具有重要的价值。石刻用笔以圆为主,飘中有沉、畅中有涩,品线条粗细匀适,含蓄而又不乏动感;筋骨内含,隐带篆意,体浑穆简炼而富有张力。真切体现书体隶楷演变的时代风貌,自然,和谐,浑然天成,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美。作为北朝大字榜书的代表作、刻石艺术的瑰宝,清代魏源赞其为“字大如斗,雄逸高大”;康有为则认为四山摩经的书法是“承上启下,开一代新风”。
摩崖刻石,可以说是一种古代文化现象,溯源久矣。远古有以石刻石和以色涂石,绘制理想图画祀之或为纪游之所。后来以金凿刻,就更为方便了。摩崖指的是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文字,就是在需要叙功或记事的地方,就地铲平一块石壁勒刻文字。由于石壁不能像碑石那样进行精细字体为古隶,大小、长度、广狭参差错落,既有天然的韵味,又有雄强的骨力与威势,被称作“神品”。摩崖有些是经过书丹的,但也有不少是直接奏刀凿刻,故其书风多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中国名山众多,大山是人们生活的来源,多崇拜为神灵,登山又可增智放怀,借金石永固难灭,拓刻者遂多见。少者数字,多者千言。佛教经文刻石的风气盛行于北朝,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
北朝时期,佛教经历了三次灭佛事件。信仰佛教的僧俗人众对此深有忧患。“以为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而邹城尖山刻经的石颂亦有“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之词句。希望将佛经镌刻于山崖巨岩,使佛法传之不朽。北朝摩崖刻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追求大山大川上的经文与整个环境浑然一体,也与人的心灵浑然一体,创出一个有生命的自然整体。灭佛事件使书法艺术冲出雅室殿堂,走向大自然。使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交融,更加广泛地推动了摩崖书艺术的发展和精进。
邹城的刻经多是辟窠大字,佛号佛名更以横空出世之夺人气势刻出巨壮之字。由于字大,书丹艺术水平高,岩石略软。刻工未以刀工掩笔法,这样就为摩崖书迹传达出神来之笔意创造了条件。书法和刀法,是摩崖书艺术的巧妙结合。一个优秀的刻石能手,不仅能再现书法本身的风貌,而且能够创造性地改变和升华书法艺术本身。使它的点画、结体、风貌发生新变化。圆笔可以刻凿成方笔,圆转可以刻凿成方折,连笔可以刻为断笔,轻笔可以刻凿为重笔。经过刀法的加工修饰,使摩崖书艺术的效果欣赏起来别有一番风趣,称“金石味”。
邹城的摩崖刻经,许多是著名僧侣书法家安道壹所为。铁山《石颂》和二洪顶《风门口碑》文中所评,可见安道一些踪影。《石颂》记有“皇周大象元年,瑕丘东南大岗山……有大沙门安法师者,道鉴不二,德悟一原,匪直仪相,咸韬书工,尤最乃清,神豪于四显这中,敬写《大集经·穿菩提品》九百三十字。……清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蹯雾,似凤腾霄。圣人幽轨,神□秘法,从兹督佛、树标永劫”。由此不难看出,安道一即邹峄人氏,学识渊博,交游甚广,书法之绝妙难以言评,故能书以高山,映照苍天,书融百家,超绝创新,久视之深邃,境界幽仙矣。康有为称其书“通隶楷,备方圆,高深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实开隋碑洞达爽开之体”。杨守敬称:“云峰山郑氏诸碑尚觉不及,自非古德,命世英才,安能有此绝诣哉。”自晋代以后,佛教的昌盛和发展,影响到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门类,书法艺术最为显著。佛法对书法艺术的主要影响是:书出于自然,书贵入神,书为心画;万法无定,能合能离。初书者如定戒律,神妙者至于无法;宽仁大度,不拘细节。劈山摩崖,面对苍天挥毫,若入无人之境,目空一切,故不计工拙与后人评藻。
摩崖石刻,无论从佛教、历史、书法、艺术、社会种种方面,都值得我们努力深入地去研究、揭示、了解、探究、体味这份珍贵的遗产。
四山摩崖刻经欣赏
葛山摩崖
葛山摩崖刻石位于邹县城东三十里的北葛娄山 西侧的花岗岩石坪上。东高西低,坪坡度没有铁山摩崖的坡度大。刻石东西长约204米。因年深日久,又加风雨剥蚀,很多字已模糊不淸,但「大像两年(公元580年)」记年仍存。葛山摩崖刻石的内容有两部分。
一为刻经,十行,行约四十字,原应有四百字左右。内容是《维摩诘所说经》里的「阿閦佛品第十二」部分。此次在葛山考察,辨认困难,勉强可以数出二百五十字上下。字径50厘米左右,隶书。第十行经文后为记年「大像两年岁玄口律钟廿六日」。现只能根据淸末二百七十字拓本録其经文。拓本编排顺序有误’只可记尚存字之大概,不能恢后原刻字的全貌
二为题名,在刻经的右下方,但早已模糊,看不出人名。
葛山摩崖刻经和铁山摩崖刻经均刻于北周大象年问,铁山为元年,葛山为二年。书风也相近。葛山刻经的字径稍小于铁山刻经。
铁山摩崖
位于邹城冈山公园内的铁山摩崖石刻,在山南坡一片长66米、宽17米的斜面上,镌刻着字径40至80厘米的《大集经·穿菩提品》九百三十字及《石颂》六百字,蔚为壮观。置身其畔,仿佛听到了僧侣诵经和石匠锤钎的声响、看到了1400多年前摩崖题刻的浩大工程场面。
尖山摩崖
二、为刻经,主要有两种:
《文殊般若经》七行,行十四字,共九十八字。文起"文殊师利白佛言",终"无念无作故"。字径50厘米左右,隶书。上有"文殊般若"四大字,字径60厘米,隶书。
《波罗蜜经》六行,行十三字,共七十八字。文起"佛言若菩萨",终"名为般若波罗蜜"。字径3厘米左右,隶书。在《文殊般若经》的下方,"大空王佛"之西。
三、为题名和年代,计有:
《韦子深题名》三行,共九十二字,字径15至20厘米,隶书。现已不清其排列的具体情况。文曰"大沙门僧安与汉大丞相京兆韦贤十九世孙州主簿兼治中镇军将军胶州诸长史行睢州刺史兴祖弟子深妻徐息钦之休儿等同刊经佛于昌邑之西绎岭参山里于时天降车迹四辙地出涌泉一所故记大齐武平六年岁乙未六月"。
《韦子深妻题名》三行,共三十五字,字径15至40厘米不等,隶书。
《安道壹等题名》四行,共三十一字,字径40厘米左右,隶书。
《经主题名》三行,行字不等,字径30厘米左右,隶书。
《晋昌王唐邕妃赵等题名》四行,行十一或十二字不等,字径35厘米左右,隶书。
除以上这些题名,在尖山"支锅石"上有韦玉振等题名三段。《山东通志544px;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