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图揽胜-广东佛山
通过中国旅游地图来看中国的旅游景点,领略中国大好河山。
第十九篇 广东
广东省:简称“粤”。在中国南部沿海。秦分属南海郡和桂林 郡,唐属岭南道,明置广东省。面积18多万平方公里,人口8637 万。地形复杂,山丘较多,南岭座于北部。海岸曲折, 多港湾。珠江为主要水系。北回归线横贯中部,热带,亚热带气候,夏、秋两季多台风,水热资源特丰富,作物一年可三 熟。主要农产有稻、薯类、甘蔗、蚕茧、花生、水果以及橡胶、 咖啡、椰子、剑麻、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
佛山,广东省辖地级市、特大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地区西翼经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行政区划面积3797.72平方千米。全市下辖5个区。截至2020年11月,佛山市常住人口为949.88万人。
佛山景点:西樵山风景名胜区、佛山祖庙建筑群、南海湾森林生态园景区、南风灶窑址
一、西樵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广东省南海市西南部,面积约十四平方公里,西樵山有七十二峰,以山青,水奇著称,享有“岭南佳境”之盛名。
西樵山是七八千万年前由海火山喷发岩浆,岩状,火山灰后形成的死火山,山体外陡内平,状若莲衣复合,大秤峰居群峰之首,九龙岩,冬菇石,石燕石等峰岩形态万千。西樵山岩石节理发育,裂隙纵横,富有潜水,形成多处水景,有232口泉眼,28处瀑布。“欲览西樵胜,应先访白云”。位于西樵山西北部的白云洞为——马蹄形山谷,它兼收岩泉飞瀑之美,有“胜甲西樵”之称。三峰之间有两飞泉左右迂回而下,称“大云泉”、“小云泉”。泉水折叠汇成了三个湖,即所谓“白云飞下过三湖”:上为“应潮湖”,中为“鉴湖”,下为“会龙湖”。现在其下又增辟“白云”、“人工”两湖,形成五湖飞瀑交辉,亭台山水相映的奇泉。洞山腰的云泉仙馆原是明代的玉楼书院,云泉仙馆西的“三湖书院”门额为林则徐所题,康有为青年时代曾在此面壁苦读三年,山西南部有西天湖和左垂虹瀑,右垂虹瀑等景;山东南部有清暑岩,云岩飞瀑等景,山东北部有全山最大的瀑布玉岩飞瀑,以及玉岩,仙人石,东天湖等景。
二、佛山祖庙建筑群
位于祖庙路二十一号佛山市博物馆内,由祖庙、孔庙、碑廊、陈列馆和园林组成,占地186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明旅游区示范点、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祖庙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历经20多次重建和扩建,现存以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明清建筑为主,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万福台建于清初顺治十五年(1685年)。建筑以歇山顶、不用斗拱、面宽三开间、进深二开间。分前后台,前台三门敞开,是专供演戏用的戏台。
灵应牌楼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将祖庙“敕封”为灵应祠时所建。牌楼设计严格,结构精密。为三楼三层式,第一层为歇山顶,第二、三层为庑殿顶,檐、柱间大量使用斗拱,飞檐叠翠、层出不穷。
三门为景泰初年所建,是整座祖庙的门面。面宽九开间共31.7米,顶部装饰一条1米多高,30多米长手工艺陶塑人物瓦脊。檐下有通栏贴金木雕花衽。整个建筑考究,给人以壮丽、威严之感。
正殿建于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式样为歇山顶,正脊有清光绪年间添加的陶塑人物瓦脊、垂直及线脊神仙走兽。殿周三面围墙,南面敞开,中间为天井。殿内置有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制作的北帝造像和石雕神案,以及清代的大型贴金夹(纟宁)神像等,使大殿更显威严肃穆。
三、南海湾森林生态园景区
是南海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以道教文化为底蕴、养生文化为特色,森林生态和水文化旅游资源为优势,集古、雄、清、幽、秀于一身;景观以银溪二十七潭、十里茶山森林风光、百年道观为主,自然生态环境极为优越,被称为珠江三角洲腹地最后的一块“洁壤”、南粤大地上的绿色宝地。
南海湾森林生态园(西岸森林生态园)更被誉为有“广东小九寨沟”之称的生态旅游区。洞,是近古代道教对比较庞大的建筑群的一种称呼。庆云洞,位于南海西岸茶山之鲤鱼岭,背靠广西十万大山的余脉——茶山,面向全国流量第二大江——西江,与西樵和九江隔江相望。周围一百零八峰,峰峦叠翠,山色清美,流泉飞瀑,景致幽雅。庆云洞,以其历史之久,气势之雄,环境之美,造工之细,设计之精,海内外分支之多,综合实力堪称岭南道场一绝。
景区有八十多处景点:南天福地牌坊、天下第一福、庆云古洞、绿水潭、石门水帘、三流飞泻、碧流泻玉、庆云瀑布等等鬼斧神工的景观,奇松,幽谷,怪石,碧水,秀山天造地设,美不胜收。
景区内神潭跌宕,飞流成瀑,古竹森列,藤萝密缠,层峦叠翠,溪涧幽深,泉瀑充盈,原生态纯自然气息沁人心脾,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达63600个/立方米,是逃避都市灰霾,享受清新空气、养生休闲的好去处。
四、南风灶窑址
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平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是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沿用4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
古时建窑习俗,凡新窑启用,需择吉日良时,传说该灶首窑点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间澜石黎涌状元伦文叙宗祠落成“入伙”之时,果然此后烧窑不仅十分顺畅,还时有“宝物”烧出,相传曾烧出一套完美无瑕的“八仙”,为世人所称颂,是故世代窑工遂将其原因与此吉日联系起来。其始建之时为避常年水患,择址于山坡偏高处,又因此地紧靠东平河畔之高庙后,具大利于建窑之形胜,故窑尾不惜筑以高高的石坎。依古时建窑传统,窑面多以泥砖结拱,每年需更换一次;而且民国以前,石湾所有龙窑均无烟囱,而仅以皮面,在窑尾处作迁当之阻拦;此外,原来的窑面建筑,亦仅有葵棚以挡日晒和风雨;加上建国后又将窑口向上移位约3米,故目前所见,乃是历明清至今不断改革修葺后的面貌。窑内结构大体上旧貌依然,窑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砖结砌而成,顶部为券顶。窑内平面呈船底形,头、尾略窄而中部稍宽,总长32.6米,宽2—2.4米,通高1.8—2米,亦以窑中段最高。
窑膛头尾坡度各不相同,以窑头一段为最大,全窑平均倾斜度为12度,即每米平均升高20厘米。西侧设窑门四,一般宽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窑之用。东侧原有窑门二,现已封堵不用。窑顶厚约0.25米,从窑头至窑尾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靠窑口一排为三个外,余均五个火眼,间距0.35-9.4米。该窑属古代制陶业大行“水巷大盆行”的专业窑,历来以煅烧日用大盆产品为主,一窑可容产品约360担,煅烧时间为12小时,烧窑周期3至4天。清代时该窑为当地镇岗社头霍氏祖尝产业,至民初则分为60股份所有,使用时六截窑位(一截为六排火眼范围)每股一次可占一截,十次一回头,但窑位则轮流倒换。该窑之所以能历尽沧桑而至今尚存,是历代龙窑不断沿用和改革的结果。其对研究明清时期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龙窑型制结构以及煅烧技术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在清末民初之陶业鼎盛时期,石湾的龙窑达一百条以上,其时陶业发展及其庞大规模为石湾成为南国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