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9年(连载~宗教与权力的交织:欧洲中世纪战火点燃1563-1569)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概述:在天主教国家中,法国因设立摄政王而遭到削弱;西班牙面临叛乱;苏格兰,女王为了爱情冒着失去王位的威胁;信奉新教的英格兰在危险地煽风点火……欧洲君主们的王位从未如此不稳定。

苏格兰:女王垂涎英格兰王位却为爱深陷泥沼

上集讲到,1563年,英格兰伊丽莎白女王经历了太多不堪回首的事情,这其中就包括来自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的虎视眈眈。

1563年,居住在伦敦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收到了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来信,要求伊丽莎白承认玛丽是自己的继承人,如果伊丽莎白去世后没有子嗣继位,她就是继任。玛丽之所以有继承英格兰王位的资格,是因为按照辈分,伊丽莎白是她的表姑。

但是这样产生了一个问题,玛丽是天主教徒,而作为新教徒的伊丽莎白如果想让国家继续信奉新教,她就必须阻止玛丽继位,阻止的办法只有一个——自己生出继承人。就这样,在伊丽莎白30岁时,婚姻和生子这些棘手的问题又一次出现了,在此之前,伊丽莎白一直拒绝结婚,因为这意味着她必须同男人分享权力,但不结婚并不妨碍她与青梅竹马罗伯特·达德利相爱。达德利是英格兰贵族,与伊丽莎白一起长大,伊丽莎白加冕后达德利随之入宫。此时的伊丽莎白面临着一道选择题:要么结婚生出一个继承人;要么坚持不结婚作童贞女王,未来王位由玛丽及其后人继承。权衡之下,童贞女王选择了后者,但她并没有放弃让英格兰继续实施新教的企图,所以在给玛丽的回信中,她添加了一个条件——希望玛丽与罗伯特·达德利成婚。为什么伊丽莎白愿意忍痛割爱呢?在她看来,只有这样,玛丽的孩子——未来的英格兰和苏格兰王位继承人,才有可能是新教的人。

三年后,1566年,苏格兰玛丽一世生下一个男孩,也就是未来的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但孩子的父亲并不是伊丽莎白希望玛丽嫁的人,而是亨利·斯图亚特——玛丽的天主教表亲。这段婚姻于玛丽而言并不幸福,除了亨利本人酗酒、自大、好色之外,据传言他还计划杀死自己的妻子窃取王权。

玛丽对这些深感不悦,于是转身投向海军大臣詹姆斯·赫本——博思韦尔伯爵的怀里。1567年,亨利·斯图亚特被杀的消息引发了苏格兰的动荡。这场谋杀的矛头自然而然指向了博思韦尔伯爵,但经过一番调查和一场假审判,伯爵不仅被无罪释放,还在稍后的时间里与玛丽一世完成了婚礼。婚后,因为担心生命安全,博思韦尔伯爵逃到了苏格兰南部,只能靠着与女王的幽会排遣内心的苦闷,因为所有苏格兰新教徒都认为,他就是杀害亨利的凶手。为了替自己和爱人挽回声誉,玛丽一世带领一支装备简陋的平民军队前往爱丁堡与苏格兰贵族谈判,几个小时后,她如愿以偿地为博思韦尔争取到了自由,但作为代价,玛丽本人投降被投入狱中。

佛兰德斯:腓力二世勉强镇压住新教徒

苏格兰动荡的差不多时间,1567年,在欧洲大陆布鲁塞尔(今比利时首都)地区的佛兰德斯,新教徒也正策划着使用暴力手段推翻他们的统治者——腓力二世。11年前,腓力二世继承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包括新大陆、西班牙、意大利的部分土地、佛兰德斯和西属尼德兰,其中就包括比利时、卢森堡和现在的荷兰。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新教在当地的传播,腓力二世不断升级他的暴力手段用于处决“不听话的人”——新教徒。在此前1566年,新教徒还怀有一丝念想,希望借助荷兰总督的力量,通过请愿书的方式请求她作战,然而她顾问的一句话却成为了点燃佛兰德斯火药桶的引子,“他们不过是乞丐”。这句侮辱性的话语严重刺激了佛兰德斯的贵族,他们迅速组织了“乞丐”起义。

1566年夏天,激进的新教徒暴力破坏了天主教的礼拜场所,宗教绘画、雕刻、雕像等被毁坏,400座教堂和修道院遭到破坏,新教徒在所谓“净化过的地方”举行仪式。为了镇压叛乱以维持统治,腓力二世派来两万精兵,勉强维持住了他在该地区的权力。腓力二世希望法国国王能施以援手,但此时法国查理九世自身也是麻烦不断。

法国:查理九世麻烦不断,安茹公爵崭露头角

此时查理九世17岁,名义上已经统治法国四年,但是王国实质上的权力仍然被他野心勃勃的母亲凯瑟琳·德·美第奇王太后掌握。1567年,佛兰德斯德叛乱点燃了法国新教徒的反抗热情,尤其是孔代亲王。尽管4年前他和凯瑟琳签订了《昂布瓦斯条约》,但现在孔代亲王还是感觉“受到了感召”要拿起武器反对天主教徒,支持佛兰德斯的“乞丐”。孔代亲王是波旁家族的成员,但对法国王位有同样合法的继承权,因为孔代亲王是法兰西国王查理九世的表亲,两人都是路易九世的后裔。因此,孔代希望被任命为国王军队的指挥官,实际上希望以此来支持佛兰德斯的新教徒们。这些被凯瑟琳看透,她预料到了孔代的意图,拒绝授予他这一特职。这显然激怒了孔代,他开始策划除掉被他称为“意大利女商人”的凯瑟琳,绑架国王和整个王室,这场阴谋被称为“莫克斯的突袭”。阴谋以失败告终,因为凯瑟琳提前得到了消息,带着年轻的国王连夜逃离了莫克斯城堡,骑马前往卢浮宫。这以后王国和王太后都为孔代冠上了叛国罪,发誓绝不再赦免他。

王国内,孔代的手下拿起了武器,他们杀害天主教徒,毁坏城堡,大肆破坏建筑……孔代本人则带领5000人包围巴黎,要破坏风车,饿死巴黎城内的居民,迫使王室投降。此时的凯瑟琳被迫应战,她派出一支军队在巴黎城门口消灭孔代和他的军队,1567年11月,在圣丹尼斯,仅有5000人手的孔代和人多势众的皇家军队爆发了正面冲突,这场战争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第二次宗教真正的开始。由于人数的劣势,孔代最终选择了逃跑,以便日后重整旗鼓;国王军队也损失惨重,折损的人员中就包括军队指挥官——天主教徒蒙莫朗西公爵。

圣丹尼斯战役之后,孔代亲王请来了10000名德国士兵作为支援,他们由24岁的约翰·卡西米尔王子——一个坚定的加尔文新教徒——领导。孔代和卡西米尔的相处并不是很融洽,后者要求孔代为其军队提供粮食和金钱,但孔代当时财物严重短缺。为了留住这10000人的军队,孔代允许他们在前往巴黎的路上可以肆意掠夺任何村庄。

同时,在卢浮宫内,凯瑟琳王太后做出了一个困难的决定,她任命自己的小儿子——安茹公爵亨利,为王国的总将,代替战死在圣丹尼斯的国王军队指挥官准备迎战新教徒。但国库的空虚和小儿子的仓促上任还是令凯瑟琳十分不安,于是这位王太后亲自出面与孔代亲王谈判。1568年3月,《隆瑞莫合约》签订,今天,合约仍被保存在巴黎国家博物馆,合约允许在已经实行新教的城市,开展新教活动,但在巴黎及其周边仍然被明令禁止,这一合约标志着第二次宗教战争的结束。但凯瑟琳清晰地意识到,“它只是在一个巨大的火炉上撒了一点灰”,当她听说腓力二世的暴行时,她知道这个大火炉将再次点燃。

1568年,腓力二世将自己的两位国家顾问埃格蒙特和霍恩斯伯爵斩首,他认为他们在异教徒面前太软弱了。随之而来的新一波暴力镇压使1000多人丧命。腓力二世打算将这种暴力镇压政策强制推销给邻居法国,便派信使劝说凯瑟琳王太后和国王查理九世镇压新教徒。

凯瑟琳非常害怕来自强硬西班牙的威胁,因此她决定同意对胡格诺派采取强硬的立场。她强迫国王废除了《隆瑞莫合约》,从此禁止在整个王国内开展新教活动。随着形势的恶化,孔代亲王非常担心会被暗杀,于是前往拉罗谢尔避难,与此同时英格兰和佛兰德斯向他派遣了军队和武器支援,以应对第三次宗教战争。这场战争最终在雅尔纳克打响,安茹公爵率领的28000人国王军队与仅有14000人左右的孔代军队交锋。1569年3月,孔代被甩下马,就在他已经投降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一名激进的天主教徒持火枪射杀了孔代,他当场咽了气。安茹公爵完胜新教徒队伍,凯瑟琳难以掩饰自己的得意,她的小儿子现在是欧洲政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法国也有了安茹公爵可以依靠。只是现在的她,还不知道小儿子未来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欢迎击掌点赞呀~

图源:网络

往期精彩:

宗教与权力的交织:欧洲中世纪战火点燃1561~1563

真正的权力游戏:16世纪英格兰、法兰西、罗马帝国的爱恨情仇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1314成人(成年人要懂的规则)
下一篇:12308汽车订票官网app(小型汽车驾驶证全国“一证通考”,公安部通报虚假组织……国务院本周提醒来了!)